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网络时代的草根悦读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近几年,电子杂志在网络上暗地而生、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但是直到徐静蕾创办了《开啦》才真正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今,看电子杂志成了一种潮流,而做电子杂志更是潮流中的时尚核心。
  
  《漂泊》:一路上真实的风景
  
  在他们的眼里,漂泊是一种生活状态。为了自己的理想,漂泊他乡努力奋斗着,有快乐,也有艰辛。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走在漂泊的旅途上,希望他们有一天回过头来,可以看到那一点滴美好的记忆。
  很多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漂泊在异地他乡的人对漂泊的生活都刻骨铭心,阿枯就是其中一个。一年夏天,阿枯从威海到了青岛,从此开始了漂泊的旅程。火车上的陌生人、拉拉扯扯推销生意的男男女女、狭小的旅店房间成为阿枯最原始的漂泊记忆。
  然而漂泊的生活只是做电子杂志时选择的取材角度,开始真正让阿枯筹谋出《漂泊》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个人兴趣。2006年,网络上的电子杂志并不像现在这样红红火火,在很多人才刚刚开始接触到电子杂志,对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处于懵懂状态时,阿枯已经研发了自己的电子杂志组件——kuhu0 pageflipe v3.1。
  《漂泊》就这样顺应兴趣诞生了。在最开始的制作过程中,《漂泊》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制作体系,除了有少许帮忙的朋友外,绝大多数时候阿枯都是一个人忙里忙外,他几乎包揽了版面设计、技术制作、策划、选题、采访、组稿等等系列琐碎的工作。虽然进程看似艰辛,做出来的杂志也稍显稚嫩,但阿枯实实在在的努力让每一个看过《漂泊》的人都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有了一个被认可的平台就自然能够聚拢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是《漂泊》电子杂志制作团队组成了。
  随着《漂泊》的不断改进,《漂泊》的主题越来越清晰,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自然汇聚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当《漂泊》得到读者的肯定后就不再是个人兴趣所能左右的事情,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责任,成为所有漂泊人共同的心声。尽管团队有着重重的困难,但是读者的要求告诉了他们:必须坚持做下去。
  三年多的时间里成长起来的不仅仅是《漂泊》,还有阿枯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把漂泊路上的真实感悟真实经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他们也在这些记忆里领悟到漂泊的真实价值,他们心里的愿望越来越明了,他们想把《漂泊》一期一期做下去,做精,做深,做美。
  现在的《漂泊》已经不再是本简简单单的杂志,它有了网络电台,读者交流网站,以及购物平台,《漂泊》正在一步步地向品牌化的方向扩展。从梦想到现实,从兴趣到事业,这就是这群漂泊人漂泊路上的真实风景,他们还将继续漂泊下去。
  他们身份各异——学生、工程师、摄影师、杂志编辑、电台DJ,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上海、吉林、浙江、福建、厂东、湖南、四川,其中最年长的26岁,最年轻的17岁。就是这一群原本很难有交集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而走到了一起,并且一年有余。
  
  《祈光》:光亮的青春
  
  一年多以前还只有17岁的小次面对着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电子杂志、第一次参加新概念、第一次远赴美国求学。《祈光》,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代表着小次年轻的青春里蕴含的巨大希望。
  在小次准备做杂志的第一时间里,她就告诫自己不要孤军奋战,一定要跟朋友们一起努力。让小次庆幸的是她遇到了那么多才华出众又真诚以待的朋友,从最初的两三个人终于扩展为一个庞大的团队。尽管很多只是聊过视频,但他们的心都被系在了《祈光》这个共同的梦想上面。
  在真正开始努力奋斗的时候小次才发现,原来为了梦想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心甘情愿。制作第一期时小次正忙着出国,但是她丝毫没有怠慢《祈光》的进程,为了在预期的时间内准时上市,小次和团队的伙伴们通宵熬夜审理稿件。然而毕竟是第一次,成熟的想法总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所以他们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地推翻重组。
  《祈光》是一本文学类电子杂志,这样的电子杂志要想不变成一群人的自娱自乐需要很多外力的支援,完全没有盈利性质的《祈光》根本不可能像市场上的期刊一样付那些图文作者们稿酬,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可别人的梦想而无条件地给予支持,因此难免会遇到一些冷嘲热讽和冷漠的拒绝。但小次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就是这样一股顽强的坚持,才有了第一期的《祈光》,直至现在的第八期。
  小次和伙伴们的努力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从这段掺杂着青春热情的奋斗中感受到了《祈光》的心意。虽然已经走过了一年零七个月,但是每一期的发布都让小次感动不已,每看到下载量增加一点儿都会兴奋万分,这些就是小次所想寻找的价值。
  “给自己一些力量,坚信未来会好得超乎想象。”小次还在继续努力着,为学业,为梦想,为《祈光》。
  
  《MOY》:我们是潜行者
  
  四年多以来,孔乔一直在坚持同
  个梦想,那就是《MOY》。从第一期到现在的第十七期,《MOY》按照每年四期的频率发布,以及不定期的别册。无论面对外界如何的评论与变化,无论经历多少的困难和磨合,《MOY》始终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坚持着。
  一直以来,孔乔都有一个杂志梦想,把不同杂志中自己喜欢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成为“理想杂志”。在受到台湾城市杂志《PPAPER》的巨大感召后,他终于找到了那扇窗,开始寻找同好一起思量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从2005年的9月到11月,在不断的推敲和磨合中,最早的杂志团队开始运作,11月底,他们共同发起并参与了“成都潜行者”活动,有3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追随者参加。次年元旦,创刊号“成都潜行者”终于发布。这种以主题活动为素材来源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它太过拘谨,还略有几分行为艺术,但是代表了孔乔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
  梦想在很多人眼里是太空乏的东西,吃不饱,穿不暖。无论是孔乔他们这种无法被人理解的团队构造,还是没有任何盈利性质的行为都遭到了外界的诸般怀疑,甚至讽刺。但因为电子杂志本身具有的成本低廉性,让孔乔可以轻易地拒绝外界商业资本的渗透,以自己的规划和形式去阐释《MOY》的艺术与商业平衡。
  除了外力因素外,作为主编的孔乔还有更忧虑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的沟通是个很大的问题,从策划选题,到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因为参与者的自由而变得难以控制。这不仅考验作者的技术,更是考验团队的合作。此外,过于依赖网络的年轻创作者们在寻找创意来源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从2007年开始他们就在杂志中不断探索,试图寻找到本土文化与世界视野之间的共同出口。
  所谓“港行者”,就是不清楚自己将在路上遭遇什么,只能凭借感觉去寻找不同寻常的东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真实的城市和生活。从2005年到现在,《MOY》即将跨上第五个年头,经历了团队成员的来来往往和众多杂志的生生灭灭,孔乔凭借这样的一个电子杂志实验平台始终维持着自己长久的热情与更为持久的坚韧。曾有人问过他,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他的回答依然是“梦想”。
其他文献
王万群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潜心医学,勤于研求医理,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擅于治疗内科杂病,对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不寐、郁证等都有独到之处,在辨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层
报纸
网络论坛是网络媒介下网民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一种重要形式.网民通过对称谓语的选择使用,对所否定谴责的对象进行身份的暴力性建构,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基于立场
“趣”是我心中的非常重庆。拆开“趣”字看,一个“走”一个“取”,我的理解就是亲自去行走去感受,然后有所收获,这不仅仅是享受心灵的乐趣,更是收获心灵的丰盈。而重庆恰恰正是一
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则是衡量地区发展状态的代表性指标,良好的区域发展状态应表现为二者在空间上的重合,而重心的时空演变过程
非洲草原的狮子小时候玩的是撕咬追逐的游戏,为的是锻炼长大后的捕猎本领;古人的青梅竹马对应着长大成人后的性别职业预演。但是步入网络社会以来,游戏已经渐渐变成纯粹追求刺激的产物,失去演习教化功能。  幸好,我们现在有了桌面游戏。  桌面游戏,英文原文是Board Game,直译为桌面游戏,因为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所以也叫做“不插电的游戏”——呃,其实在有电之前,游戏一直就不插电的。  桌游强调玩家的互动
楼道外,喜姐的鞋跟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走来。教室里顿时翻书声写字声交错。空气里有一点点窒闷在蔓延。“上次诊断考试的成绩已经出来了,不是很理想。许多简单的题且因为大家疏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bqxiong  大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平等思想、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杰出人才的司题。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制造了学校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这才有学生们“炫校”,说到底,这是“炫身份”,与“炫富”并无不同。  “去武汉,有领导派‘宝马’接。”清华大学一女生因在火车上向人讲述清华人的骄傲而被封为“炫校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