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以提升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不合格血常规标本100份进行分析。结果:在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中,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43份,占43.00%;生理因素31份,占31.00%;试剂因素26份,占26.00%。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必须要重视这些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检验结果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1]。但在实际的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多种多样,使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的开展。为了分析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我院将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不合格血常规标本100份,其中男62份,女38份,年龄22~57岁,平均为(39.6±3.3)岁。
1.2方法
将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送至血液检验室分析,采用迈瑞—5500全自动分析仪(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检测;抗凝剂选用乙二胺四乙酸盐,浓度为1.5mg/mL。
1.3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生理状态、标本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及临床诊断等。
2 结果
在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中,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三种:人为因素43份,占43.00%;生理因素31份,占31.00%;试剂因素26份,占26.00%。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检验中的三大常规检验之一,也是检验科的基础工作[2]。血常规检验结果不仅为各种血液病提供依据,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但在实际的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使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中,通过分析不合格血常规标本发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病理因素以及静脉采血因素等。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影响血常规结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3]。本研究中,人为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43.00%。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差错。由于部分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或责任心不强,造成在收取标本时容易出现标本编号弄错或收错标本等情况,还有就是在检验时加错标本试剂或用量,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2)凝集,未充分混匀。
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血之间差异最小的血样是手指血,相对于静脉血,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低,白细胞计数较高,故可重复性及准确性较低。但在采血时,由于采血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取血时采用手指血,而非静脉血,导致血样容易产生凝集,未能充分混匀,在加上对抗凝剂的选择不合理,也容易导致血样凝聚,另外标本量和抗凝剂的比例过大或过小,也会导致溶血或凝血的发生;(3)采血技术不熟悉。采血时未能选择完整、无溃烂的皮肤,注射器与针头的连接等不紧固及针尖定位、进针方向等不合理,导致标本出现溶血及血肿;(4)输液时取血。患者在输液时进行取血,未能做到输液位置的对侧取血,只是在患者输液的同侧或输液留置针处取血,从而导致血液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5)标本的运送、保存及检测时间。在血常规工作中,若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血细胞蒸发或出现代谢活动等,从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另外,对于未能及时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及时储存到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4±2)℃,但不允许高温或冷冻;如标本掉在油汀上,就会导致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偏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采用血液分析仪时应采用静脉血,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标本能有效预防血样形成小凝块,使进样时标本的混匀更充分。在采血过程中,应认真观察患者的采血部位的表面情况,并观察血液样本的稀释、抗凝性等,观察是否出现溶血或凝血状态。如在患者输液时进行采血,应于患者输液位置的对侧采血,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并减少或预防血样被稀释,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生理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理时期,机体的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4]。本研究中,生理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31.00%。因此,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生理因素的重视。在采集血样前,应先询问患者在近期有无服用过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同时指导患者在血样采取前不得做剧烈运动,以防血细胞参数出现偏差,因此机体在剧烈运动后就会出现血液收缩现象,若此时采血检验,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等指标偏高情况;当患者非空腹取血时,其体内的血液就会产生生理性稀释作用,从而导致Hb、RBC等指标偏低。当患者在静脉采血时,若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容易造成血液浓缩,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另外,还有少数患者的血小板对EDTA-K2不抗凝,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极少。因此,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于非急诊患者,应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点进行采血,使患者在采血前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剂,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试剂因素
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血液样本均需要先进行抗凝处理后再检验。医用抗凝剂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抗凝剂对血样的影响不同。临床研究表明,乙二胺四乙酸盐对血液中血小板及白细胞形态的影响比较小,是临床血常规检验最常用的抗凝剂[5]。本研究中,试剂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26.00%。通常情况下,抗凝剂与血液间的混合比例也会对血样质量造成影响,若血液的比例较小,而抗凝剂就会出现剩余,从而影响血样指标;而抗凝剂较少时,血液所占的比例较高,导致患者血浆容易产生微凝血块,而微凝血块会导致检验仪器阻塞,从而影响血液指标的测定。另外,血样经抗凝处理后,血液中白细胞形态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白细胞形态的改变与抗凝剂的浓度、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血常规检验中,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抗凝浓度通常为1.5mg/mL,但当血样较少时,乙二胺四乙酸盐浓度就会不断升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4小结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中都要认真对待,细心操作,以减少各种影响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提高对影响因素的重视,及时找出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血样质量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束翠娟.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4(13):44-45.
[2]虞红建.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42(30):210.
[3]岳彩霞.临床影响血常规的因素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28(12):74-75.
[4]尚尉.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10(4):64-65.
[5]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21(14):8-9.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检验结果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1]。但在实际的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多种多样,使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的开展。为了分析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我院将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不合格血常规标本100份,其中男62份,女38份,年龄22~57岁,平均为(39.6±3.3)岁。
1.2方法
将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送至血液检验室分析,采用迈瑞—5500全自动分析仪(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检测;抗凝剂选用乙二胺四乙酸盐,浓度为1.5mg/mL。
1.3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生理状态、标本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及临床诊断等。
2 结果
在10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中,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三种:人为因素43份,占43.00%;生理因素31份,占31.00%;试剂因素26份,占26.00%。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检验中的三大常规检验之一,也是检验科的基础工作[2]。血常规检验结果不仅为各种血液病提供依据,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但在实际的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使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中,通过分析不合格血常规标本发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病理因素以及静脉采血因素等。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影响血常规结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3]。本研究中,人为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43.00%。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差错。由于部分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或责任心不强,造成在收取标本时容易出现标本编号弄错或收错标本等情况,还有就是在检验时加错标本试剂或用量,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2)凝集,未充分混匀。
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血之间差异最小的血样是手指血,相对于静脉血,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低,白细胞计数较高,故可重复性及准确性较低。但在采血时,由于采血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取血时采用手指血,而非静脉血,导致血样容易产生凝集,未能充分混匀,在加上对抗凝剂的选择不合理,也容易导致血样凝聚,另外标本量和抗凝剂的比例过大或过小,也会导致溶血或凝血的发生;(3)采血技术不熟悉。采血时未能选择完整、无溃烂的皮肤,注射器与针头的连接等不紧固及针尖定位、进针方向等不合理,导致标本出现溶血及血肿;(4)输液时取血。患者在输液时进行取血,未能做到输液位置的对侧取血,只是在患者输液的同侧或输液留置针处取血,从而导致血液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5)标本的运送、保存及检测时间。在血常规工作中,若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血细胞蒸发或出现代谢活动等,从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另外,对于未能及时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及时储存到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4±2)℃,但不允许高温或冷冻;如标本掉在油汀上,就会导致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偏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采用血液分析仪时应采用静脉血,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标本能有效预防血样形成小凝块,使进样时标本的混匀更充分。在采血过程中,应认真观察患者的采血部位的表面情况,并观察血液样本的稀释、抗凝性等,观察是否出现溶血或凝血状态。如在患者输液时进行采血,应于患者输液位置的对侧采血,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并减少或预防血样被稀释,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生理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理时期,机体的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4]。本研究中,生理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31.00%。因此,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生理因素的重视。在采集血样前,应先询问患者在近期有无服用过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同时指导患者在血样采取前不得做剧烈运动,以防血细胞参数出现偏差,因此机体在剧烈运动后就会出现血液收缩现象,若此时采血检验,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等指标偏高情况;当患者非空腹取血时,其体内的血液就会产生生理性稀释作用,从而导致Hb、RBC等指标偏低。当患者在静脉采血时,若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容易造成血液浓缩,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另外,还有少数患者的血小板对EDTA-K2不抗凝,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极少。因此,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于非急诊患者,应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点进行采血,使患者在采血前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剂,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试剂因素
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对血液样本均需要先进行抗凝处理后再检验。医用抗凝剂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抗凝剂对血样的影响不同。临床研究表明,乙二胺四乙酸盐对血液中血小板及白细胞形态的影响比较小,是临床血常规检验最常用的抗凝剂[5]。本研究中,试剂因素占总影响因素的26.00%。通常情况下,抗凝剂与血液间的混合比例也会对血样质量造成影响,若血液的比例较小,而抗凝剂就会出现剩余,从而影响血样指标;而抗凝剂较少时,血液所占的比例较高,导致患者血浆容易产生微凝血块,而微凝血块会导致检验仪器阻塞,从而影响血液指标的测定。另外,血样经抗凝处理后,血液中白细胞形态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白细胞形态的改变与抗凝剂的浓度、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血常规检验中,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抗凝浓度通常为1.5mg/mL,但当血样较少时,乙二胺四乙酸盐浓度就会不断升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4小结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中都要认真对待,细心操作,以减少各种影响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提高对影响因素的重视,及时找出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血样质量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束翠娟.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4(13):44-45.
[2]虞红建.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42(30):210.
[3]岳彩霞.临床影响血常规的因素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28(12):74-75.
[4]尚尉.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10(4):64-65.
[5]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21(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