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现代语义学理论,以语义场为抓手,选取巴金《家》中丰富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系统统计,并对其进行语义成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标示,最后总结语义成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家》;语义成分
亲属称谓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词汇。巴金的《家》主要是描写与“家”相关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因而亲属称谓语占据了《家》称谓语的绝大部分。并且故事发生于五四新旧社会转型时期,时代背景较为特殊,其亲属称谓语系统也极具特色。本文选取1981年9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本的《家》作为专书进行研究。语料主要是通过人工穷尽式搜查书中亲属称谓语统计所得。有关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的分析主要采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每一种亲属关系选择一种称谓形式作为规范。
1.《家》亲属称谓语语义场分析
一是对《家》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统计描绘,总结其主要特征。二是将这些亲属称谓语分成多个系统,分组列表,做语义成分分析。
1.1《家》中亲属称谓语的统计和描写
《家》中亲属称谓语的构成形式与现在的称谓语没有多大差别,主要采用“排行+亲属称谓语”或“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如觉民称觉新大哥,觉慧称觉民二哥;瑞珏称梅为梅表妹、称琴为琴妹等。对于“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本文只保留了其亲属称谓的部分,统计结果如下表:
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可以总结出其亲属称谓语的几个特点:
1.文中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多数是兼跨背称、面称两类的。但“妻子”和“丈夫”两个词在书中是一对相对应的称谓,只用于背称,不用于面称,这与今天的用法已然相同。如:
“钰,原谅我,我太懦弱,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够保护我们相处了这几年……我的苦衷你该可以谅解。”(p331)
“自己丈夫做的事你都不晓得!你真糊涂!”老太爷突然把桌于一拍就骂起来。(p312)
2.文中出现的“黑漆板凳”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属于英文的音译,是丈夫的意思。“五四”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外国教员在中国学校任教,英文渐渐普及。
3.书中除了大量的通语称谓语外,还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语。如,父亲的弟弟称为“爸”(p60),称呼父亲为爹爹(p188),对于觉新的表妹梅,称作“嬢嬢”(p171)等。
4.文中利用“从他称谓”,把说话人自己放在与听话人同一立场,有利于从心理上说服对方,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我的儿,我苦命的儿呀妈对不起你”(p348),这里母亲对女儿自称“妈”,能够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
1.2《家》中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分析
1.2.1按近亲关系进行划分
以上三个最小的子场构成了近亲属关系语义场。这里近亲的含义与常识上不同,专指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亲属,包括直接生育关系(父母子女)、同胞关系(兄弟姐妹)或配偶关系(夫妻)的亲属,它们是“亲属关系”的三个变体。
1.2.2按非近亲关系划分
现代汉语除了近亲属称谓语外就是非近亲亲属称谓语,而非近亲属称谓语至少包含两层亲属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两层关系亲属称谓语,如“祖父,父亲的父亲”和三层关系亲属称谓语,如“伯母,父亲哥哥的妻子”。
1.2.3按辈分关系进行划分
2.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分析法步骤总结:
根据以上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对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对每个亲属称谓语的指称对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如“父亲,生养自己的男子”。其次,如果对象是非近亲属即多层关系亲属,要用表近亲关系的词来记录,如“叔父,父亲的弟弟”,“祖母,父亲的母亲”等,也就说完全用表近亲关系的词来记录以便于下一步的比较分析。
第二步:根据以上的记录,把它们进行分组归类,确定多个封闭的语义场。可以从语言亲属称谓语的实际情况出发,或按近亲非近亲分组,或按不同辈分分组,或按姻亲非姻亲分组等。
第三步:在每个封闭的语义场中,对比场内的各个成员,然后抽出若干语义成分,列出表格。如果需要,可以就各组进行综合比较,列出总表。
第四步:检验环节。可以观察每个表格中的亲属称谓语,检验提取出的语义成分能否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区别。当然最好是与词典的释义进行比对。
语义成分的分析,可以使释义形式化,而且便于比较词义的异同,往往可以以少数的语义成分说清楚若干词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语义成分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使得语义成分分析法颇具争议。所以我们在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词义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几种方法并结合语境加以考虑,使词义分析尽可能准确。
目前语义成分分析法在亲属词这种小范围内的运用已经显示出它应有的效果,本文希望语言研究者不断努力,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在更多语义场的分析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它分析词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志伟.《现代汉语只认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9.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黄蒂佳 .《<世说新语>语义场视角下的表人词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5.
[6]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1
[7]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复旦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2005.
[8]朴海莹.《巴金<家>亲属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9]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12
[10]史宝金.《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北京》[J]复旦学报,2003年第2期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家》;语义成分
亲属称谓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词汇。巴金的《家》主要是描写与“家”相关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因而亲属称谓语占据了《家》称谓语的绝大部分。并且故事发生于五四新旧社会转型时期,时代背景较为特殊,其亲属称谓语系统也极具特色。本文选取1981年9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本的《家》作为专书进行研究。语料主要是通过人工穷尽式搜查书中亲属称谓语统计所得。有关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的分析主要采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每一种亲属关系选择一种称谓形式作为规范。
1.《家》亲属称谓语语义场分析
一是对《家》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统计描绘,总结其主要特征。二是将这些亲属称谓语分成多个系统,分组列表,做语义成分分析。
1.1《家》中亲属称谓语的统计和描写
《家》中亲属称谓语的构成形式与现在的称谓语没有多大差别,主要采用“排行+亲属称谓语”或“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如觉民称觉新大哥,觉慧称觉民二哥;瑞珏称梅为梅表妹、称琴为琴妹等。对于“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本文只保留了其亲属称谓的部分,统计结果如下表:
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可以总结出其亲属称谓语的几个特点:
1.文中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多数是兼跨背称、面称两类的。但“妻子”和“丈夫”两个词在书中是一对相对应的称谓,只用于背称,不用于面称,这与今天的用法已然相同。如:
“钰,原谅我,我太懦弱,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够保护我们相处了这几年……我的苦衷你该可以谅解。”(p331)
“自己丈夫做的事你都不晓得!你真糊涂!”老太爷突然把桌于一拍就骂起来。(p312)
2.文中出现的“黑漆板凳”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属于英文的音译,是丈夫的意思。“五四”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外国教员在中国学校任教,英文渐渐普及。
3.书中除了大量的通语称谓语外,还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语。如,父亲的弟弟称为“爸”(p60),称呼父亲为爹爹(p188),对于觉新的表妹梅,称作“嬢嬢”(p171)等。
4.文中利用“从他称谓”,把说话人自己放在与听话人同一立场,有利于从心理上说服对方,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我的儿,我苦命的儿呀妈对不起你”(p348),这里母亲对女儿自称“妈”,能够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
1.2《家》中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分析
1.2.1按近亲关系进行划分
以上三个最小的子场构成了近亲属关系语义场。这里近亲的含义与常识上不同,专指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亲属,包括直接生育关系(父母子女)、同胞关系(兄弟姐妹)或配偶关系(夫妻)的亲属,它们是“亲属关系”的三个变体。
1.2.2按非近亲关系划分
现代汉语除了近亲属称谓语外就是非近亲亲属称谓语,而非近亲属称谓语至少包含两层亲属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两层关系亲属称谓语,如“祖父,父亲的父亲”和三层关系亲属称谓语,如“伯母,父亲哥哥的妻子”。
1.2.3按辈分关系进行划分
2.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分析法步骤总结:
根据以上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对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对每个亲属称谓语的指称对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如“父亲,生养自己的男子”。其次,如果对象是非近亲属即多层关系亲属,要用表近亲关系的词来记录,如“叔父,父亲的弟弟”,“祖母,父亲的母亲”等,也就说完全用表近亲关系的词来记录以便于下一步的比较分析。
第二步:根据以上的记录,把它们进行分组归类,确定多个封闭的语义场。可以从语言亲属称谓语的实际情况出发,或按近亲非近亲分组,或按不同辈分分组,或按姻亲非姻亲分组等。
第三步:在每个封闭的语义场中,对比场内的各个成员,然后抽出若干语义成分,列出表格。如果需要,可以就各组进行综合比较,列出总表。
第四步:检验环节。可以观察每个表格中的亲属称谓语,检验提取出的语义成分能否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区别。当然最好是与词典的释义进行比对。
语义成分的分析,可以使释义形式化,而且便于比较词义的异同,往往可以以少数的语义成分说清楚若干词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语义成分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使得语义成分分析法颇具争议。所以我们在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词义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几种方法并结合语境加以考虑,使词义分析尽可能准确。
目前语义成分分析法在亲属词这种小范围内的运用已经显示出它应有的效果,本文希望语言研究者不断努力,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在更多语义场的分析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它分析词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志伟.《现代汉语只认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9.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黄蒂佳 .《<世说新语>语义场视角下的表人词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5.
[6]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1
[7]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复旦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2005.
[8]朴海莹.《巴金<家>亲属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9]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12
[10]史宝金.《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北京》[J]复旦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