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教育目的根本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是具体的参与者、接受者和效果实现者,双方均具有主体性,“教”与“受”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从人本维度、话语维度和实践维度,提出充分发挥“教”与“受”主体性的具体理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2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3-011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具体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因而,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4]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正常运行,进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与“受”,下文同)的主体性发挥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再仅仅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性,还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5]换言之,就是指“教”与“受”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本质,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6]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统一的过程,具有创造对象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效,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人的价值”[7],二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具体聚焦“教”与“受”的主体性发挥,即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一、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的根本需要
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的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认识、分析并解决好“教”与“受”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规律特点决定的,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要素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均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展与发挥的直接动力。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的张力适度,促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只有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现实表现,解决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只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使其在教育者的引导、教诲下,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如此,“教”与“受”双方才能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合目的性与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2.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其重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而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只有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受”双方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摒弃传统的物性思维,引向对“人”的关注,立足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教育者的组织实施与受教育者的参与接受,彼此相依相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受”双方既具有独特性又有共性特点,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促成其自主性的主体选择,才能将双方主体性的这种“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能否充分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也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目标的能否实现。
3.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封闭孤立单一的过程,而是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当前,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认识不同步,与其日常生活产生割裂,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独立自主性增强,不再天然接受教育者自上而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寻求价值观支持进而为自己的作为提供合理性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面对新时代受教育者的诸多诉求,并努力契合时代、环境的变化,才能让教育者自身有“满足感”,让受教育者有“获得感”。教育者要自觉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趋势、新问题,努力使得自身重塑主体威信,彰显教育过程的调控力,在受教育者中拥有主导的土壤和根基,此外要积极寻觅当下语境中受教育者的需求,触发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为此,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基于教育环境所处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教”与“受”主体性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表现
1.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需进一步彰显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信息来源日渐多元化,教育者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开放包容的胸懷筛选、接受、转化这些思想信息,秉持自我学习提升状态,积极探寻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完全摈弃和破除不合时宜、阻碍教育发展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导致出现对受教育者知之甚少,运用的话语不够丰富,未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情况。因而,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方面,教育者要锲而不舍地发挥自身的思想引领力,触发受教育者深刻领会,主动践行,同时要注意“解决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意愿、受教能力之间的非互适性矛盾”。[8]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凸显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化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于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意志品格等方面进行正向的激发引导。当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激发不足的情况,减弱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育自觉的可能性,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2.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进一步强化
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动的。受教育者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许多情况下,受教育者对自身角色定位认同感不足,对自身内在需求的认知不明确,在思想认识、动机目的方面的把握还存在不清晰、不稳定的情况。受教育者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会受到外界一些“噪音”、“杂音”的干扰。在主体性发挥方面,受教育者很多时候对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要强化。尽管受教育者始终强化自主独立,但现实中依然有不少受教育者对主体性的理解和认知模糊,自我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认知和践履分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故需要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激发其产生教育主动,进而演变为教育自觉。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良性互动、同向同行的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教”与“受”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割裂。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借助、倚重教育者的引导、激发、助力,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最终目标成果必然指向受教育者的接受、参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必须有“教”、“受”雙方的努力与实践,互渗、互透、共进、共享,同向同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向影响需要凸显,相互砥砺前行的局面需要固化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认知取向方面未完全达成“共识”,还存在分离与排斥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必须是在双方协同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一个教育过程。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组织、引导、施教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理解、体验、践行之间的结合需要不断加强,两者内在的统一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弥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状态还未完全解结、消除,双方在各自主体性的发挥过程中,未完全形成真诚有效的话语交往关系。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挥的具体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积极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9]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是主体性发挥的最根本、最核心内驱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0]的原则和要求;挖掘每一个个体内在的潜能,让“教”、“受”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情境,实现“教”、“受”双方相互作用,协同联动,共同成长发展。
1.人本维度:以人为本,关注“教”、“受”双方的主体性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1]“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虽然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人”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存在,具有独立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更多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并将对人的精神需要和价值关切寓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人的取向”和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直面关注,最大限度地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坚守人的独立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要把握受教育者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要在教育内容上探寻更新、在传递方式上力求出新。教育者要注重切磋琢磨,涵育熏陶,让“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能量,从“知道”转向“做到”。注重关注双方的主体性需要,要彼此关爱尊重,互教互学,这样才是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作为个体生命的诗意栖居,最终旨归是让受教育者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认识自我与灵魂唤醒的过程,可以使人精神安放、灵魂富足,趋于“自由”且“自在”。
2.话语维度:平等沟通,凸显“教”、“受”双方的主体性地位
当前在教育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呈现新的关系结构,有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敏锐地指出:“教育者在获取信息和速度上已不再占有优势。在电脑屏幕面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甚至教育对象比教育者占有更多的信息。”[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的不平衡和信息阻滞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预期的共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话语调控力,增强话语目的性、方向性和感染力,积极进行“教”、“受”双方的互动沟通必不可少。
教育者不仅要成为树立积极正面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而且要破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教条化理解,倡导平等参与、积极讨论。教育者需要改变宏大的话语风格,解决好作为教育主体“说什么”和“怎么说”的统一关系,逐步改变“‘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2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3-011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具体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因而,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4]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正常运行,进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与“受”,下文同)的主体性发挥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再仅仅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性,还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5]换言之,就是指“教”与“受”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本质,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6]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统一的过程,具有创造对象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效,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人的价值”[7],二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具体聚焦“教”与“受”的主体性发挥,即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一、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的根本需要
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的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认识、分析并解决好“教”与“受”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规律特点决定的,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要素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均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展与发挥的直接动力。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的张力适度,促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只有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现实表现,解决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只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使其在教育者的引导、教诲下,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如此,“教”与“受”双方才能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合目的性与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2.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其重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而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只有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受”双方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摒弃传统的物性思维,引向对“人”的关注,立足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教育者的组织实施与受教育者的参与接受,彼此相依相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受”双方既具有独特性又有共性特点,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促成其自主性的主体选择,才能将双方主体性的这种“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能否充分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也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目标的能否实现。
3.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封闭孤立单一的过程,而是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当前,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认识不同步,与其日常生活产生割裂,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独立自主性增强,不再天然接受教育者自上而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寻求价值观支持进而为自己的作为提供合理性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面对新时代受教育者的诸多诉求,并努力契合时代、环境的变化,才能让教育者自身有“满足感”,让受教育者有“获得感”。教育者要自觉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趋势、新问题,努力使得自身重塑主体威信,彰显教育过程的调控力,在受教育者中拥有主导的土壤和根基,此外要积极寻觅当下语境中受教育者的需求,触发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为此,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基于教育环境所处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教”与“受”主体性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表现
1.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需进一步彰显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信息来源日渐多元化,教育者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开放包容的胸懷筛选、接受、转化这些思想信息,秉持自我学习提升状态,积极探寻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完全摈弃和破除不合时宜、阻碍教育发展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导致出现对受教育者知之甚少,运用的话语不够丰富,未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情况。因而,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方面,教育者要锲而不舍地发挥自身的思想引领力,触发受教育者深刻领会,主动践行,同时要注意“解决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意愿、受教能力之间的非互适性矛盾”。[8]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凸显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化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于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意志品格等方面进行正向的激发引导。当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激发不足的情况,减弱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育自觉的可能性,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2.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进一步强化
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动的。受教育者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许多情况下,受教育者对自身角色定位认同感不足,对自身内在需求的认知不明确,在思想认识、动机目的方面的把握还存在不清晰、不稳定的情况。受教育者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会受到外界一些“噪音”、“杂音”的干扰。在主体性发挥方面,受教育者很多时候对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要强化。尽管受教育者始终强化自主独立,但现实中依然有不少受教育者对主体性的理解和认知模糊,自我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认知和践履分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故需要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激发其产生教育主动,进而演变为教育自觉。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良性互动、同向同行的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教”与“受”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割裂。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借助、倚重教育者的引导、激发、助力,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最终目标成果必然指向受教育者的接受、参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必须有“教”、“受”雙方的努力与实践,互渗、互透、共进、共享,同向同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向影响需要凸显,相互砥砺前行的局面需要固化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认知取向方面未完全达成“共识”,还存在分离与排斥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必须是在双方协同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一个教育过程。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组织、引导、施教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理解、体验、践行之间的结合需要不断加强,两者内在的统一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弥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状态还未完全解结、消除,双方在各自主体性的发挥过程中,未完全形成真诚有效的话语交往关系。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挥的具体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积极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9]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是主体性发挥的最根本、最核心内驱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0]的原则和要求;挖掘每一个个体内在的潜能,让“教”、“受”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情境,实现“教”、“受”双方相互作用,协同联动,共同成长发展。
1.人本维度:以人为本,关注“教”、“受”双方的主体性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1]“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虽然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人”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存在,具有独立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更多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并将对人的精神需要和价值关切寓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人的取向”和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直面关注,最大限度地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坚守人的独立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要把握受教育者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要在教育内容上探寻更新、在传递方式上力求出新。教育者要注重切磋琢磨,涵育熏陶,让“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能量,从“知道”转向“做到”。注重关注双方的主体性需要,要彼此关爱尊重,互教互学,这样才是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作为个体生命的诗意栖居,最终旨归是让受教育者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认识自我与灵魂唤醒的过程,可以使人精神安放、灵魂富足,趋于“自由”且“自在”。
2.话语维度:平等沟通,凸显“教”、“受”双方的主体性地位
当前在教育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呈现新的关系结构,有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敏锐地指出:“教育者在获取信息和速度上已不再占有优势。在电脑屏幕面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甚至教育对象比教育者占有更多的信息。”[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的不平衡和信息阻滞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预期的共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话语调控力,增强话语目的性、方向性和感染力,积极进行“教”、“受”双方的互动沟通必不可少。
教育者不仅要成为树立积极正面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而且要破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教条化理解,倡导平等参与、积极讨论。教育者需要改变宏大的话语风格,解决好作为教育主体“说什么”和“怎么说”的统一关系,逐步改变“‘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