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特色教育的载体
镇江市穆源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原名穆源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历经战乱、炮火、重组、易名,逐渐淡出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但是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标志性作用和历史价值一直没有磨灭。2006年,穆源小学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现校名。2008年,启用现校名。我校对民族特色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正是依托于百年校史的深厚积淀,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并茂盛起来的。
二、民族特色教育的思考
从宝盖路中心小学到穆源民族学校,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型,这转型的动力就来自民族特色教育的确立。近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将民族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2007年,申报了市“十一五”课题《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把特色建设与教育科研合为一体,使特色教育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中,让特色教育走得更远、更稳健。
三、民族特色教育的规划
我们认为,特色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学校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穆源民族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抓住契机焕发生命活力,需要的是全新的规划和实施。我们首先从学校精神文化着手,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如今“穆源”两字新解为“穆如清风,源远流长”。“穆如清风”出自于《诗经》。在全面理解校史和校名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确立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理念,定位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正如“穆如清风”那般,让师生们浸润在民族特色教育的环境中。
四、民族特色教育的实施
(一)、秉承传统,兼容并蓄,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学校倾力于将民族元素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漫步校园,仿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青砖黛瓦,花木扶疏,处处意蕴,体现出学校地处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
古色古香的校史陈列室里记录着学校的百年变迁,在这里,一篇篇激昂的文字、一张张生动的图片都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生动素材。
教学楼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56个民族的特点与风俗跃然墙面。主题墙设立了“天、地、人”专栏,分别介绍农历节气、传统节日和民族小英雄。楼道墙壁上张贴着印有穆源娃娃的行为规范童谣,细致入微,倍感温馨。
剪纸、泥塑、草编、书画等学生作品,把综合楼墙壁和专用教室装扮得绚丽而夺目,如无声的引领者,似情感的催化剂,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二)、课程规划,开发融合,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精神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开发和融合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1、在学科课程融合中提升民族文化教育品质
体育学科将民间游戏与阳光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了普及。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滚铁圈、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各种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跳皮筋改编的《少年皮筋操》还参加了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获得金奖,创下了江苏省45年参加民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艺术学科充分挖掘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成立了泥塑、剪纸、书法、民歌民谣等传统项目的快乐社团活动,并聘请民间手工艺人为学校社团的顾问,定时活动,并进行指导,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语文学科结合神话、寓言、古诗等古典教材,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探访活动、猜谜活动,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2、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凸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编写出《穆源学堂》一套六册校本教材,按照“娃娃看传统、娃娃学传统、娃娃在行动”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安排校本课程,使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随着身心发展、知识面的扩展逐渐形成:一年级是《传统礼仪与文明校园》;二年级是《传统游戏与健康校园》;三年级是《传统技艺与艺术校园》;四年级是《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五年级是《国学经典与书香校园》;六年级是《古代科技与智慧校园》。
我校在原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基础上,以《穆源学堂》为评价蓝本,借鉴了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制定了“穆源学堂六星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又编印出《穆源学堂“六星”少年成长手册》,由学生、班主任、家长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填写,由学校“六星”培育工程领导小组进行审核。这本手册图文并茂,新颖别致,既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物化,又是学生六年成长足迹的印证。在六年中,学生们徜徉在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携手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在自身生活中感悟,在社会生活中交流,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世界里,用现代的文化方式传承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活动体验,实践育人,增进师生民族情谊
作为民族学校,我们致力于把民族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悄然无形却成效显著。
1、专题教育——民俗之美如天穹广阔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学校制定了“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少数民族研究目标,利用队会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通过搜集图片、网上浏览、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服饰语言、节日由来、风土人情。民族专题研究活动是复合、滚动式的。每个班每年的研究民族都不一样,我们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能够更多地接触各个民族。让他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升腾起“56个民族是一家”的情感,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伴随他们一生。
2、爱心活动——民族情谊似涓流细淌
我们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从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品行表现等方面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档案。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结对活动,组织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挂钩结对,走访他们的家庭,了解实际困难,在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方面,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
在学校第二届“社会公益周”活动中,学生走访慰问了回族孤寡老人杨大爷,并与他交流了许多关于回族的风俗礼仪。老大爷的盈盈笑语传递出对我们学校重视民族教育的赞赏与认可。
当我校师生得知回族小朋友阿旦不慎跌坐在装有热水的锅中,生命垂危时,学校立即启动了 “小手拉小手,爱满校园”的师生捐款活动。当1万元捐款送进医院时,这个处在异乡的回族家庭深切感受到穆源人的爱心,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009年2月,在藏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得知拉萨德吉孤儿学校的孩子们生活困难,立即在全校开展了“与藏族孤儿手拉手,穆源娃娃献爱心”活动,两百多件文具,一百多身棉衣,踏过千山万水,将穆源师生的深情厚谊送上了雪域高原。
3、节庆文化——感受民族之和的精髓
“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是我校特色活动。学校开展六大传统节日活动(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理念,让学生懂民风,知民俗,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4、校园盛会——尽展民族文化的魅力
鲜花烂漫的五月是穆源民族学校孩子们尽情领略和展示民族风情的欢乐时刻,因为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艺术节由此拉开大幕。在艺术节中,我们开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俗服饰设计、民族舞蹈比赛、讲民族英雄故事、古诗词诵读等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民族知识,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学校十分重视每年“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活动培育民族情感,激发孩子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五、民族特色教育的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践证明,在学校开展民族特色教育,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对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积淀民族学校文化底蕴,促进民族学校的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华日报》、《京江晚报》、《镇江日报》、《江南时报》、镇江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我校进行民族特色的专题报道,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校园建筑特色化,民族风格熏陶人;学生活动本土化,民族艺术培育人;民族教育常规化,民族文化塑造人”的办学特色。
(作者: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校长)
镇江市穆源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原名穆源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历经战乱、炮火、重组、易名,逐渐淡出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但是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标志性作用和历史价值一直没有磨灭。2006年,穆源小学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现校名。2008年,启用现校名。我校对民族特色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正是依托于百年校史的深厚积淀,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并茂盛起来的。
二、民族特色教育的思考
从宝盖路中心小学到穆源民族学校,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型,这转型的动力就来自民族特色教育的确立。近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将民族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2007年,申报了市“十一五”课题《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把特色建设与教育科研合为一体,使特色教育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中,让特色教育走得更远、更稳健。
三、民族特色教育的规划
我们认为,特色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学校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穆源民族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抓住契机焕发生命活力,需要的是全新的规划和实施。我们首先从学校精神文化着手,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如今“穆源”两字新解为“穆如清风,源远流长”。“穆如清风”出自于《诗经》。在全面理解校史和校名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确立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理念,定位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正如“穆如清风”那般,让师生们浸润在民族特色教育的环境中。
四、民族特色教育的实施
(一)、秉承传统,兼容并蓄,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学校倾力于将民族元素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漫步校园,仿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青砖黛瓦,花木扶疏,处处意蕴,体现出学校地处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
古色古香的校史陈列室里记录着学校的百年变迁,在这里,一篇篇激昂的文字、一张张生动的图片都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生动素材。
教学楼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56个民族的特点与风俗跃然墙面。主题墙设立了“天、地、人”专栏,分别介绍农历节气、传统节日和民族小英雄。楼道墙壁上张贴着印有穆源娃娃的行为规范童谣,细致入微,倍感温馨。
剪纸、泥塑、草编、书画等学生作品,把综合楼墙壁和专用教室装扮得绚丽而夺目,如无声的引领者,似情感的催化剂,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二)、课程规划,开发融合,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精神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开发和融合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1、在学科课程融合中提升民族文化教育品质
体育学科将民间游戏与阳光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了普及。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滚铁圈、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各种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跳皮筋改编的《少年皮筋操》还参加了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获得金奖,创下了江苏省45年参加民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艺术学科充分挖掘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成立了泥塑、剪纸、书法、民歌民谣等传统项目的快乐社团活动,并聘请民间手工艺人为学校社团的顾问,定时活动,并进行指导,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语文学科结合神话、寓言、古诗等古典教材,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探访活动、猜谜活动,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2、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凸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编写出《穆源学堂》一套六册校本教材,按照“娃娃看传统、娃娃学传统、娃娃在行动”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安排校本课程,使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随着身心发展、知识面的扩展逐渐形成:一年级是《传统礼仪与文明校园》;二年级是《传统游戏与健康校园》;三年级是《传统技艺与艺术校园》;四年级是《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五年级是《国学经典与书香校园》;六年级是《古代科技与智慧校园》。
我校在原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基础上,以《穆源学堂》为评价蓝本,借鉴了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制定了“穆源学堂六星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又编印出《穆源学堂“六星”少年成长手册》,由学生、班主任、家长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填写,由学校“六星”培育工程领导小组进行审核。这本手册图文并茂,新颖别致,既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物化,又是学生六年成长足迹的印证。在六年中,学生们徜徉在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携手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在自身生活中感悟,在社会生活中交流,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世界里,用现代的文化方式传承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活动体验,实践育人,增进师生民族情谊
作为民族学校,我们致力于把民族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悄然无形却成效显著。
1、专题教育——民俗之美如天穹广阔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学校制定了“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少数民族研究目标,利用队会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通过搜集图片、网上浏览、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服饰语言、节日由来、风土人情。民族专题研究活动是复合、滚动式的。每个班每年的研究民族都不一样,我们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能够更多地接触各个民族。让他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升腾起“56个民族是一家”的情感,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伴随他们一生。
2、爱心活动——民族情谊似涓流细淌
我们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从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品行表现等方面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档案。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结对活动,组织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挂钩结对,走访他们的家庭,了解实际困难,在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方面,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
在学校第二届“社会公益周”活动中,学生走访慰问了回族孤寡老人杨大爷,并与他交流了许多关于回族的风俗礼仪。老大爷的盈盈笑语传递出对我们学校重视民族教育的赞赏与认可。
当我校师生得知回族小朋友阿旦不慎跌坐在装有热水的锅中,生命垂危时,学校立即启动了 “小手拉小手,爱满校园”的师生捐款活动。当1万元捐款送进医院时,这个处在异乡的回族家庭深切感受到穆源人的爱心,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009年2月,在藏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得知拉萨德吉孤儿学校的孩子们生活困难,立即在全校开展了“与藏族孤儿手拉手,穆源娃娃献爱心”活动,两百多件文具,一百多身棉衣,踏过千山万水,将穆源师生的深情厚谊送上了雪域高原。
3、节庆文化——感受民族之和的精髓
“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是我校特色活动。学校开展六大传统节日活动(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理念,让学生懂民风,知民俗,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4、校园盛会——尽展民族文化的魅力
鲜花烂漫的五月是穆源民族学校孩子们尽情领略和展示民族风情的欢乐时刻,因为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艺术节由此拉开大幕。在艺术节中,我们开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俗服饰设计、民族舞蹈比赛、讲民族英雄故事、古诗词诵读等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民族知识,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学校十分重视每年“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活动培育民族情感,激发孩子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五、民族特色教育的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践证明,在学校开展民族特色教育,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对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积淀民族学校文化底蕴,促进民族学校的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华日报》、《京江晚报》、《镇江日报》、《江南时报》、镇江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我校进行民族特色的专题报道,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校园建筑特色化,民族风格熏陶人;学生活动本土化,民族艺术培育人;民族教育常规化,民族文化塑造人”的办学特色。
(作者: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