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就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中心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就高达95%以上。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都奔赴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多数为父母双双外出),因此,祖父母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照顾和教育第三代的主力军团。这种隔代教育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孩子们成长的要求。因此,我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就隔代教育之问题,发表吾之肤见:
一、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在农村地区,祖父母的首任教育是由孩子的父母转嫁给他们的,按农村的传统程序上来讲,他们是没有多大的责任的。所以,他们要完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交给他们的任务,就形成了以下多种的教育类型:
1.过分溺爱型
这种类型就是指孩子们本来能自己做的事,如在家里能扫扫地、洗洗碗、整理整理家务等,祖父母为了达到他们所谓的教育目的,竭尽全力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们本来能自己锻炼的能力,而被他们取而代之,造成了大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靡生活。
2. 过分体罚型
这类教育型的祖父母,观点比较陈旧,思想很保守,一味地听儿女们交代的“一定要管教好孩子”的重托,动不动则是打骂,说教则无。纯粹的是一种粗鲁教育,并且还有“理论”支撑,什么“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棍棒下面出好人,碾磨下面出好米”,等等。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能依顺你,因为他们害怕“武力镇压”。稍微长大一点,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压制对方,久而久之,他们会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最终会被社会唾弃。
3.过分监管型
这种类型的祖父母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孩子,也就是24小时监控,不给孩子一点空间。这样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孩子。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不会交流,学不会沟通,也没有什么理解,只会变得孤独、孤僻、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对象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这种教育类型是对孩子予以一种“绵羊式”的教育,既不让孩子受冻挨饿,又不让孩子沾染是非,有棱有角,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的表现,它只会是让孩子爱憎不分,是非模糊,对社会既无任何利益,又无任何损害。
4.民主型和理解型
这种教育类型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数量很少,只存在于一部分祖父母们过去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但真正还待在农村进行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是微乎其微。
二、留守儿童表现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产生偏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甚至直接在生活中反映出来。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能自己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少之又少。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南,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提升老师的自身修养。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其一言一行也时刻被学生模仿。因此,老师应在提高学术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行和自身修养。虽非一日之功,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习惯、态度和观念都可能发生重大转变。
(5)加大家访力度,通过家访了解各个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留守儿童的“小心思”,也才能“对症下药”。同时也通过家访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交流教育心得,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感。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祖父母辈、父母亲及学校老师共同配合,在教育中应形成默契。祖辈、子女要经常沟通,而学校、老师应搭建桥梁和沟通平台,三方配合,共建留守儿童美好的教育家园。
(作者单位: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中心小学)
一、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在农村地区,祖父母的首任教育是由孩子的父母转嫁给他们的,按农村的传统程序上来讲,他们是没有多大的责任的。所以,他们要完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交给他们的任务,就形成了以下多种的教育类型:
1.过分溺爱型
这种类型就是指孩子们本来能自己做的事,如在家里能扫扫地、洗洗碗、整理整理家务等,祖父母为了达到他们所谓的教育目的,竭尽全力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们本来能自己锻炼的能力,而被他们取而代之,造成了大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靡生活。
2. 过分体罚型
这类教育型的祖父母,观点比较陈旧,思想很保守,一味地听儿女们交代的“一定要管教好孩子”的重托,动不动则是打骂,说教则无。纯粹的是一种粗鲁教育,并且还有“理论”支撑,什么“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棍棒下面出好人,碾磨下面出好米”,等等。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能依顺你,因为他们害怕“武力镇压”。稍微长大一点,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压制对方,久而久之,他们会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最终会被社会唾弃。
3.过分监管型
这种类型的祖父母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孩子,也就是24小时监控,不给孩子一点空间。这样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孩子。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不会交流,学不会沟通,也没有什么理解,只会变得孤独、孤僻、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对象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这种教育类型是对孩子予以一种“绵羊式”的教育,既不让孩子受冻挨饿,又不让孩子沾染是非,有棱有角,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的表现,它只会是让孩子爱憎不分,是非模糊,对社会既无任何利益,又无任何损害。
4.民主型和理解型
这种教育类型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数量很少,只存在于一部分祖父母们过去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但真正还待在农村进行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是微乎其微。
二、留守儿童表现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产生偏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甚至直接在生活中反映出来。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能自己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少之又少。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南,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提升老师的自身修养。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其一言一行也时刻被学生模仿。因此,老师应在提高学术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行和自身修养。虽非一日之功,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习惯、态度和观念都可能发生重大转变。
(5)加大家访力度,通过家访了解各个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留守儿童的“小心思”,也才能“对症下药”。同时也通过家访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交流教育心得,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感。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祖父母辈、父母亲及学校老师共同配合,在教育中应形成默契。祖辈、子女要经常沟通,而学校、老师应搭建桥梁和沟通平台,三方配合,共建留守儿童美好的教育家园。
(作者单位: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