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辞手法,课文中精妙的比喻往往是点睛之笔,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潜心揣摩,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表达效果。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是沃克医生由衷地夸赞刘伯承钢铁般的军人意志。教学中,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连问四个问题:第一问,这是什么句?比喻句。第二问,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第三问,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钢板?刘伯承和钢板一样坚硬、顽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第四问,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
第二种教法,也是四个问题:第一问,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刘伯承像钢板一样坚硬、顽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第二问,沃克医生这么说有什么用意?表达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赞美之情。第三问,这个比喻一般用于什么样的人?宁死不屈的革命者、意志顽强的英雄人物。第四问,如果你来赞美刘伯承,会怎么说?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来赞美刘伯承。
显然,两种教法取向不同。第一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认识比喻句、分清本体与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比喻的作用,教的是关于比喻的修辞知识,处于知识的初步认知层面,适用于初次教学比喻句;第二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比喻句的意义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适用的对象条件以及创作新的比喻句,培养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侧重于语言的实践运用。尽管学生这样比,那样比,最终发现还是课文的比喻最贴切、最传神、最富表现力,但就是在这样的尝试实践中,懂得了最好的比喻是难以替代的,具有唯一性。这样的深刻体认,较之第一种教法的初步认知,是一种能力的进阶,适用于比喻句的后续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第一种教法,低年级的老师这样教,中高年级的老师还是这样教,满足于“认识比喻”,导致低水平的重复教学。要知道,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分析语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家,而是要培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合格公民。统编本教材实施以来,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点都落在“语文要素”上,课堂上随时都能听到语文的概念术语,修辞手法、鉴赏方法、写作知识,似乎不讲这些“要素”,就体现不出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然而,学生常常听得云里雾里,知不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做是另一回事。先知识后能力,这个规律适用于数学学科,学生只要理解一个定理或公式,就能用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化知为能”。但语文是母语,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运用母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丰富的语文经验,先有能力后有知识。我们所教的语文知识,也是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的基础上“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外加上去”的,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教比喻,还是教拟人,或者是教其他“语文要素”,不要变成“教知识”,而要坚持“教实践”。讲十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任务情境中“跌打滚爬”,加深体验,丰富经验。这种语文经验往往由生而熟,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很有用。
莫言没上过大学,语文知识虽不及大学生,但他的作品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比喻的两种教法,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
第一种教法,连问四个问题:第一问,这是什么句?比喻句。第二问,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第三问,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钢板?刘伯承和钢板一样坚硬、顽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第四问,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
第二种教法,也是四个问题:第一问,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刘伯承像钢板一样坚硬、顽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第二问,沃克医生这么说有什么用意?表达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赞美之情。第三问,这个比喻一般用于什么样的人?宁死不屈的革命者、意志顽强的英雄人物。第四问,如果你来赞美刘伯承,会怎么说?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来赞美刘伯承。
显然,两种教法取向不同。第一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认识比喻句、分清本体与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比喻的作用,教的是关于比喻的修辞知识,处于知识的初步认知层面,适用于初次教学比喻句;第二种教法的“四问”,分别指向比喻句的意义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适用的对象条件以及创作新的比喻句,培养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侧重于语言的实践运用。尽管学生这样比,那样比,最终发现还是课文的比喻最贴切、最传神、最富表现力,但就是在这样的尝试实践中,懂得了最好的比喻是难以替代的,具有唯一性。这样的深刻体认,较之第一种教法的初步认知,是一种能力的进阶,适用于比喻句的后续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第一种教法,低年级的老师这样教,中高年级的老师还是这样教,满足于“认识比喻”,导致低水平的重复教学。要知道,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分析语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家,而是要培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合格公民。统编本教材实施以来,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点都落在“语文要素”上,课堂上随时都能听到语文的概念术语,修辞手法、鉴赏方法、写作知识,似乎不讲这些“要素”,就体现不出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然而,学生常常听得云里雾里,知不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做是另一回事。先知识后能力,这个规律适用于数学学科,学生只要理解一个定理或公式,就能用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化知为能”。但语文是母语,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运用母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丰富的语文经验,先有能力后有知识。我们所教的语文知识,也是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的基础上“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外加上去”的,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教比喻,还是教拟人,或者是教其他“语文要素”,不要变成“教知识”,而要坚持“教实践”。讲十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任务情境中“跌打滚爬”,加深体验,丰富经验。这种语文经验往往由生而熟,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很有用。
莫言没上过大学,语文知识虽不及大学生,但他的作品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比喻的两种教法,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