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十九大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关键词:文化艺术建设 打造夏都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a)-181-02
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坚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水平高超、制作手法精良并互相统一,就要不断加强对社会现实的典型题材进行创作,持续不断的推出热情讴歌党、热情讴歌祖国、热情讴歌人民、热情讴歌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的精品。要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的优良做法,大力提升文艺作品的原动力,着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文艺创新。文艺从业人员一定要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讲原则、讲党性,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艺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准的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公共文化对社会稳定、对建设和谐社会、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并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也是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故,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以往对公共文化附属地位的错误认识,让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成为常态,让健康的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良性、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极其多彩丰富、实施起来头绪也很繁多,但我们只要抓住重点和主要的核心环节,并且逐步推进,才能保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备。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急迫,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本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夏都文化品牌这一课题值得每一位群文工作者为之思考和探索。
1 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也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文化越繁荣,对经济发展越具有推动力,对政治文明越具有影响力,对社会矛盾越具有调和力,对城市形象越具有塑造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指示,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维护和保障我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更是发展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任务,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群众的思想道德和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西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首先是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央财政2017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46%,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而此前的若干个五年计划中,高的时候达到过0.52%(“六五”时期),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却不升反降。其次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俱乐部、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構房屋都已相当陈旧,功能丧失或半丧失,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社会不同收入阶层无法共同享有先进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基层群体与收入较高的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另外就是精品意识不够,特色文化巨大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品牌创建任务艰巨。
3 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夏都文化品牌
3.1 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
国家、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要按照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应的增加,且每年增加的幅度不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于面向社会大众服务,而又无法从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得到收益回报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宣传文化单位,各级财政要确保其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要适时、重点地向城乡村社的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馆、电影院、群艺馆、美术馆和广播电视机构倾斜。要特别重视城乡广大基层村社公共文化投入的财力保障,同时要大力构建设施规范化、规章制度化的基层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的资金管理科学体制和监督评比机制。
3.2 繁荣创作与文化活动双管齐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周密安排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推行完善国有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馆、书法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对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制度,推动各单位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或分时段优惠开放。结合实际,制定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需要,积极施行各种形式的订单式流动文化跟踪服务,大力扩大文化惠民服务覆盖的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针对本市群文工作实际和各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实际,确定每年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举办郁金香节、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新年(歌舞)晚会等,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开展“三下乡”活动、“村村通”工程建设、慰问农民工演出、深入基层开展书画辅导、书画联谊活动、慰问部队演出、为1000户农民群众免费拍摄全家福、为四区三县农村地区放映数字电影10000场等活动,把文化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举办“2018年西宁市第十届全民读书”活动、完成15个社区流动图书馆(站)建设任务、西宁市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展示本市近年来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成果、开展文物保护与文物知识宣传等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举办西宁地区歌舞器乐大赛、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演唱会、首届西宁地区青少年电视艺术大赛及首届青少年音乐会、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系列活动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组织广场、社区文艺演出、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建国69周年营造氛围。组织交通文艺广播1043爱心车队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活动、开展广播电视栏目进社区活动、制作播出提高自身形象、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等,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文明城市建设。 3.3 积极打造精品剧目,文化产业和产业双轮的快速驱动
大力扶持发展具有公益性和可行性的文化事业、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商业经营性质的文化产业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支点。文化与物质的生产形式各异,但发展规律都一样,都要受到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而且,随着文化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制作的规模和资金的需求急促增大,其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现代通讯和网络传媒技术,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互相渗透、又相互促进趋势日渐突出:一方面,繁荣的文化事业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内涵、正确导向和高尚的品位,尽可能大的发挥价值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文化产业可以为文化事业提供资金支撑并扩大经济资源。因此,必须在抓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抓好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支撑水乳相融。
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共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打造精品剧目作为加强文化西宁建设,推动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和产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精品意识,树立夏都文化品牌。如西宁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014年精心打造的西宁市重点文化工程—— 大型剧目《天域天堂》,作为重点文化项目,该剧依托本省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谐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整体展现歌舞剧的诗意氛围,体现本省独特而神秘的高原旅游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和板块化地展示本省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该公司又于2016年打造了一台秦腔现代戏—— 《尕布龙》。尕布龙是“牧民省长”“人民省长”。他对青海的热爱、对人民的感情、对生态的责任、对绿色的情怀、对子孙后代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弘扬。该剧依此为创作原型,结合十九大精神,将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该剧自搬上舞台以来,先后演出30余场,反响空前,”西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宗君介绍,并以成功入选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和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名单。该剧目前正在全国巡演。
3.4 积极践行文化新思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为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做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忠实践行者,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在近几年,聚财凝力,为活跃群众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城过程中,群艺馆人员上下齐心,民间团队通力合作,2541场的宣传演出,扩大了“创城”宣传覆盖面,增强了“创城”工作知晓率;组织开展各类美术、摄影、书法、剪纸、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23期。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委员会,举办第一届“瞬间瞬间——家在丝路”丝路沿线(国内)大型写实摄影作品展,来自13个省市文化(群艺)馆的173副作品参加展覽。组织书画作品参加陕西高陵“喜迎十九大‘圆梦西部·书画传情’—— 五省六市区书画联展”;赴广州中山开展文化动车—— 丝路情·中山行“记住乡愁·我的中国梦”青海湟中农民画展;赴陕西西安参加“锦绣辉煌—— 第二届中国西部民间刺(织)绣艺术精品联展”等活动,将富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通过文化动车的交流形式带出本省,让更多人通过书画作品,特色手工艺品了解到大美青海的独特魅力,为本馆的美术摄影工作探寻新途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7年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分别获得由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喜迎十九大·祝福祖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青海省首届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优秀作品奖;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展演剧目;由中国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中国文化馆协会颁发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等。优秀的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重要,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践载体,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机制,自加压力,调查研究,注重实效,根据本市群文工作实际和各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实际,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打造夏都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五个成效”: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层体系的建设、保障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上见成效;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在促进文广产业发展、提升西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上见成效;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为重点,在展示夏都艺术魅力、提升西宁文化影响力上见成效;以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为重点,在推进文广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上见成效;以促进文化变流为重点,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辐射力上见成效。
4 结语
文化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必须把握好当前的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艺术建设 打造夏都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a)-181-02
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坚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水平高超、制作手法精良并互相统一,就要不断加强对社会现实的典型题材进行创作,持续不断的推出热情讴歌党、热情讴歌祖国、热情讴歌人民、热情讴歌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的精品。要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的优良做法,大力提升文艺作品的原动力,着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文艺创新。文艺从业人员一定要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讲原则、讲党性,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艺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准的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公共文化对社会稳定、对建设和谐社会、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并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也是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故,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以往对公共文化附属地位的错误认识,让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成为常态,让健康的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良性、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极其多彩丰富、实施起来头绪也很繁多,但我们只要抓住重点和主要的核心环节,并且逐步推进,才能保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备。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急迫,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本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夏都文化品牌这一课题值得每一位群文工作者为之思考和探索。
1 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也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文化越繁荣,对经济发展越具有推动力,对政治文明越具有影响力,对社会矛盾越具有调和力,对城市形象越具有塑造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指示,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维护和保障我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更是发展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任务,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群众的思想道德和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西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首先是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央财政2017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46%,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而此前的若干个五年计划中,高的时候达到过0.52%(“六五”时期),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却不升反降。其次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俱乐部、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構房屋都已相当陈旧,功能丧失或半丧失,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社会不同收入阶层无法共同享有先进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基层群体与收入较高的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另外就是精品意识不够,特色文化巨大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品牌创建任务艰巨。
3 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夏都文化品牌
3.1 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
国家、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要按照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应的增加,且每年增加的幅度不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于面向社会大众服务,而又无法从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得到收益回报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宣传文化单位,各级财政要确保其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要适时、重点地向城乡村社的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馆、电影院、群艺馆、美术馆和广播电视机构倾斜。要特别重视城乡广大基层村社公共文化投入的财力保障,同时要大力构建设施规范化、规章制度化的基层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的资金管理科学体制和监督评比机制。
3.2 繁荣创作与文化活动双管齐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周密安排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推行完善国有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馆、书法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对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制度,推动各单位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或分时段优惠开放。结合实际,制定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需要,积极施行各种形式的订单式流动文化跟踪服务,大力扩大文化惠民服务覆盖的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针对本市群文工作实际和各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实际,确定每年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举办郁金香节、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新年(歌舞)晚会等,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开展“三下乡”活动、“村村通”工程建设、慰问农民工演出、深入基层开展书画辅导、书画联谊活动、慰问部队演出、为1000户农民群众免费拍摄全家福、为四区三县农村地区放映数字电影10000场等活动,把文化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举办“2018年西宁市第十届全民读书”活动、完成15个社区流动图书馆(站)建设任务、西宁市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展示本市近年来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成果、开展文物保护与文物知识宣传等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举办西宁地区歌舞器乐大赛、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演唱会、首届西宁地区青少年电视艺术大赛及首届青少年音乐会、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系列活动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组织广场、社区文艺演出、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建国69周年营造氛围。组织交通文艺广播1043爱心车队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活动、开展广播电视栏目进社区活动、制作播出提高自身形象、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等,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文明城市建设。 3.3 积极打造精品剧目,文化产业和产业双轮的快速驱动
大力扶持发展具有公益性和可行性的文化事业、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商业经营性质的文化产业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支点。文化与物质的生产形式各异,但发展规律都一样,都要受到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而且,随着文化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制作的规模和资金的需求急促增大,其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现代通讯和网络传媒技术,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互相渗透、又相互促进趋势日渐突出:一方面,繁荣的文化事业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内涵、正确导向和高尚的品位,尽可能大的发挥价值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文化产业可以为文化事业提供资金支撑并扩大经济资源。因此,必须在抓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抓好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支撑水乳相融。
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共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打造精品剧目作为加强文化西宁建设,推动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和产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精品意识,树立夏都文化品牌。如西宁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014年精心打造的西宁市重点文化工程—— 大型剧目《天域天堂》,作为重点文化项目,该剧依托本省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谐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整体展现歌舞剧的诗意氛围,体现本省独特而神秘的高原旅游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和板块化地展示本省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该公司又于2016年打造了一台秦腔现代戏—— 《尕布龙》。尕布龙是“牧民省长”“人民省长”。他对青海的热爱、对人民的感情、对生态的责任、对绿色的情怀、对子孙后代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弘扬。该剧依此为创作原型,结合十九大精神,将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该剧自搬上舞台以来,先后演出30余场,反响空前,”西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宗君介绍,并以成功入选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和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名单。该剧目前正在全国巡演。
3.4 积极践行文化新思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为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做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忠实践行者,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在近几年,聚财凝力,为活跃群众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城过程中,群艺馆人员上下齐心,民间团队通力合作,2541场的宣传演出,扩大了“创城”宣传覆盖面,增强了“创城”工作知晓率;组织开展各类美术、摄影、书法、剪纸、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23期。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委员会,举办第一届“瞬间瞬间——家在丝路”丝路沿线(国内)大型写实摄影作品展,来自13个省市文化(群艺)馆的173副作品参加展覽。组织书画作品参加陕西高陵“喜迎十九大‘圆梦西部·书画传情’—— 五省六市区书画联展”;赴广州中山开展文化动车—— 丝路情·中山行“记住乡愁·我的中国梦”青海湟中农民画展;赴陕西西安参加“锦绣辉煌—— 第二届中国西部民间刺(织)绣艺术精品联展”等活动,将富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通过文化动车的交流形式带出本省,让更多人通过书画作品,特色手工艺品了解到大美青海的独特魅力,为本馆的美术摄影工作探寻新途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7年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分别获得由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喜迎十九大·祝福祖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青海省首届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优秀作品奖;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展演剧目;由中国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中国文化馆协会颁发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等。优秀的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重要,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践载体,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机制,自加压力,调查研究,注重实效,根据本市群文工作实际和各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实际,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打造夏都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五个成效”: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层体系的建设、保障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上见成效;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在促进文广产业发展、提升西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上见成效;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为重点,在展示夏都艺术魅力、提升西宁文化影响力上见成效;以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为重点,在推进文广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上见成效;以促进文化变流为重点,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辐射力上见成效。
4 结语
文化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必须把握好当前的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