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健康指导功能。本文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Bandura,A.1977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然而,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健康,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以及未来的职业成就,还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人格的构建和发展。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呈正相关,具体如下。
(一)自尊和自信
不同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自信心强,乐观、坦诚,有开放的思想观念,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有较强的独立性、乐群性,在失败面前会更加努力,持之以恒;在职业选择以及决策时,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相同情境时的表现则反之。
(二)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社会支持是现代社会对个体人格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综合体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容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具有比较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面临问题时,更能够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借助他人的帮助有效解决问题,社交焦虑水平低,领悟性社会支持度高。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度也低。
(三)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积极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的压力,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面临压力和挫折时,更多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付出更大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反之则更多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四)情绪健康
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决定大学生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对困难施以有效的控制,从而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表现出低状态焦虑、低抑郁。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归因方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学习适应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主要是通过学习目标定向、归因方式、学习动机、自我调控等方面间接实现的。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乃至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能认清自己在学习上的利弊,积极调整认知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和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障碍,在应对考试时考试压力较大,容易引发考试焦虑最终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
三、改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极其重要与必要。
(一)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自信,他们充满了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任何事情都难不倒自己。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表现得更多的是自卑,他们自我贬低,始终怀疑自己,凡事都不能尽力争取,遇事就躲。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从多方面树立自信心。
(二)增加成功经验
增加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建立适当的目标定位,在短时间内努力攻破它,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应当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控制消极不良的想法,保持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和自身的信心和毅力。
学校和老师要不断地给大学生创造机会和给予空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在完成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达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各种才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构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信念的有效环境
构建有效的家庭环境。在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最早、最多,也最深刻。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居住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采取平等的、民主的、关怀信任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不同居住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都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构建有效的学校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具有心理安全感。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去,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方式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消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家长和教师要对正确归因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善于抓住教育中适宜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既要防止大学生自我辩护式的防御性归因,也要对学生正确的归因加以肯定、强化。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消除大学生对失败的恐惧,逐步形成将成败归为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五)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比较在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都期待得到肯定、赞扬。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才会使我们更自信,并有利于促进自我的实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所做的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并被学生所接受时,学生会更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促使潜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关注、有效的劝说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心理学动态,1999(1):1.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妲,王亮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4]康廷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4).
[5]梁九清.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8,(4).
[6]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心理科学,2001,13(1):60-64.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健康指导功能。本文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Bandura,A.1977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然而,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健康,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以及未来的职业成就,还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人格的构建和发展。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呈正相关,具体如下。
(一)自尊和自信
不同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自信心强,乐观、坦诚,有开放的思想观念,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有较强的独立性、乐群性,在失败面前会更加努力,持之以恒;在职业选择以及决策时,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相同情境时的表现则反之。
(二)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社会支持是现代社会对个体人格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综合体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容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具有比较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面临问题时,更能够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借助他人的帮助有效解决问题,社交焦虑水平低,领悟性社会支持度高。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度也低。
(三)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积极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的压力,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面临压力和挫折时,更多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付出更大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反之则更多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四)情绪健康
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决定大学生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对困难施以有效的控制,从而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表现出低状态焦虑、低抑郁。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归因方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学习适应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主要是通过学习目标定向、归因方式、学习动机、自我调控等方面间接实现的。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乃至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能认清自己在学习上的利弊,积极调整认知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和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障碍,在应对考试时考试压力较大,容易引发考试焦虑最终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
三、改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极其重要与必要。
(一)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自信,他们充满了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任何事情都难不倒自己。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表现得更多的是自卑,他们自我贬低,始终怀疑自己,凡事都不能尽力争取,遇事就躲。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从多方面树立自信心。
(二)增加成功经验
增加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建立适当的目标定位,在短时间内努力攻破它,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应当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控制消极不良的想法,保持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和自身的信心和毅力。
学校和老师要不断地给大学生创造机会和给予空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在完成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达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各种才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构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信念的有效环境
构建有效的家庭环境。在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最早、最多,也最深刻。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居住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采取平等的、民主的、关怀信任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不同居住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都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构建有效的学校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具有心理安全感。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去,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方式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消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家长和教师要对正确归因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善于抓住教育中适宜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既要防止大学生自我辩护式的防御性归因,也要对学生正确的归因加以肯定、强化。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消除大学生对失败的恐惧,逐步形成将成败归为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五)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比较在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都期待得到肯定、赞扬。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才会使我们更自信,并有利于促进自我的实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所做的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并被学生所接受时,学生会更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促使潜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关注、有效的劝说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心理学动态,1999(1):1.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妲,王亮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4]康廷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4).
[5]梁九清.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8,(4).
[6]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心理科学,2001,13(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