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国审小麦中育9302为研究对象,采用播期、播量2个因素互作裂区试验方法,分析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3个不同播期,112.5、187.5、262.5 kg/hm2 3个不同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一些性状的影响,并探讨中育9302在豫北地区的最佳播种时期和播种量。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4日且播量为187.5 kg/hm2处理组合(A2B2)的产量最高,为8 811.56 kg/hm2。播期对中育9302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播期延迟后,千粒质量降低,穗长变短,旗叶变长变窄。增加播种量后,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相应增加。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低,第3节间长、第1节间长、总节间长、旗叶长、株高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高,各性状之间联系紧密。
关键词:播期;播量;中育9302;产量;农艺性状;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0-0084-05
收稿日期:2021-03-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FD01007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编号:1610162021053)。
作者简介:闫文利(1986—),男,河南省新乡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nwenli1990@163.com。
通信作者:闫素红,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n2562218@163.com。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1]。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单产和增加总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2]。种植密度影响着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等[3],在一定播种量范围内,小麦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播量后,产量反而下降[4],适时播种是保证冬小麦种子正常萌发、稳定出苗和最终产量形成的重要农艺措施[5]。
周继泽等的研究表明,产量在增加播种量的条件下先上升后下降,播种量为187.50 kg/hm2时,产量最高[6]。汪娟梅等的研究表明,播种日期和播种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206.5 kg/hm2[7]。Matsuyama等的研究表明,随着播量的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成穗率、每穗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增加[8]。刘成谊的研究表明,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且产量与穗数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9]。周冬冬等的研究表明,伴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穗数均呈递增变化,而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降低,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10]。张婷等的研究表明,穗长与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呈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且达极显著水平;千粒质量与穗粒数呈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11]。李俊杰等的试验指出,播种日期对泛麦11影响较大,最佳播种日期为10月中上旬,而播量对泛麦11影响不大[12]。
小麦产量的高低不仅由产量三要素决定,还与实际生产中各种栽培措施、管理方法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等手段来减弱三要素之间的矛盾,最终提高产量[13]。
中育93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高产育种团队2003年用周麦16/04中36组合中间材料的花粉导入到改良的矮败小麦群体中选择可育单株,通过穗穴改良系谱法筛选而成。本研究对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中育9302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其在豫北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及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中育9302于2020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62。
1.2 试验设计
采取播种日期、播种量2个因素互作裂区设计,试验共9个处理,如表1所示。小区宽1.5 m,6行区,行长4.5 m,行距0.2 m,小区面积6.75 m2,四周设保护区,田间随机排列,3次重复,共27个小区。
性状调查记录按NY/T 1301—2007《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执行,包括株高、各个节间长、穗部性状、旗叶长宽、千粒质量、穗粒数、有效穗数等。成熟后,全小区收获测量。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10月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老所部(河南省安阳市白壁镇)小麦试验田,土质黏壤土,土层深厚,肥力均匀,试验按正常大田小麦播种方法播种,在全生育期内除按照试验设计播期播量外,田间按大田统一管理。2017年6月6日按小区进行人工收获后,并完成晾晒、脫粒、测产量、考种等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
2.1.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产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A2B2处理产量最高,为8 811.56 kg/hm2,A2B3、A2B1处理次之,分别为8 571.56、8 467.08 kg/hm2,A1播期处理的产量一般,A3播期处理的产量最低。说明播期越晚,生育期越短,越不利于中育9302提高产量,最佳播种时间在10月14日(A2播期)左右,最佳播量为 187.5 kg/hm2(B2播量)。从平均值(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得平均值)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A2播期产量>A1播期产量>A3播期产量。
2.1.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处理下,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说明播期对中育9302的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差异显著,且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后,单位面积穗数也逐渐增加(B3>B2>B1),即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正比。
2.1.3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穗粒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处理下,中育9302穗粒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播期对中育9302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穗粒数有显著差异,且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后,穗粒数反而逐渐减少(B3<B2<B1),与单位面积穗数正好相反,即相同播期情况下,穗粒数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反比。
2.1.4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千粒质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播期播量处理间千粒质量在43.3~46.3 g之间,变化趋势无规律;播期推迟后,千粒质量开始降低,说明晚播条件下千粒质量降低。
2.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株高、穗长及各节间长的影响
2.2.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株高、穗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条件下,中育9302株高有显著差异,说明播期会显著影响中育9302的株高,晚播条件下株高较低。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且在相同播种日期下,播量增加后,株高逐渐增高(B3显著高于B1),即同一播期条件下,中育9302株高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正比。播期越早、播量越大的处理中,株高越高,小麦越稠,后期成熟发生倒伏的风险越大。不同播种日期情况下,A1、A2播期对穗长影响不明显,A3晚播处理的穗长显著变短。
2.2.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各节间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总节间长和株高变化趋势一致,播期对第5节间长影响不显著,A3晚播处理的第1节间长、第2节间长显著下降。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受播期影响显著,播期越晚节间越短,由此可推测,不同播期中育9302株高的变化主要受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的改变而改变。播量对各节间长的影响无规律。
2.3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小穗数及结实率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变化基本一致。A2中播(平均值)处理的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8.2个和96%。A1早播、A3晚播处理的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与A2中播处理相比显著下降。不育小穗数与结实小穗数、结实率相反,A2中播条件下不育小穗数最少,为0.8个。
2.3.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旗叶面积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平均值)处理的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条件下,B1播量时旗叶面积最大,分别为21.4、20.9、22.8 cm2。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处理的平均旗叶长、平均旗叶宽差异显著,旗叶长随播期推迟而变长,旗叶宽相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变窄。
2.4 不同处理间中育9302群体特征与产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从表5可以看出,中育9302产量与穗长、旗叶宽、株高、总节间长、第1节间长、第2节间长、千粒质量(0.678,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第3、第4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长相反,呈显著负相关(P<0.05)。
穗部性状方面,中育9302结实小穗数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不育小穗数与总节间长、第3节间长、有效穗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旗叶长、旗叶面积、穗粒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实率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叶型方面,旗叶长与旗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然而与旗叶宽呈显著负相关。
株高与节间长方面,株高、总节间长均与第4节间长、第3节间长、第2节间长、第1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两者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产量三要素方面,穗粒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穗粒数、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分析结果表明,中育9302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低,分别与2、3个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3节间长、第1节间长、总节间长、旗叶长、株高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高,分别与15、13、13、13、12个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播种过早,气温较高,冬前出苗较旺,养分消耗增加、易受冻害,会造成10%~15%的减产;播种过晚,冬前苗弱,分蘖不足,穗小,不耐干热风,会造成15%~20%的减产。播量大于一定程度,致使苗稠弱,前期养分消耗大,产量反而下降,且造成种子白白浪费;播量偏小,容易造成基本苗少、群体小,不能保证产量。可见,合适的播期、播量是小麦生产当中的基本保障条件,对苗期群体结构的形成以及后期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4-16]。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育9302播种日期推后,产量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周继泽、周冬冬等的研究结果[6,10]一致,A2B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为8 811.56 kg/hm2,中育9302在豫北地区较为合适的播种日期为10月14日左右,适宜播量为187.5 kg/hm2左右。
播期对中育9302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播期推迟后,千粒质量降低,穗长变短,旗叶变长变窄。在增加播种量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穗数、株高也随之增加。播期越早、播量越大的处理中,株高越高,小麦越稠,后期成熟发生倒伏的风险越大。株高主要由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决定。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低,第3节节间长、第1节间长、总节间长、旗叶长、株高与其他性状相關性较高,各性状之间联系紧密。
关键词:播期;播量;中育9302;产量;农艺性状;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0-0084-05
收稿日期:2021-03-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FD01007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编号:1610162021053)。
作者简介:闫文利(1986—),男,河南省新乡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nwenli1990@163.com。
通信作者:闫素红,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n2562218@163.com。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1]。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单产和增加总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2]。种植密度影响着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等[3],在一定播种量范围内,小麦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播量后,产量反而下降[4],适时播种是保证冬小麦种子正常萌发、稳定出苗和最终产量形成的重要农艺措施[5]。
周继泽等的研究表明,产量在增加播种量的条件下先上升后下降,播种量为187.50 kg/hm2时,产量最高[6]。汪娟梅等的研究表明,播种日期和播种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206.5 kg/hm2[7]。Matsuyama等的研究表明,随着播量的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成穗率、每穗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增加[8]。刘成谊的研究表明,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且产量与穗数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9]。周冬冬等的研究表明,伴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穗数均呈递增变化,而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降低,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10]。张婷等的研究表明,穗长与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呈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且达极显著水平;千粒质量与穗粒数呈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11]。李俊杰等的试验指出,播种日期对泛麦11影响较大,最佳播种日期为10月中上旬,而播量对泛麦11影响不大[12]。
小麦产量的高低不仅由产量三要素决定,还与实际生产中各种栽培措施、管理方法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等手段来减弱三要素之间的矛盾,最终提高产量[13]。
中育93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高产育种团队2003年用周麦16/04中36组合中间材料的花粉导入到改良的矮败小麦群体中选择可育单株,通过穗穴改良系谱法筛选而成。本研究对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中育9302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其在豫北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及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中育9302于2020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62。
1.2 试验设计
采取播种日期、播种量2个因素互作裂区设计,试验共9个处理,如表1所示。小区宽1.5 m,6行区,行长4.5 m,行距0.2 m,小区面积6.75 m2,四周设保护区,田间随机排列,3次重复,共27个小区。
性状调查记录按NY/T 1301—2007《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执行,包括株高、各个节间长、穗部性状、旗叶长宽、千粒质量、穗粒数、有效穗数等。成熟后,全小区收获测量。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10月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老所部(河南省安阳市白壁镇)小麦试验田,土质黏壤土,土层深厚,肥力均匀,试验按正常大田小麦播种方法播种,在全生育期内除按照试验设计播期播量外,田间按大田统一管理。2017年6月6日按小区进行人工收获后,并完成晾晒、脫粒、测产量、考种等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
2.1.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产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A2B2处理产量最高,为8 811.56 kg/hm2,A2B3、A2B1处理次之,分别为8 571.56、8 467.08 kg/hm2,A1播期处理的产量一般,A3播期处理的产量最低。说明播期越晚,生育期越短,越不利于中育9302提高产量,最佳播种时间在10月14日(A2播期)左右,最佳播量为 187.5 kg/hm2(B2播量)。从平均值(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得平均值)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A2播期产量>A1播期产量>A3播期产量。
2.1.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处理下,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说明播期对中育9302的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单位面积穗数差异显著,且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后,单位面积穗数也逐渐增加(B3>B2>B1),即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正比。
2.1.3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穗粒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处理下,中育9302穗粒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播期对中育9302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穗粒数有显著差异,且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后,穗粒数反而逐渐减少(B3<B2<B1),与单位面积穗数正好相反,即相同播期情况下,穗粒数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反比。
2.1.4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千粒质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播期播量处理间千粒质量在43.3~46.3 g之间,变化趋势无规律;播期推迟后,千粒质量开始降低,说明晚播条件下千粒质量降低。
2.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株高、穗长及各节间长的影响
2.2.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株高、穗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各平均值对比)条件下,中育9302株高有显著差异,说明播期会显著影响中育9302的株高,晚播条件下株高较低。同一播期不同播量处理下,中育9302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且在相同播种日期下,播量增加后,株高逐渐增高(B3显著高于B1),即同一播期条件下,中育9302株高与本试验设计的3种播种量成正比。播期越早、播量越大的处理中,株高越高,小麦越稠,后期成熟发生倒伏的风险越大。不同播种日期情况下,A1、A2播期对穗长影响不明显,A3晚播处理的穗长显著变短。
2.2.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各节间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总节间长和株高变化趋势一致,播期对第5节间长影响不显著,A3晚播处理的第1节间长、第2节间长显著下降。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受播期影响显著,播期越晚节间越短,由此可推测,不同播期中育9302株高的变化主要受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的改变而改变。播量对各节间长的影响无规律。
2.3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小穗数及结实率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变化基本一致。A2中播(平均值)处理的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8.2个和96%。A1早播、A3晚播处理的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与A2中播处理相比显著下降。不育小穗数与结实小穗数、结实率相反,A2中播条件下不育小穗数最少,为0.8个。
2.3.2 不同播期、播量对中育9302旗叶面积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平均值)处理的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条件下,B1播量时旗叶面积最大,分别为21.4、20.9、22.8 cm2。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处理的平均旗叶长、平均旗叶宽差异显著,旗叶长随播期推迟而变长,旗叶宽相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变窄。
2.4 不同处理间中育9302群体特征与产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从表5可以看出,中育9302产量与穗长、旗叶宽、株高、总节间长、第1节间长、第2节间长、千粒质量(0.678,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第3、第4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长相反,呈显著负相关(P<0.05)。
穗部性状方面,中育9302结实小穗数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不育小穗数与总节间长、第3节间长、有效穗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旗叶长、旗叶面积、穗粒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实率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叶型方面,旗叶长与旗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然而与旗叶宽呈显著负相关。
株高与节间长方面,株高、总节间长均与第4节间长、第3节间长、第2节间长、第1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两者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产量三要素方面,穗粒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穗粒数、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分析结果表明,中育9302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低,分别与2、3个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3节间长、第1节间长、总节间长、旗叶长、株高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高,分别与15、13、13、13、12个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播种过早,气温较高,冬前出苗较旺,养分消耗增加、易受冻害,会造成10%~15%的减产;播种过晚,冬前苗弱,分蘖不足,穗小,不耐干热风,会造成15%~20%的减产。播量大于一定程度,致使苗稠弱,前期养分消耗大,产量反而下降,且造成种子白白浪费;播量偏小,容易造成基本苗少、群体小,不能保证产量。可见,合适的播期、播量是小麦生产当中的基本保障条件,对苗期群体结构的形成以及后期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4-16]。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育9302播种日期推后,产量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周继泽、周冬冬等的研究结果[6,10]一致,A2B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为8 811.56 kg/hm2,中育9302在豫北地区较为合适的播种日期为10月14日左右,适宜播量为187.5 kg/hm2左右。
播期对中育9302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播期推迟后,千粒质量降低,穗长变短,旗叶变长变窄。在增加播种量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穗数、株高也随之增加。播期越早、播量越大的处理中,株高越高,小麦越稠,后期成熟发生倒伏的风险越大。株高主要由第3节间长、第4节间长决定。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低,第3节节间长、第1节间长、总节间长、旗叶长、株高与其他性状相關性较高,各性状之间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