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士兵突击》唱响了一曲新理想主义牧歌,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介草根成长为英雄的故事,是—部关于成长。奋斗。励志、成功和英雄的新理想主义剧作。它展现了高尚完美的人格、亲密无间的友谊和高宽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激起人们奋发上进的勇气,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时人间真情的呼唤,以及对彼岸精神世界拷问。
[关键词]《士兵突击》 新理想主义 许三多
提起2007年的影视界,就不能不谈起《士兵突击》。据世界媒体实验室公布的《2007年热播电视剧大盘点》10部国产剧中,《士兵突击》名列第四。“成为2007年当之无愧的‘亮剑”’。《士兵突击》以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产品,“获取了当代文化‘三分天下’——市场、国家意识形态、专家与知识阶级——的合力认同。”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许三多也走进了千千万万中国观众的心里,并在社会上掀起了轰轰烈烈“许三多精神”的大讨论。那么,《士兵突击》为什么引起那么多的关注?我认为这完全因为《士兵突击》一剧蕴含着浓厚的新理想主义精神,它如甘露一般浇灌在人们早已干枯的心灵,给生活在焦虑中的人们以极大的心灵安慰,唱响了一曲新理想主义牧歌。
一、新理想主义的内涵
新理想主义之所以新,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理想主义。传统的理想主义过多依附于政治和道德,“把叙事的信仰和追求以不同的方式转换为集体的想象”,成了政治和道德的婢女。这种理想主义在建国后17年演化为革命的理想主义,它“是植根现实生活的真诚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但它“也难免打上那个时代激进的甚至带乌托邦色彩的烙印。这种印痕在后来左倾思潮进一步强化的时代变得格外醒目,以至于使得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一度被扭曲和异化。”革命的理想主义在“文革”由于激进主义和非理性的加盟,逐渐演化为狂妄和虚无,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试图建立纯净的无欲无妄的乌托邦王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理想主义试图恢复五四的启蒙精神,纠正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反思左倾思潮对人们的伤害,激起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热情,表现了超越世界与世俗生活的愿望和精神至上的价值取向。这种理想主义是以压抑人的欲望为前提。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虚无主义盛行,人们怀疑一切,解构一切,一些人放弃了对理想和彼岸世界的追问。追求一种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在这样语境环境下,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以上海学人为主在《上海文学》《读者》等杂志上掀起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其中。涉及到现代人格精神、新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等话题,引起创作界、理论界、批评界的广泛参与。
这里。“我所说的新理想主义是指,在这一精神的烛照下,文学应当对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生存处境予以关切,并为解脱人类的精神的困境投入真诚和热情,文学应当表达它对人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在文学的娱乐性功能之外,也以理想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藉慰和照耀。”新理想主义在继承传统理想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和生存处境,维护人们基本的价值和理念,为处于无望的小人物提供切实心灵抚慰和关照。当然。新理想主义不再沉迷于编织狂妄的虚幻和假象,不再讲述集体歇斯底里似的梦幻。而是理性地认识现实世界并对现实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
按照这一理念来衡量《士兵突击》。这部作品展现了高尚完美的人格、亲密无间的友谊、人与人的无限的宽容和高亢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东西在今天的现实中显得弥足珍贵。特别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人们因失去真情、道德价值等信念而表现出的焦虑和困惑,另一方面激起人们奋发上进勇气,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以及对彼岸精神世界拷问。
二、《士兵突击》讲述的是一介草根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很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头颅,丧失了斗争,放弃了理想和追求。然而《士兵突击》却讲述了小人物——一介草根许三多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与传统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不同。《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既不是运筹帷幄的高级军事将领。也不是高学历知识型的基层指挥官,而是一个出生农民家庭、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士兵。他“天生一副熊样儿”,是一个善良却胆小自卑、老实而缺乏自信的“窝囊废”,成才称之为“三呆子”,李梦他们喊做“许木木”。就是这样的人,在草原五班,他的行为影响了一群混日子的老兵:在钢七连。他独守军营半年,仍唱着歌排着队进伙房吃饭;在老A,面临绝境。他不气馁不放弃,尽最大的努力,战斗到最后一刻……许三多凭借执著的信念和勤奋的努力,战胜了自我,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成了钢七连的“兵王”,成了人人都羡慕的特种兵作战大队的一员。
《士兵突击》是一部关于成长、奋斗、励志、成功和英雄的新理想主义剧作,它告诉人们:不论在困境还是逆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什么出生,只要坚持不懈,勤奋执着,奋发图强。总会获得成功。这无疑给那些正在渴望获得成功的人和身心疲惫、焦虑的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三、集体主义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十年“文革”过度强调政治性。严重扭曲集体主义。新时期以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慢慢地出现倾斜。极大地弱化了集体主义的影响。在这个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大势泛滥的时候,新理想主义者却吹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集结号,高扬集体主义的理想旗帜,重新赋予集体主义新的内涵。新理想主义者认为。集体主义精神不是某种政治的遮羞布、一种空洞的理念。而是凝聚在某一团队或集体身上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我们可以把《士兵突击》中展示的集体主义精神概括为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不抛弃、不放弃”是钢七连的连训,它激励着全连官兵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也凝聚起“共进退、同患难”的军心士气。“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不抛弃”是战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不放弃”则是战友间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目标。
“不抛弃、不放弃”,在许三多和他们的战友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它不仅是军人坚守的原则,也应该成为普通人的行事准则。《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士兵,然而在他身上体现出最令人感动的是“不抛弃。不放弃”一种精神品质。虽然他曾经在困难面前低过头,也曾在孤独面前犹豫过,一旦他认准了方向,他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在草原五班,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毅然把一个排都没有完成的路铺成,他的行为影响了一个班,让 老魏他们知耻而后行:当钢七连解散后,只剩下他一个兵的时候,他仍然“衣食照旧,三人成列、两人成行”,坚持完成了一个连应做的任务。许三多没有抛弃,没有抛弃他的战友与班长、没有抛弃他的家庭,更没有抛弃他的目标与信念。在筛选进入兵王部队“老A”的过程中。许三多在关键时刻宁可放弃晋级的机会。也不抛弃在协同作战中受伤的伙伴伍六一:在一次“老A”未知模拟演习中,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脱下防护服扑灭火堆。他逐渐领悟并且真正做到了钢七连所谓的“不抛弃,不放弃”,最后,他成功了,他成了令人羡慕的“兵王”。而成才。许三多一个村出来的老乡,同一个连队里的战友。他却抛弃了。抛弃了战友,以及战友对他的信任,抛弃了连长对他的爱护。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来,当他真正懂得了“不放弃、不抛弃”的内涵。他被人们重新接受,进入“老A”。成了一代“枪王”。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远离战争,但是这种集体主义非但不能放弃,还应高扬。“不抛弃”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及其所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不抛弃”所有拥有的和努力创造的一切:“不放弃”的则是心中的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以及为之付出的奋斗与拼搏,“不放弃”最后一刻成长和成功的机会。
四、对彼岸世界的追问——“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众说纷纭、困扰人们许久的哲学问题,人们不得不尴尬地去面对。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叩问,似乎得不到完全解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盛行,平面化、消解深度模式、消解意义和解构理论被很多人接受,人们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和对意义的追问的动力,更关注形而下的问题。就在人们淡忘这一切、心安理得享受世俗生活时,《士兵突击》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士兵突击》里这二句最朴实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是许三多和他战友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标准。“好好活”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发挥最大的潜能,尽最大能力去实现这目标:而“做有意义的事”指一旦确立了目标,就要每时每刻为实现这一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实现。“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其实对理想的彼岸世界的追问。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许三多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才一步一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成为步兵中的“兵王”,进入令人羡慕的特种兵部队。
在那个被人遗忘的荒原的三连五班,连曾经是优秀班长的老马都意志消沉,迷失了方向,而新来乍到的新兵许三多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过得快乐充实,执着地做着一件又一件被他人耻笑而自己却认定“有意义”的事:整理内务。练习正步,主动修路,……而所有这些都不为做给谁看,只因许三多认定这是有意义的事。当然,他所做的“做有意义的事”最终让他赢得了机会,进入能摸到枪的钢七连。
到钢七连,许三多在班长史今的鼓励下,依旧“做有意义的事”,并不断给自己制定生活的目标先是为不被人取笑晕车而努力着:再是为了留下班长成为好兵而刻苦训练;而后又为重夺先进集体班的荣誉称号而拼尽全力做了三百三十三个单杠回环:即使在钢七连解散后,只剩他一个人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即定目标,那份执着与坚持令观者动容……正是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许三多才一步步完成由劣兵到“兵王”的艰难蜕变,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生活的意义不是对其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考,也不是完全沉迷物质享受。生活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取向。我们厌倦了那种虚伪的形式,也看透了假大空的理想主义,我们只愿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士兵突击》给我们的启示。
五、小结
总之,《士兵突击》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慰藉和安慰,给很多普通的小人物获取成功的勇气和信心。正如《士兵突击》导演康洪雷所说“我反映的东西都在老百姓心里。现代人忙于追求一种生活,很多触动心灵的东西可能自己无意中淡忘了,我把这个东西放大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士兵突击》是一部呼唤美好心灵回归的神圣作品,是一部关于新理想主义的牧歌。
[关键词]《士兵突击》 新理想主义 许三多
提起2007年的影视界,就不能不谈起《士兵突击》。据世界媒体实验室公布的《2007年热播电视剧大盘点》10部国产剧中,《士兵突击》名列第四。“成为2007年当之无愧的‘亮剑”’。《士兵突击》以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产品,“获取了当代文化‘三分天下’——市场、国家意识形态、专家与知识阶级——的合力认同。”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许三多也走进了千千万万中国观众的心里,并在社会上掀起了轰轰烈烈“许三多精神”的大讨论。那么,《士兵突击》为什么引起那么多的关注?我认为这完全因为《士兵突击》一剧蕴含着浓厚的新理想主义精神,它如甘露一般浇灌在人们早已干枯的心灵,给生活在焦虑中的人们以极大的心灵安慰,唱响了一曲新理想主义牧歌。
一、新理想主义的内涵
新理想主义之所以新,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理想主义。传统的理想主义过多依附于政治和道德,“把叙事的信仰和追求以不同的方式转换为集体的想象”,成了政治和道德的婢女。这种理想主义在建国后17年演化为革命的理想主义,它“是植根现实生活的真诚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但它“也难免打上那个时代激进的甚至带乌托邦色彩的烙印。这种印痕在后来左倾思潮进一步强化的时代变得格外醒目,以至于使得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一度被扭曲和异化。”革命的理想主义在“文革”由于激进主义和非理性的加盟,逐渐演化为狂妄和虚无,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试图建立纯净的无欲无妄的乌托邦王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理想主义试图恢复五四的启蒙精神,纠正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反思左倾思潮对人们的伤害,激起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热情,表现了超越世界与世俗生活的愿望和精神至上的价值取向。这种理想主义是以压抑人的欲望为前提。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虚无主义盛行,人们怀疑一切,解构一切,一些人放弃了对理想和彼岸世界的追问。追求一种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在这样语境环境下,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以上海学人为主在《上海文学》《读者》等杂志上掀起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其中。涉及到现代人格精神、新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等话题,引起创作界、理论界、批评界的广泛参与。
这里。“我所说的新理想主义是指,在这一精神的烛照下,文学应当对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生存处境予以关切,并为解脱人类的精神的困境投入真诚和热情,文学应当表达它对人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在文学的娱乐性功能之外,也以理想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藉慰和照耀。”新理想主义在继承传统理想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和生存处境,维护人们基本的价值和理念,为处于无望的小人物提供切实心灵抚慰和关照。当然。新理想主义不再沉迷于编织狂妄的虚幻和假象,不再讲述集体歇斯底里似的梦幻。而是理性地认识现实世界并对现实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
按照这一理念来衡量《士兵突击》。这部作品展现了高尚完美的人格、亲密无间的友谊、人与人的无限的宽容和高亢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东西在今天的现实中显得弥足珍贵。特别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人们因失去真情、道德价值等信念而表现出的焦虑和困惑,另一方面激起人们奋发上进勇气,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以及对彼岸精神世界拷问。
二、《士兵突击》讲述的是一介草根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很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头颅,丧失了斗争,放弃了理想和追求。然而《士兵突击》却讲述了小人物——一介草根许三多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与传统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不同。《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既不是运筹帷幄的高级军事将领。也不是高学历知识型的基层指挥官,而是一个出生农民家庭、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士兵。他“天生一副熊样儿”,是一个善良却胆小自卑、老实而缺乏自信的“窝囊废”,成才称之为“三呆子”,李梦他们喊做“许木木”。就是这样的人,在草原五班,他的行为影响了一群混日子的老兵:在钢七连。他独守军营半年,仍唱着歌排着队进伙房吃饭;在老A,面临绝境。他不气馁不放弃,尽最大的努力,战斗到最后一刻……许三多凭借执著的信念和勤奋的努力,战胜了自我,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成了钢七连的“兵王”,成了人人都羡慕的特种兵作战大队的一员。
《士兵突击》是一部关于成长、奋斗、励志、成功和英雄的新理想主义剧作,它告诉人们:不论在困境还是逆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什么出生,只要坚持不懈,勤奋执着,奋发图强。总会获得成功。这无疑给那些正在渴望获得成功的人和身心疲惫、焦虑的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三、集体主义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十年“文革”过度强调政治性。严重扭曲集体主义。新时期以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慢慢地出现倾斜。极大地弱化了集体主义的影响。在这个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大势泛滥的时候,新理想主义者却吹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集结号,高扬集体主义的理想旗帜,重新赋予集体主义新的内涵。新理想主义者认为。集体主义精神不是某种政治的遮羞布、一种空洞的理念。而是凝聚在某一团队或集体身上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我们可以把《士兵突击》中展示的集体主义精神概括为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不抛弃、不放弃”是钢七连的连训,它激励着全连官兵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也凝聚起“共进退、同患难”的军心士气。“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不抛弃”是战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不放弃”则是战友间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目标。
“不抛弃、不放弃”,在许三多和他们的战友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它不仅是军人坚守的原则,也应该成为普通人的行事准则。《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士兵,然而在他身上体现出最令人感动的是“不抛弃。不放弃”一种精神品质。虽然他曾经在困难面前低过头,也曾在孤独面前犹豫过,一旦他认准了方向,他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在草原五班,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毅然把一个排都没有完成的路铺成,他的行为影响了一个班,让 老魏他们知耻而后行:当钢七连解散后,只剩下他一个兵的时候,他仍然“衣食照旧,三人成列、两人成行”,坚持完成了一个连应做的任务。许三多没有抛弃,没有抛弃他的战友与班长、没有抛弃他的家庭,更没有抛弃他的目标与信念。在筛选进入兵王部队“老A”的过程中。许三多在关键时刻宁可放弃晋级的机会。也不抛弃在协同作战中受伤的伙伴伍六一:在一次“老A”未知模拟演习中,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脱下防护服扑灭火堆。他逐渐领悟并且真正做到了钢七连所谓的“不抛弃,不放弃”,最后,他成功了,他成了令人羡慕的“兵王”。而成才。许三多一个村出来的老乡,同一个连队里的战友。他却抛弃了。抛弃了战友,以及战友对他的信任,抛弃了连长对他的爱护。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来,当他真正懂得了“不放弃、不抛弃”的内涵。他被人们重新接受,进入“老A”。成了一代“枪王”。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远离战争,但是这种集体主义非但不能放弃,还应高扬。“不抛弃”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及其所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不抛弃”所有拥有的和努力创造的一切:“不放弃”的则是心中的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以及为之付出的奋斗与拼搏,“不放弃”最后一刻成长和成功的机会。
四、对彼岸世界的追问——“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众说纷纭、困扰人们许久的哲学问题,人们不得不尴尬地去面对。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叩问,似乎得不到完全解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盛行,平面化、消解深度模式、消解意义和解构理论被很多人接受,人们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和对意义的追问的动力,更关注形而下的问题。就在人们淡忘这一切、心安理得享受世俗生活时,《士兵突击》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士兵突击》里这二句最朴实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是许三多和他战友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标准。“好好活”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发挥最大的潜能,尽最大能力去实现这目标:而“做有意义的事”指一旦确立了目标,就要每时每刻为实现这一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实现。“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其实对理想的彼岸世界的追问。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许三多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才一步一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成为步兵中的“兵王”,进入令人羡慕的特种兵部队。
在那个被人遗忘的荒原的三连五班,连曾经是优秀班长的老马都意志消沉,迷失了方向,而新来乍到的新兵许三多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过得快乐充实,执着地做着一件又一件被他人耻笑而自己却认定“有意义”的事:整理内务。练习正步,主动修路,……而所有这些都不为做给谁看,只因许三多认定这是有意义的事。当然,他所做的“做有意义的事”最终让他赢得了机会,进入能摸到枪的钢七连。
到钢七连,许三多在班长史今的鼓励下,依旧“做有意义的事”,并不断给自己制定生活的目标先是为不被人取笑晕车而努力着:再是为了留下班长成为好兵而刻苦训练;而后又为重夺先进集体班的荣誉称号而拼尽全力做了三百三十三个单杠回环:即使在钢七连解散后,只剩他一个人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即定目标,那份执着与坚持令观者动容……正是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许三多才一步步完成由劣兵到“兵王”的艰难蜕变,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生活的意义不是对其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考,也不是完全沉迷物质享受。生活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取向。我们厌倦了那种虚伪的形式,也看透了假大空的理想主义,我们只愿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士兵突击》给我们的启示。
五、小结
总之,《士兵突击》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慰藉和安慰,给很多普通的小人物获取成功的勇气和信心。正如《士兵突击》导演康洪雷所说“我反映的东西都在老百姓心里。现代人忙于追求一种生活,很多触动心灵的东西可能自己无意中淡忘了,我把这个东西放大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士兵突击》是一部呼唤美好心灵回归的神圣作品,是一部关于新理想主义的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