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正式到任,3月的两会上,单霁翔就首次抛出了关于故宫的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莫过于故宫的“内部拆迁”——到2016 年,将所有办公场所迁出故宫红墙外,同时辅以古建筑修缮、改造,届时故宫开放面积可从目前的45% 达到76%。
而这项举措要啃的最硬的一块骨头,当数那些占用故宫古建筑多年的“其他单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故宫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环境不断被外单位占用,最多时,在故宫办公的外单位达到13 个,故宫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十年来,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故宫自身的不懈努力,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陆续收归故宫管理,“收复”工作初见成效。
眼下,收复被外单位占用的建筑——这项被视为“史无前例”的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故宫何时复归它本来的面貌,我们拭目以待。
·故宫扩容:76%从哪儿来?
4月5日,清明节假期后的第一天,故宫里的游人三三两两。但对于故宫来说,一年一度的“两针一峰”已近在眼前:“两针”,是指“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期;“一峰”指的是每年暑假的旅游高峰。去年仅10月2日一天,故宫游客便达14万多人次,为历史单日最高;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故宫日接待游客为10万人次左右。
“五一”开始的新变化
对于游客来说,最快在今年“五一”就能看到故宫的新变化:曾经挤满了各种商店和展览的端门广场已经经过改造。此后,故宫的售票、检票点将从午门前移至端门,端门50间西朝房全部改建为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届时,高峰期人们在午门售票处排长龙的景象或将得到大大改观。
过去作为文物库房的午门两侧雁翅楼,所保管的39万件文物已经移交国家博物馆,修缮后将被建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与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一起,构成故宫博物院“金三角”展览区。故宫文物的展览功能被大大强化,弥补了过去人们游故宫“只见古建筑,不见藏品”的遗憾。
今年“五一”前后,包括皇极殿在内的宫殿将再次对外开放。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等也列上对外开放的日程。而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
近年来,参观故宫的人数持续增长。1949年,故宫一年接待了100万观众;而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万;2011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1400多万。每年持续增长的游客对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对此,故宫曾经提出“限流”的办法。但单霁翔认为,故宫参观人数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是长期的趋势,是限制不住的,还是要通过错峰参观、扩大开放面积来解决。
“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3公顷。经过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
走在故宫里能真切感受到,故宫有两道墙:一道是外围的灰色城墙,又称“紫禁城城墙”。“灰墙”四四方方,四角有角楼,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西分别有东华门、西华门。
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红墙并不像灰墙那样直来直去,而是围绕不同的建筑群,形成“院落”和“胡同”。红墙内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
而在灰墙内、红墙外的地带,有不少是故宫里的“城中村”。记者看到,不少院落挂着锁,透过贴着封条的门缝,可以看到里面的破落景象。始于2002年的故宫大修,首先把重心放在中轴线周边的开放区域上,一些非开放区域则年久失修。
单霁翔此番提出的“把开放面积提高到76%”,增加的这31%的面积,很多都来自红墙外、灰墙内的一些非开放区域。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扩大开放面积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修缮使更多的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状态,实现对公众开放。
然后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比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同时,将收回故宫进行管理的文物建筑,经过修缮后科学合理地利用,增大故宫开放空间。如被修缮成为大型展厅的午门雁翅楼,以及紫禁城北侧的大高玄殿,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还有就是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到2016年,将红墙以内目前存在的办公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等迁出,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把红墙以内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
然而,自家的办公场所好搬,有些占着故宫古建筑的外单位却很难“送出门”。
·我們需要一个完整的故宫
过去几十年,故宫里的古建筑曾一度被外单位占用。“长期以来,故宫被外单位不断蚕食,今天这一组房子占了,明天那一个单位进来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最多的时候,有13个比较大的单位在故宫办公。现在,这些单位慢慢地都被请出去了,而且故宫开始收回院外一些属于故宫产权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使得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外单位请出去
收复历史上被长期占用的古建筑群,被认为是近10年来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端门地区之前所属混乱,存在诸多胡乱收费、档次不高的展览与商户,影响了故宫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确定的“端门在2011年‘五一’前划转给故宫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分别代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签署了端门划转协议书。
“我们十分珍惜此次端门地区的归属调整,端门地区的使用将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单霁翔表示,“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它的正门就此大大地往前推进,午门和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广场,使得观众在进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比如改善购票环境,为观众提供饮水、咨询、轮椅等公共服务,使参观变成更为愉快的过程。”
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紫禁城的城墙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区,也已划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如今正在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同时,在它附近的内务府御史衙门也同样回到了故宫的管理范围。
单霁翔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无论是御史衙门、大高玄殿,还是端门、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时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宫殿建筑群浑为一体,密不可分。几任故宫院领导都恪尽职守,遵循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力求还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及两侧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
拆不掉的“屏风楼”
4月5日,记者经过两道岗亭,来到位于故宫西南角的“非开放区”。从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
到了这里,便出现与故宫景区内截然不同的景象。紧靠南城墙的一个偌大的院子里,停满了大客车。还有“训练基地”、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此外,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记者在屏风楼前看到,这些楼在西华门两侧延伸很长,但进深却很小。“并不好使,就相当于个围墙。”晋宏逵说。
如今,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两侧的2栋“屏风楼”及西南角则是某部队驻军。“西华门附近是被外单位占用最严重的。现在故宫里占用的外单位,主要就是部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晋宏逵说。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占用,说来话长。故宫博物院初成立时有三个馆:古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当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是很浓,图书馆的大量宫廷藏书,都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忒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记者查阅故宫年鉴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晋宏逵告诉记者,“这次移交把皇史宬也交由国家档案部门管理。明清宫廷档案,是属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时把它交出去的决定,按现在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来看是个错误。”
晋宏逵说,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晋宏逵认为,五栋“屏风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故宫的形象和建筑格局。但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未择好新址。
除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附近还有某部队的驻军。“每天数十辆大车从西华门出入,对文物的影响太大了。”晋宏逵说。
记者了解得知,目前西华门不对游客开放,游客不可以从此出入。
晋宏逵指出,“我们2003年做的规划中,将现在位于文渊阁附近的消防队迁至西南角,这样消防队方便从西华门出入,也方便在故宫宫墙内交通。但这个方案是以部队搬迁为前提的,这有待中央有关部门下决心。”
“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解放后,一些原属于故宫的单位被划了出去,景山划给北京市,太庙划给北京市总工会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完整的故宫体系中的一员。
晋宏逵也坦言,这么多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划出去的单位有的已经永远不可能收回来,“不能向皇家的管理范围去看齐。完整保护的概念,应该不是说是把地盘都收回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作一个文化整体,来加以保护的概念。景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管理机构,也都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会员单位,我们也会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预计2014年完成。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同时,为了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将纳入整体规划来进行统一考虑。单霁翔认为,“故宫周围的环境,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也能够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红墙内外总动员
相对于外单位,故宫自己的搬迁工作相对容易得多,其关键在于红墙内外的整体协调、辦公区的设置和古今库房的安置。
办公区迁到哪儿
“现在红墙以内的办公区,占地较大的是故宫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实验室等。文保科技部,原来叫修复厂,职能是修复故宫院藏文物。现在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慈宁宫东侧和大佛堂后面的几座殿宇。还有在延禧宫里进行一些文物的检测。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道光年间失火。宣统时在院子里建了钢结构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民国时又添建了库房。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钢,混凝土结构,所以在这里设置了实验室,按当时的条件,是比较适合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要视情况将文保科技部择新址迁出红墙外。
2002年,故宫启动大修,晋宏逵是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扩大开放面积是故宫大修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初我们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时,以下两条是作为规划对策写入大纲的:限定故宫保护管理机构规模,清理、腾迁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妥善安排腾迁部门。以拓展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扩大开放总体规模、实施分片轮展等方式,促进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谈到将办公场所迁出红墙,晋宏逵认为,这个措施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博物院的功能。
那么,办公区迁出红墙后去哪里安置?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是通过建设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和海淀区上庄综合业务基地,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这样做“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而且还可以将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建设成为文物科技保护长廊,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适当开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紧贴内金水河北段。4月5日,记者在其建设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砖瓦标明了材质、用途,分别堆放。据悉,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批准,已经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准备实施。
办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处——位于海淀区上庄西玉河的故宫综合业务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表示,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能够搬离故宫,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红墙外也会合理规整并开放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皇室收上来的诸如皮毛、丝绸、茶叶、白银等物资,每种都需要有库房。这些库房,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就已经整理了许多。现在随着大修的开展,又有许多腾出来变成展览空间了,比如体仁阁和弘义阁。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办公场所全部迁出红墙,合理调整布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有些人想象所有管理机构全部搬出故宫了事,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晋宏逵说,“但另一方面,这个事情做好,也确实给故宫博物院增加了新的开放空间。比如,现在用作办公场所的南三所,过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里面保留了地炕等设施。还有现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宁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们住的地方,本身有很凄凉的感觉,和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一样,有特殊的风貌。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大家对皇宫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晋宏逵还提到,在规划大纲中,右翼门外西侧一块空地,原是内务府,清朝灭亡以后房子陆陆续续都拆了,这块地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如果把建筑面积和建筑周围的面积都包括在内,将来开放区域占整个故宫的76%,是很有希望的。”
而这项举措要啃的最硬的一块骨头,当数那些占用故宫古建筑多年的“其他单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故宫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环境不断被外单位占用,最多时,在故宫办公的外单位达到13 个,故宫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十年来,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故宫自身的不懈努力,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陆续收归故宫管理,“收复”工作初见成效。
眼下,收复被外单位占用的建筑——这项被视为“史无前例”的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故宫何时复归它本来的面貌,我们拭目以待。
·故宫扩容:76%从哪儿来?
4月5日,清明节假期后的第一天,故宫里的游人三三两两。但对于故宫来说,一年一度的“两针一峰”已近在眼前:“两针”,是指“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期;“一峰”指的是每年暑假的旅游高峰。去年仅10月2日一天,故宫游客便达14万多人次,为历史单日最高;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故宫日接待游客为10万人次左右。
“五一”开始的新变化
对于游客来说,最快在今年“五一”就能看到故宫的新变化:曾经挤满了各种商店和展览的端门广场已经经过改造。此后,故宫的售票、检票点将从午门前移至端门,端门50间西朝房全部改建为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届时,高峰期人们在午门售票处排长龙的景象或将得到大大改观。
过去作为文物库房的午门两侧雁翅楼,所保管的39万件文物已经移交国家博物馆,修缮后将被建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与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一起,构成故宫博物院“金三角”展览区。故宫文物的展览功能被大大强化,弥补了过去人们游故宫“只见古建筑,不见藏品”的遗憾。
今年“五一”前后,包括皇极殿在内的宫殿将再次对外开放。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等也列上对外开放的日程。而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
近年来,参观故宫的人数持续增长。1949年,故宫一年接待了100万观众;而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万;2011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1400多万。每年持续增长的游客对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对此,故宫曾经提出“限流”的办法。但单霁翔认为,故宫参观人数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是长期的趋势,是限制不住的,还是要通过错峰参观、扩大开放面积来解决。
“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3公顷。经过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
走在故宫里能真切感受到,故宫有两道墙:一道是外围的灰色城墙,又称“紫禁城城墙”。“灰墙”四四方方,四角有角楼,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西分别有东华门、西华门。
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红墙并不像灰墙那样直来直去,而是围绕不同的建筑群,形成“院落”和“胡同”。红墙内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
而在灰墙内、红墙外的地带,有不少是故宫里的“城中村”。记者看到,不少院落挂着锁,透过贴着封条的门缝,可以看到里面的破落景象。始于2002年的故宫大修,首先把重心放在中轴线周边的开放区域上,一些非开放区域则年久失修。
单霁翔此番提出的“把开放面积提高到76%”,增加的这31%的面积,很多都来自红墙外、灰墙内的一些非开放区域。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扩大开放面积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修缮使更多的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状态,实现对公众开放。
然后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比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同时,将收回故宫进行管理的文物建筑,经过修缮后科学合理地利用,增大故宫开放空间。如被修缮成为大型展厅的午门雁翅楼,以及紫禁城北侧的大高玄殿,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还有就是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到2016年,将红墙以内目前存在的办公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等迁出,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把红墙以内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
然而,自家的办公场所好搬,有些占着故宫古建筑的外单位却很难“送出门”。
·我們需要一个完整的故宫
过去几十年,故宫里的古建筑曾一度被外单位占用。“长期以来,故宫被外单位不断蚕食,今天这一组房子占了,明天那一个单位进来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最多的时候,有13个比较大的单位在故宫办公。现在,这些单位慢慢地都被请出去了,而且故宫开始收回院外一些属于故宫产权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使得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外单位请出去
收复历史上被长期占用的古建筑群,被认为是近10年来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端门地区之前所属混乱,存在诸多胡乱收费、档次不高的展览与商户,影响了故宫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确定的“端门在2011年‘五一’前划转给故宫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分别代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签署了端门划转协议书。
“我们十分珍惜此次端门地区的归属调整,端门地区的使用将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单霁翔表示,“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它的正门就此大大地往前推进,午门和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广场,使得观众在进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比如改善购票环境,为观众提供饮水、咨询、轮椅等公共服务,使参观变成更为愉快的过程。”
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紫禁城的城墙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区,也已划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如今正在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同时,在它附近的内务府御史衙门也同样回到了故宫的管理范围。
单霁翔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无论是御史衙门、大高玄殿,还是端门、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时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宫殿建筑群浑为一体,密不可分。几任故宫院领导都恪尽职守,遵循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力求还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及两侧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
拆不掉的“屏风楼”
4月5日,记者经过两道岗亭,来到位于故宫西南角的“非开放区”。从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
到了这里,便出现与故宫景区内截然不同的景象。紧靠南城墙的一个偌大的院子里,停满了大客车。还有“训练基地”、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此外,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记者在屏风楼前看到,这些楼在西华门两侧延伸很长,但进深却很小。“并不好使,就相当于个围墙。”晋宏逵说。
如今,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两侧的2栋“屏风楼”及西南角则是某部队驻军。“西华门附近是被外单位占用最严重的。现在故宫里占用的外单位,主要就是部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晋宏逵说。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占用,说来话长。故宫博物院初成立时有三个馆:古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当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是很浓,图书馆的大量宫廷藏书,都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忒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记者查阅故宫年鉴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晋宏逵告诉记者,“这次移交把皇史宬也交由国家档案部门管理。明清宫廷档案,是属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时把它交出去的决定,按现在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来看是个错误。”
晋宏逵说,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晋宏逵认为,五栋“屏风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故宫的形象和建筑格局。但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未择好新址。
除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附近还有某部队的驻军。“每天数十辆大车从西华门出入,对文物的影响太大了。”晋宏逵说。
记者了解得知,目前西华门不对游客开放,游客不可以从此出入。
晋宏逵指出,“我们2003年做的规划中,将现在位于文渊阁附近的消防队迁至西南角,这样消防队方便从西华门出入,也方便在故宫宫墙内交通。但这个方案是以部队搬迁为前提的,这有待中央有关部门下决心。”
“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解放后,一些原属于故宫的单位被划了出去,景山划给北京市,太庙划给北京市总工会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完整的故宫体系中的一员。
晋宏逵也坦言,这么多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划出去的单位有的已经永远不可能收回来,“不能向皇家的管理范围去看齐。完整保护的概念,应该不是说是把地盘都收回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作一个文化整体,来加以保护的概念。景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管理机构,也都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会员单位,我们也会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预计2014年完成。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同时,为了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将纳入整体规划来进行统一考虑。单霁翔认为,“故宫周围的环境,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也能够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红墙内外总动员
相对于外单位,故宫自己的搬迁工作相对容易得多,其关键在于红墙内外的整体协调、辦公区的设置和古今库房的安置。
办公区迁到哪儿
“现在红墙以内的办公区,占地较大的是故宫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实验室等。文保科技部,原来叫修复厂,职能是修复故宫院藏文物。现在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慈宁宫东侧和大佛堂后面的几座殿宇。还有在延禧宫里进行一些文物的检测。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道光年间失火。宣统时在院子里建了钢结构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民国时又添建了库房。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钢,混凝土结构,所以在这里设置了实验室,按当时的条件,是比较适合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要视情况将文保科技部择新址迁出红墙外。
2002年,故宫启动大修,晋宏逵是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扩大开放面积是故宫大修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初我们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时,以下两条是作为规划对策写入大纲的:限定故宫保护管理机构规模,清理、腾迁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妥善安排腾迁部门。以拓展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扩大开放总体规模、实施分片轮展等方式,促进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谈到将办公场所迁出红墙,晋宏逵认为,这个措施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博物院的功能。
那么,办公区迁出红墙后去哪里安置?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是通过建设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和海淀区上庄综合业务基地,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这样做“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而且还可以将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建设成为文物科技保护长廊,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适当开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紧贴内金水河北段。4月5日,记者在其建设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砖瓦标明了材质、用途,分别堆放。据悉,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批准,已经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准备实施。
办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处——位于海淀区上庄西玉河的故宫综合业务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表示,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能够搬离故宫,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红墙外也会合理规整并开放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皇室收上来的诸如皮毛、丝绸、茶叶、白银等物资,每种都需要有库房。这些库房,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就已经整理了许多。现在随着大修的开展,又有许多腾出来变成展览空间了,比如体仁阁和弘义阁。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办公场所全部迁出红墙,合理调整布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有些人想象所有管理机构全部搬出故宫了事,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晋宏逵说,“但另一方面,这个事情做好,也确实给故宫博物院增加了新的开放空间。比如,现在用作办公场所的南三所,过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里面保留了地炕等设施。还有现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宁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们住的地方,本身有很凄凉的感觉,和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一样,有特殊的风貌。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大家对皇宫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晋宏逵还提到,在规划大纲中,右翼门外西侧一块空地,原是内务府,清朝灭亡以后房子陆陆续续都拆了,这块地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如果把建筑面积和建筑周围的面积都包括在内,将来开放区域占整个故宫的76%,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