洞庭湖流域生境质量对LUCC的动态响应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n1987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洞庭湖流域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洞庭湖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定量评估,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生境质量变化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响应。【结果】1)近40年间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呈现出耕地持续萎缩、林地基本稳定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等主要特征,以耕地与林地之间的内部转移及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要变化方向;2)洞庭湖流域生境质量水平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持续变差,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带生境质量最高,环洞庭湖平原、湘中南丘陵地区和武陵—雪峰山脉山地生态农业带生境质量次之,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建成区生境质量最低;3)生境质量对各地类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林地、草地和水域总体对生境质量产生正面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与生境质量基本上呈负相关,但各地类在局部地区均存在反向影响。【结论】三面环山地带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林地变化的影响,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的河谷湖盆和冲积平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则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因此,在制定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时,三面环山地带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耕地分布较广区域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城市化地区应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生态型和稳定性地提升。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人类对艺术创作的垄断,传统的著作权法理论无法对社会现实的变革作出充分回应,因此对原有体系的突破在所难免。在对作品的认定上,应当从以作者为核心转向以读者为核心,以此确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作品性;在著作权的权属制度方面,将人工智能的投资者"视为作者";在权利内容上,应当将以人工智能生成物为权利客体的著作权与以人类作品为权利客体的著作权相区别,划定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的边界。
针对山区土地所面临的现实风险,借鉴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评价原则,设计基于LUCC的生态型山区土地敏感性评价系统。联合知识库与专家体系处理采集到的生态型山区土地地理信息数据,完成评价系统的硬件设备连接。根据土地使用(LUCC)概况,计算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的具体数值,按照地理信息数据的区域差异性标准,求解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再结合相关数据参量,确定敏感性响应指标所属数值范围,完成生态型山区土地敏感性评价
<正>新兴媒体改变了图书馆用户的知识获取方式及阅读习惯,以其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等特征丰富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方式。但当前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仍然有限,使图书馆与读者的黏性不强。《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赏析》(蔡迎春、金欢主编;2019年4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理论、方法和实践视角分析了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方法及类型,如:主体文献推广、特色阅读活动、
期刊
基于VBSE系统、以《企业综合仿真实验》的课程思政研究直面现阶段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交集不多的"知识孤岛"困境。立足理论与实践对接、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对接,通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企业综合仿真实验》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在《企业仿真综合实验》中获得与真实经济社会活动相近的个人感受与团队体验的同时,提升对
<正>(接上期)(二)毛皮加工设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细杂毛皮加工设备发展很快,从早期的手工铲刀逐步发展到圆刀削匀机、圆盘刀去肉机,大大提高了细杂皮的去肉削匀效率和削匀质量;从采用缸、桶进行手工搅拌鞣制染色,发展到采用木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纤维直至不锈钢结构的划槽,容积从数十升发展到数千升,还附设自动控温、装卸装置,
期刊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中、外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它们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对人民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友在《寓言的寓言》一书的序中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是对寓言的一种形象
期刊
为进一步加强对禁捕下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的认识并推动保护措施,通过2020―2021年在该水域开展的84频次渔业资源调查,鉴定渔获物93种、14 333尾,渔业资源重量为10 300.048 kg。7个监测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其中湖口站位优势种只有2种,而都昌站位和鄱阳站位优势种均为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正>Dr.John J.Deeney,李达三博士,于2022年5月24日晨,在美国宾州匹兹堡寓所去世,享年91岁。在我的年龄之上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大约很少有人不知道李达三这个名字的———我这里说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不仅仅是指中国内地的学者,也包括台湾、香港两地的学者。因为李达三是中国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先驱者,他不仅是首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者,而且身体力行,从1965年开始,他把比较文学这
期刊
课程思政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其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试点,进行了两个周期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融德于教"立体多元化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及措施。文章着重从师德建设、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思政元素的"深挖"方法和"巧融"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进一步加强"五育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