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私营企业产生于197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快速发展,经历了非法、默认、合法化三大阶段,先后扮演了无地位、补充地位、重要组成部分等三个角色。经过30年的发展,部分私营企业已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陆续进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在世界宏观经济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私营企业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比上年底增长9.02%;实有注册资金11.74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5.02%。私营企业对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其中广为流行的家族制与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许多人在提炼和抽象部分私营企业失败的教训时,都把矛头指向了其家族化管理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广西和重庆等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5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55%,人口23000多力,约占全国23%。多年来,由于体制、机制、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之所以经济落后,原因之一在于发展非公有经济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同东部沿海地区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几年来,西部部分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虽超过了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但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因而,积极探索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对于实现两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如今已成为西部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促进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十五”以来,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
(一)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76万户增长到2008年的657万户,“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5%,“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5.3%。其中,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7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9.5%,分别是西藏(31.2%)、云南(26.9%)、四川(26.8%)、新疆(22.2%)、宁夏(21.4%)、广西(20.2%)、重庆(19.8%);在“十一五”前3年有10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5.3%,分别是西藏(23.1%)、云南(21.2%)、新疆(20.6%)、广西(20.2%)、重庆(19.7%)、内蒙古(19.6%)、宁夏(18.2%)、四川(17.0%)、甘肃(16.6%)、贵州(15.7%)。(资料来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2007-2008)\(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2008.10/2009.8)。
(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数额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数额由2000年的1330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73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7%,“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24.2%。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5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35.7%,分别是云南(45.2%)、西藏(45.0%)、四川(39.7%)、新疆(38.8%)、广西(36.8%);4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32%,分别是内蒙古(34.2%)、宁夏(33.4%)、甘肃(32.6%)、青海(32.4%);在“十一五”前3年有5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24.2%,内蒙古(48.3%)、宁夏(41.5%)、西藏(31.3%)、云南(27.8%)、广西(25.1%);4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21%,分别是重庆(23.4%)、贵州(22.6%)、新疆(21.8%)、甘肃(21.7%)。(资料来源:同上)
(三)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2407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7904万人,“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3%,“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0.7%。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6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9.3%,分别是西藏(44.4%)、云南(25.8%)、新疆(24.6%)、四川(23.9%)、广西(22.3%)、青海(20.1%);在“十一五”前3年有7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0.7%,分别是西藏(32.6%)、云南(18.6%)、广西(17.6%)、重庆(16.2%)、内蒙古(13.1%)、四川(12.9%)、宁夏(12.1%)。(资料来源:同上)
二、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风格,但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还有部分企业不了解或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
(二)经营策略以企业导向为主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
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但内部组织结构未变,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一,一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盛行,随意性强。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却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
(四)经营诚信度不高,社会责任意识差
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税漏税、逃废债务、制假售假和搞不正当竞争,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差,环境污染严重、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卫生安全条件差。 (五)劳资矛盾较为突出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在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内容不规范、履约率低;有意压低和拖欠工资比较普遍,延长工时现象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与卫生条件普遍差,一些企业的生产环境相当恶劣,伤亡事故、职业病发生频繁;多数企业没有工会,劳动者缺乏利益代言人;基本社会保障缺乏,多数劳动者在治病、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无社会保障。
(六)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
不少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不利。
三、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存在上述管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就家族化管理本身而言,对其不应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应当与私营企业成长的动态发展过程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我们知道,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不同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由此决定了在私营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家族化管理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在企业的创业和生存阶段,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活动主要受市场机会的左右,其发展目标主要是完成企业的创立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决定企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勇于承担义务和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与灵活、迅捷的反应和执行能力。而建立在中国传统“家”文化基础上的家族化管理,能够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的需要,有效地完成这一阶段的管理任务并实现企业的目标。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使得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其次,在家族化管理模式下创业,家长同时是家族和企业的核心,企业成员无条件服从家长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迅速决策并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再次,家长的个人权威和魅力,以及传统的家族伦理与天然的血缘和亲情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家族化管理在私营企业的成长中处于重要地位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家族化管理的优势,促使企业尽快地解决生存问题、积蓄发展的动能。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必须针对家族化管理的局限性,适时进行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否则将影响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发展目标由求生存转变为尽快地做大做强。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张、规模急速膨胀和员工数量的迅速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会更加激烈,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转为克服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一阶段更多地需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加企业的可控性,以专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取代前期创业者主要依靠个人权威和经验实行粗放式的管理。家族化管理模式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会妨碍适时地实现这种转换,从而影响企业顺利实现阶段跨越并获得持续成长。
西部地区私营企业30年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家族化管理在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私营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家族化管理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又妨碍着私营企业的持续成长,因而,需要适时创新家族化管理模式,促进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成长。
四、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综观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家族化管理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国外企业当中,且有较长的历史。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属于家族所有或经营。对于中国乃至西部地区新兴的私营企业来说,实施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借鉴国外私营企业家族化管理的创新经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私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管理模式演变的基本规律主要有:第一,随着私营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资金来源逐步趋于多元化,家族成员的股份趋于分散化,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逐步弱化,私营企业走向公众化;第二,伴随着对企业控制的弱化,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参与度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离开私营企业,企业的家族化观念逐渐淡漠;第三,伴随着企业股权的分散,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由家族管理模式向公众公司管理模式转变,公司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
通过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创新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模式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实施职业化管理
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表明,私营企业要实现由创业型企业走向真正有持续生存能力、成长型企业,必须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有远大的目标;二是必须有持续的、可行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还必须实施好这个战略;三是必须实施职业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走向职业化管理,任何宏伟的目标和战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职业化管理就是解决企业内部问题要靠法治而非人治,企业依照程序和规则运作,而非靠兴趣和感情维持,员工岗位的取得是靠能力和品德,而非靠出身和关系。当然,这里并非否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个人的权威、个人的魅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将个人的权威、魅力变成程序化的、可被接受的管理程序时,这个企业才真正实现了职业化管理。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职业化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产权开放,这是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实施职业化管理、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国外私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权的逐渐多元化和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尽管这一历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单一的产权结构不仅限制了私营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也限制了私营企业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企业扩展的要求。因此,对于处在扩张阶段的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而言,必须突破产权关,逐步实现私营企业的产权重组。私营企业产权重组的必由之路是产权开放,使私营企业转变成为由多元投资主体所组成的企业。由于产权开放,公司所维护的就不仅是私人家族利益,而是全体投资人的利益,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会得到保障。
2,委托代理,这是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实施职业化管理、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选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引进和开发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家族控股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管理的委托代理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 治理结构,重大决策由包括外部董事在内的董事会作决定,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实施人本化管理
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表明,私营企业要实现由创业型企业走向真正有持续生存能力的成长型企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当今,许多私营企业非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也迫切需要实施人本化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思想,是与物本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视全体员工为管理的对象和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最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最重要资源的理论,其在运用中主要强调:第一,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是人,是依靠人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第二,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其主体是全体员工。第三,它以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都能实现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即事业与人同步的价值认同、同步的发展与提高。第四,它以激励原则作为主导思想,彻底打破了靠金钱和惩罚的“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不仅强调物质形式的激励,也强调精神形式的激励。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人本化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开放型的企业文化。用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代替以家族利益为本的“亲缘”价值观,倡导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构建家族、员工、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内部管理之中,确立在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私营企业建立开放型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任人唯亲”是私营企业的天然要求,但是,“任人唯亲”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已为人们所公认。只有实现“任人唯贤”,才能真正保证由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应建立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私营企业应突破家族框框,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唯才是举用人;其次,应建立经常有效的培训开发机制。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开发和吸引人才,私营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再次,应建立科学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能够清晰地表达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是员工行为的指挥棒,若再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就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最后,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是企业中极其敏感的问题,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进而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实施和谐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泛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个层面的各种问题。完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奋力拼搏。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同样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同时,从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现实问题,因而,客观上需要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规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企业外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过程。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和谐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内部和谐管理。内部和谐管理要求企业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凸现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达到和谐,通过和谐来实现“1+1>2”的效果。这种和谐包括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泰罗科学管理四大原则中的最后一个原则是提倡员工和企业的共享、双赢,这是典型劳工和谐的问题。从和谐管理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来讲,现在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那就是不在于企业赚不赚钱,而在于企业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能否同时实现。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就提出,办好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念的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企业应该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这样员工才会有积极性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和谐劳动关系将决定企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2,外部和谐管理。外部和谐管理要求在企业外部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与社会和谐共进、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目的。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其核心是达到企业与其各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关键体现在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而企业做好此方面工作的关键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反应机制的建立。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而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关键体现在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主动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其中广为流行的家族制与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许多人在提炼和抽象部分私营企业失败的教训时,都把矛头指向了其家族化管理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广西和重庆等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5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55%,人口23000多力,约占全国23%。多年来,由于体制、机制、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之所以经济落后,原因之一在于发展非公有经济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同东部沿海地区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几年来,西部部分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虽超过了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但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因而,积极探索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对于实现两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如今已成为西部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促进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十五”以来,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
(一)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76万户增长到2008年的657万户,“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5%,“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5.3%。其中,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7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9.5%,分别是西藏(31.2%)、云南(26.9%)、四川(26.8%)、新疆(22.2%)、宁夏(21.4%)、广西(20.2%)、重庆(19.8%);在“十一五”前3年有10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5.3%,分别是西藏(23.1%)、云南(21.2%)、新疆(20.6%)、广西(20.2%)、重庆(19.7%)、内蒙古(19.6%)、宁夏(18.2%)、四川(17.0%)、甘肃(16.6%)、贵州(15.7%)。(资料来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2007-2008)\(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2008.10/2009.8)。
(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数额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数额由2000年的1330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73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7%,“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24.2%。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5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35.7%,分别是云南(45.2%)、西藏(45.0%)、四川(39.7%)、新疆(38.8%)、广西(36.8%);4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32%,分别是内蒙古(34.2%)、宁夏(33.4%)、甘肃(32.6%)、青海(32.4%);在“十一五”前3年有5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24.2%,内蒙古(48.3%)、宁夏(41.5%)、西藏(31.3%)、云南(27.8%)、广西(25.1%);4个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21%,分别是重庆(23.4%)、贵州(22.6%)、新疆(21.8%)、甘肃(21.7%)。(资料来源:同上)
(三)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2407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7904万人,“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3%,“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0.7%。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在“十五”期间有6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9.3%,分别是西藏(44.4%)、云南(25.8%)、新疆(24.6%)、四川(23.9%)、广西(22.3%)、青海(20.1%);在“十一五”前3年有7省(区、市)年均增长超过10.7%,分别是西藏(32.6%)、云南(18.6%)、广西(17.6%)、重庆(16.2%)、内蒙古(13.1%)、四川(12.9%)、宁夏(12.1%)。(资料来源:同上)
二、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风格,但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还有部分企业不了解或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
(二)经营策略以企业导向为主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
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但内部组织结构未变,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一,一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盛行,随意性强。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却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
(四)经营诚信度不高,社会责任意识差
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税漏税、逃废债务、制假售假和搞不正当竞争,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差,环境污染严重、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卫生安全条件差。 (五)劳资矛盾较为突出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在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内容不规范、履约率低;有意压低和拖欠工资比较普遍,延长工时现象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与卫生条件普遍差,一些企业的生产环境相当恶劣,伤亡事故、职业病发生频繁;多数企业没有工会,劳动者缺乏利益代言人;基本社会保障缺乏,多数劳动者在治病、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无社会保障。
(六)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
不少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不利。
三、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存在上述管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家族化管理仍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就家族化管理本身而言,对其不应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应当与私营企业成长的动态发展过程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我们知道,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不同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由此决定了在私营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家族化管理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在企业的创业和生存阶段,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活动主要受市场机会的左右,其发展目标主要是完成企业的创立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决定企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勇于承担义务和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与灵活、迅捷的反应和执行能力。而建立在中国传统“家”文化基础上的家族化管理,能够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的需要,有效地完成这一阶段的管理任务并实现企业的目标。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使得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其次,在家族化管理模式下创业,家长同时是家族和企业的核心,企业成员无条件服从家长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迅速决策并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再次,家长的个人权威和魅力,以及传统的家族伦理与天然的血缘和亲情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家族化管理在私营企业的成长中处于重要地位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家族化管理的优势,促使企业尽快地解决生存问题、积蓄发展的动能。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必须针对家族化管理的局限性,适时进行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否则将影响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发展目标由求生存转变为尽快地做大做强。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张、规模急速膨胀和员工数量的迅速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会更加激烈,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转为克服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一阶段更多地需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加企业的可控性,以专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取代前期创业者主要依靠个人权威和经验实行粗放式的管理。家族化管理模式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会妨碍适时地实现这种转换,从而影响企业顺利实现阶段跨越并获得持续成长。
西部地区私营企业30年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家族化管理在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创业和生存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私营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家族化管理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又妨碍着私营企业的持续成长,因而,需要适时创新家族化管理模式,促进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成长。
四、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综观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家族化管理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国外企业当中,且有较长的历史。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属于家族所有或经营。对于中国乃至西部地区新兴的私营企业来说,实施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借鉴国外私营企业家族化管理的创新经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私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管理模式演变的基本规律主要有:第一,随着私营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资金来源逐步趋于多元化,家族成员的股份趋于分散化,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逐步弱化,私营企业走向公众化;第二,伴随着对企业控制的弱化,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参与度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离开私营企业,企业的家族化观念逐渐淡漠;第三,伴随着企业股权的分散,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由家族管理模式向公众公司管理模式转变,公司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
通过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创新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管理模式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实施职业化管理
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表明,私营企业要实现由创业型企业走向真正有持续生存能力、成长型企业,必须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有远大的目标;二是必须有持续的、可行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还必须实施好这个战略;三是必须实施职业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走向职业化管理,任何宏伟的目标和战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职业化管理就是解决企业内部问题要靠法治而非人治,企业依照程序和规则运作,而非靠兴趣和感情维持,员工岗位的取得是靠能力和品德,而非靠出身和关系。当然,这里并非否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个人的权威、个人的魅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将个人的权威、魅力变成程序化的、可被接受的管理程序时,这个企业才真正实现了职业化管理。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职业化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产权开放,这是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实施职业化管理、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国外私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权的逐渐多元化和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尽管这一历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单一的产权结构不仅限制了私营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也限制了私营企业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企业扩展的要求。因此,对于处在扩张阶段的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而言,必须突破产权关,逐步实现私营企业的产权重组。私营企业产权重组的必由之路是产权开放,使私营企业转变成为由多元投资主体所组成的企业。由于产权开放,公司所维护的就不仅是私人家族利益,而是全体投资人的利益,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会得到保障。
2,委托代理,这是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实施职业化管理、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选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引进和开发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家族控股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管理的委托代理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 治理结构,重大决策由包括外部董事在内的董事会作决定,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实施人本化管理
国内外私营企业成长的经验表明,私营企业要实现由创业型企业走向真正有持续生存能力的成长型企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当今,许多私营企业非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也迫切需要实施人本化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思想,是与物本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视全体员工为管理的对象和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最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最重要资源的理论,其在运用中主要强调:第一,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是人,是依靠人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第二,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其主体是全体员工。第三,它以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都能实现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即事业与人同步的价值认同、同步的发展与提高。第四,它以激励原则作为主导思想,彻底打破了靠金钱和惩罚的“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不仅强调物质形式的激励,也强调精神形式的激励。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人本化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开放型的企业文化。用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代替以家族利益为本的“亲缘”价值观,倡导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构建家族、员工、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内部管理之中,确立在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私营企业建立开放型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任人唯亲”是私营企业的天然要求,但是,“任人唯亲”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已为人们所公认。只有实现“任人唯贤”,才能真正保证由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应建立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私营企业应突破家族框框,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唯才是举用人;其次,应建立经常有效的培训开发机制。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开发和吸引人才,私营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再次,应建立科学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能够清晰地表达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是员工行为的指挥棒,若再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就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最后,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是企业中极其敏感的问题,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进而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实施和谐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泛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个层面的各种问题。完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奋力拼搏。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同样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同时,从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现实问题,因而,客观上需要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规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企业外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过程。针对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实施和谐管理,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
1,内部和谐管理。内部和谐管理要求企业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凸现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达到和谐,通过和谐来实现“1+1>2”的效果。这种和谐包括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泰罗科学管理四大原则中的最后一个原则是提倡员工和企业的共享、双赢,这是典型劳工和谐的问题。从和谐管理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来讲,现在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那就是不在于企业赚不赚钱,而在于企业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能否同时实现。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就提出,办好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念的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企业应该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这样员工才会有积极性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和谐劳动关系将决定企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2,外部和谐管理。外部和谐管理要求在企业外部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与社会和谐共进、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目的。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其核心是达到企业与其各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关键体现在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而企业做好此方面工作的关键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反应机制的建立。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而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关键体现在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主动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