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因此写人记事的文章离不开对景物的描写。但认为写景必定要写优美的风景,写出了好景色的文章就一定能打动人,这就是写景的误区了。那么我们该怎样描写景物呢?
一、写景为文章主题服务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写景。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景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只要是为刻画人物、突出中心、表达情感服务的,就是恰当的景物描写。具体写法要根据需要而定,该写得优美的地方不妨让它美不胜收。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式,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乐园。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就能体会出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这正是该文的主题。
而《安塞腰鼓》中,开头与结尾对景物的描写就那么两三句,写黄土高原上平常的景物,并不美丽,但同样精彩。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着他们的衣衫。
……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开头结尾都突出了场面的寂静,静到风吹叶响、渺远的鸡啼都能听得见。这种出奇的寂静与文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文章中间的爆发具有雷霆万钧之力。因此,尽管只描写了一两句并不优美的景物,但其烘托气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写景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写出成功的景物描写。我最近读到一篇中考作文,其中就有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
下晚自习的铃声响了,我来到阳台上。
夜幕中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风轻轻地吹拂着,带来了花的芳香,嫩叶的气味。然而最分明的是新鲜的泥土气息,这是我多么熟悉的家乡泥土的清香啊。现在又到了烧火粪种红苕的季节了,我的思绪顺着泥土的芳香早已飘到父母的身旁……
这段对春夜小雨景色的描写,把读者带到一种思亲的氛围中,为下文继续写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深切地理解父母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
二、写出自己心中之景
请看,同样是冬天,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前者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后者则把济南的冬天写得碧水蓝天、黄草红屋、清亮美丽。
能说北国济南的冬天比江南水乡的冬天更美丽吗?恐怕不能。同样是冬天,为何两者景象迥然不同呢?品读两文我们会发现,原来主人公的心境不同。在《故乡》中,“我”回到故乡,是因为老家已十分破落,不得不出卖祖居的老屋,搬到异地去谋生。“我”的心情是悲凉的,所以“我”眼中的风景自然也染上了凄凉之色。而老舍对济南的山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见心境与自然风景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样的风景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用不同的心境看同样的风景,心中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因为心境给景物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我手边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一位同学的习作两次写到外婆家门口的一棵老槐树:
去年夏天,那棵老槐树绽放着星星点点的槐花。粉白的槐花在轻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整棵树都焕发着生机,显得十分苍劲。
接着写外婆不幸病逝了,作者再看那棵老槐树就成了这样:
又到了夏天,那棵老槐树依然开放着星星点点的槐花,稀稀落落,随风摇晃着,花瓣是那样的苍白,不时飘落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
这位小作者初通“一切景语皆情语”之道,面对同一棵槐树,他能写出自己心中的不同之景。前者渲染出外婆健在时,自己享受外婆慈爱的温暖快乐,后者则烘托出外婆去世后,自己深切怀念外婆的悲哀心情。
三、写出独具特征之景
平时批阅作文,经常读到这样的景物描写:“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或者“花儿对我点头,鸟儿对我唱歌”,千篇一律。还有的见到什么写什么,而且写得很细,看不出要强调的内容。这种景物描写缺乏特色,在文中多是累赘。
我们明白了“笔下之景其实是心中之情”的道理之后,就应该把对风景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要抓住自己对景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景物的特色来。让我们一起再温习一遍《社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吧: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我”对能否去看社戏完全失望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又赢得了看戏的机会,真是大喜过望。所以,平时人们所感受到的水草散发出来的腥味,在作者笔下就成了“清香”;在快行的船上所看到的起伏的连山,就成了“踊跃的铁的兽脊”。对社戏的向往之情使得“我”把松柏林当成赵庄,把几点渔火也想成了戏台。这段景物描写十分精彩,抓住了月夜行船所见景物的特征,舒畅、欢快、急切的心情全融会在富有特色的景物中了。
记得有一篇学生习作写了这么一件事。放羊时因与伙伴下军棋忘了形,羊群把人家的玉米苗糟蹋了一大片,主人赶来一看,只说了一句话“找你的老子算账去”。小作者吓得不敢回家,于是周围的景色在他眼中变成了这样:
天色渐渐暗下来,远处村庄里的灯发出冷冷的光芒,天上的星星向我挤眉弄眼,好像是在幸灾乐祸。树影也变得阴沉沉的,有时一两声鸟叫,惊得我一哆嗦。
这段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出了做错事之后忐忑不安、心惊胆战的心理。这种恐惧的心理,就是借助冷冷的光芒、眨着眼睛的星星、阴沉沉的树影和偶尔的鸟叫表现出来的,可谓抓住了此情下的景物特征,写出了个性。
所以,读景物描写,要领悟出其中蕴含的“情”,我们描写景物同样要融进自己的真情。写好景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有了这个“情”字,文章里的风景才能与其他部分水乳交融,才有灵魂,才是鲜活的。
一、写景为文章主题服务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写景。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景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只要是为刻画人物、突出中心、表达情感服务的,就是恰当的景物描写。具体写法要根据需要而定,该写得优美的地方不妨让它美不胜收。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式,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乐园。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就能体会出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这正是该文的主题。
而《安塞腰鼓》中,开头与结尾对景物的描写就那么两三句,写黄土高原上平常的景物,并不美丽,但同样精彩。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着他们的衣衫。
……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开头结尾都突出了场面的寂静,静到风吹叶响、渺远的鸡啼都能听得见。这种出奇的寂静与文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文章中间的爆发具有雷霆万钧之力。因此,尽管只描写了一两句并不优美的景物,但其烘托气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写景的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写出成功的景物描写。我最近读到一篇中考作文,其中就有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
下晚自习的铃声响了,我来到阳台上。
夜幕中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风轻轻地吹拂着,带来了花的芳香,嫩叶的气味。然而最分明的是新鲜的泥土气息,这是我多么熟悉的家乡泥土的清香啊。现在又到了烧火粪种红苕的季节了,我的思绪顺着泥土的芳香早已飘到父母的身旁……
这段对春夜小雨景色的描写,把读者带到一种思亲的氛围中,为下文继续写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深切地理解父母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
二、写出自己心中之景
请看,同样是冬天,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前者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后者则把济南的冬天写得碧水蓝天、黄草红屋、清亮美丽。
能说北国济南的冬天比江南水乡的冬天更美丽吗?恐怕不能。同样是冬天,为何两者景象迥然不同呢?品读两文我们会发现,原来主人公的心境不同。在《故乡》中,“我”回到故乡,是因为老家已十分破落,不得不出卖祖居的老屋,搬到异地去谋生。“我”的心情是悲凉的,所以“我”眼中的风景自然也染上了凄凉之色。而老舍对济南的山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见心境与自然风景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样的风景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用不同的心境看同样的风景,心中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因为心境给景物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我手边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一位同学的习作两次写到外婆家门口的一棵老槐树:
去年夏天,那棵老槐树绽放着星星点点的槐花。粉白的槐花在轻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整棵树都焕发着生机,显得十分苍劲。
接着写外婆不幸病逝了,作者再看那棵老槐树就成了这样:
又到了夏天,那棵老槐树依然开放着星星点点的槐花,稀稀落落,随风摇晃着,花瓣是那样的苍白,不时飘落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
这位小作者初通“一切景语皆情语”之道,面对同一棵槐树,他能写出自己心中的不同之景。前者渲染出外婆健在时,自己享受外婆慈爱的温暖快乐,后者则烘托出外婆去世后,自己深切怀念外婆的悲哀心情。
三、写出独具特征之景
平时批阅作文,经常读到这样的景物描写:“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或者“花儿对我点头,鸟儿对我唱歌”,千篇一律。还有的见到什么写什么,而且写得很细,看不出要强调的内容。这种景物描写缺乏特色,在文中多是累赘。
我们明白了“笔下之景其实是心中之情”的道理之后,就应该把对风景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要抓住自己对景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景物的特色来。让我们一起再温习一遍《社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吧: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我”对能否去看社戏完全失望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又赢得了看戏的机会,真是大喜过望。所以,平时人们所感受到的水草散发出来的腥味,在作者笔下就成了“清香”;在快行的船上所看到的起伏的连山,就成了“踊跃的铁的兽脊”。对社戏的向往之情使得“我”把松柏林当成赵庄,把几点渔火也想成了戏台。这段景物描写十分精彩,抓住了月夜行船所见景物的特征,舒畅、欢快、急切的心情全融会在富有特色的景物中了。
记得有一篇学生习作写了这么一件事。放羊时因与伙伴下军棋忘了形,羊群把人家的玉米苗糟蹋了一大片,主人赶来一看,只说了一句话“找你的老子算账去”。小作者吓得不敢回家,于是周围的景色在他眼中变成了这样:
天色渐渐暗下来,远处村庄里的灯发出冷冷的光芒,天上的星星向我挤眉弄眼,好像是在幸灾乐祸。树影也变得阴沉沉的,有时一两声鸟叫,惊得我一哆嗦。
这段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出了做错事之后忐忑不安、心惊胆战的心理。这种恐惧的心理,就是借助冷冷的光芒、眨着眼睛的星星、阴沉沉的树影和偶尔的鸟叫表现出来的,可谓抓住了此情下的景物特征,写出了个性。
所以,读景物描写,要领悟出其中蕴含的“情”,我们描写景物同样要融进自己的真情。写好景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有了这个“情”字,文章里的风景才能与其他部分水乳交融,才有灵魂,才是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