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思考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816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静观察课堂上那热烈讨论的合作场面,不难发现不少合作学习还只是停留在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的外显形式上,合作学习的内涵和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合作欲望和合作能力没有提升。以上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反思。
  一、 从学生合作的需求处出发,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出示情景图问:“小朋友,你们在图上都看见了什么?”许多同学都对图上的内容进行了自己的描述。老师紧接着问:“你们看着图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老师却说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这是我们课堂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显然,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进行提问是一个思考容量不大学习环节,学生能马上解决完成的问题,教师偏偏要组织“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只是互相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既没有互相的质疑,也没有互相的补充等,在后来再进行全班交流。因此,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找准活动切入口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关键点之一。
  1. 操作实验时合作。通常的数学实验,如公式推导的转化实验,实际测量实验、收集整理统计数据的操作等都是学生个人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的,相互配合、说理,互相提醒、补充、完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体现合作的价值。
  2. 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合作。教学中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当大部分学生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让合作学习发挥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功效,发挥集体的力量,合作学习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意见出现分歧时合作。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无论是一个判断还是一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辩论,这样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4. 内化知识、分享成果时合作。当学生的发言欲望强烈,课堂展示时间有限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互说的形式让学生内化知识、分享乐趣、满足表现欲。
  二、 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保护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必须是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如果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合作、交流,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独立学习的要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如在一次三年级《两步连乘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出示:“有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一共要多少元?”问:“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举起手来……)师:“小组一起合作讨论,我们马上来比比哪组的方法多,思路清晰。”老师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实践,动手尝试的机会,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在交流中思维敏捷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急于表达,而那些反映相对慢的学生在没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机会,则在交流中处于听的位置。这样,则不能很好集中小组的智慧归纳例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应用题解题思路的畅通铺平道路,提升合作学习的水平。
  三、 注重学生小组合作过程,精心策划活动后的交流
  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获得、理解和巩固。而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少老师仅仅停留在展示活动的结论上,忽视了隐含其中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如教六年级《圆的周长计算》,老师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密切关系,要求学生利用工具和圆形的物体,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时,教师就只让学生说说测量计算后得到的数据,然后教师总结:“是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得到的仅限于实验的结论,这种由开放走回封闭的活动,又会让学生有什么活动体验、活动反思呢?
  教师要精心策划和组织活动后的交流。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交流内容,除了结论的展示以外,还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合作过程的介绍,如对合作中出现的困难、解决的策略的讲述、合作学习方法的描述、实验操作过程的展示、合作学习中的困惑或心得的阐述等。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开放的谈话环境,学生发言时,应该代表其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其他小组成员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大胆地摆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形成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最后,教师要善于提炼、规范、总结各合作小组的发言,以赏识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小组的发言予以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
  (作者单位:太仓市经贸小学)
其他文献
阅读经典和杰作,能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看见的。慢慢地,这阅读使人有了不平庸的眼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从低年级抓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对词语的复习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大多词语的复习局限于非抄即背,非写即读,这让学生感到机械枯燥,味同嚼蜡。学生在词语复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虽然终日忙碌,但学习效率、效果难如人意。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词语复习的效果
期刊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给学生带来自由交流的空间和倾吐真情的净土。  一、 与身边环境对话,培养对话的敏锐性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他们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当然,根据年级段的不同,教师为学生
期刊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课堂教学亦如此:太“清”,没有思维含量,没有认知冲突,没有质疑问难,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思考的乐趣和动力,失却生命色彩;太“浑”,若干杂音都沉浸在狭小的思维空间里,主次不分,优劣不明,学生就会在嘈杂喧闹中迷失目标,学习效率不高,思域狭隘,自以为是。数学课堂要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氛围,在“平衡 — 失衡 — 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这些都与学生生命的发展切切相关。  一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现代数学教育的眼光,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赋予其新的内涵,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打开孩子
期刊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提出来明确的要求,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目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被大家所共识,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加强了对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是南京市首批振兴课外阅读基地学校。自从新课程改革
期刊
作文课上的小胡总是“紧皱眉头、狠咬笔头”,好容易憋出几句话却还文不通句不顺。这不,军训后他写的文章只有100来字,通篇表达“疲劳”。唉,摇头叹气作罢。评讲时我照例给学生读优秀作文,被读到的孩子欣喜又得意,没听到自己文章的则满眼都是羡慕和期待。读完,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军训照片,他们兴奋极了,欢笑声不绝于耳。无意中却发现小胡不耐烦地趴着,眼神木讷。忍住怒气,继续点击鼠标。  突然,一张醒目的面孔出现在屏
期刊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复习铺垫,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使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课程实施之后,在新授课上却很少见到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过去的每一节课“都安排”和现在每一节课“都不安排”,显然是两种极端化的行为,必有一定的偏颇。我认为,应该根据新授课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特点,来进
期刊
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讲的是人生从开始认字的时候,忧愁和苦难就伴随而来,做人只要能认识记得自己姓名即可!郭沫若曾曰:“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能有效丰富儿童口语,强化儿童阅读和表达能力。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限于认知、情感、经历的局限,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很不容易,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比较普遍,写老师无非就是“批作业到深夜”、“雨雪天坚持给学生补课”、“生病了仍然坚持上课”,写母爱就是“冬夜织毛衣,双手冻得通红,两眼布满血丝”、“孩子生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