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体现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与教学实施。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教学设计以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设计思路,构设以工作任务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数控技术;教学质量
近年来,全国各所高职院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集中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水平上。正因如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富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有用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中,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成果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项目化教学改革就是要将专业培养目标分解,对应具体企业岗位需求,研究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要素和核心能力培养需要的训练项目,进而构建出相应学习情境,形成培养岗位工作模块的课程,并以项目化方式实施教学。但是,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仍反应数控专业毕业生聘用后不能够直接上岗,动手能力差,生产实践知识匮乏,仍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就说明一方面学校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分析到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摆脱不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没有良好的对话平台,由于缺少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企业也不能及时反馈用人信息及用人要求,使得部分教学改革不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部分校企合作也只是流于表面。
(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跟不上社会需求,虽然很多院校都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但是多为“闭门造车”,并没有真正与企业生产结合,设计的项目没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更没有实际生产价值,使学生感到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重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都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虽然进行了项目化改革,但是仅限于课堂练习或仿真模拟,尤其是实践环节大多未纳入学生考核范围,或者考核办法不具体不详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就更加制约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的重要地位。部分院校的教学改革措施或质量监控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或者部分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匮乏,使得专业课教师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发挥有效的力量,不能够开发出具有典型代表的、知识面覆盖适当的项目内容。另一方面,各个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差别,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又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得部分教学改革停留在观念、理论上,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深层问题是必须尽快调整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偏差,把建立以企业生产需求为目标的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主要任务。
构建数控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高技能复合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并重。打破原有按分散的知识点授课的课程体系,用一个个典型的零件加工划分每个项目,按照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建立“选择机床、刀具、夹具--制定工艺路线—数控编程--模拟仿真--调试、修改—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的项目体系,使授课过程更贴近实际、系统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利用在实践中去,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加工时已经忘记了工艺、编程的知识,或者学习完了某些具体编程指令以后并不能及时的进行加工练习等现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每个项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从机床、刀具、夹具的选择到工艺分析再到编制程序,从计算机仿真到实际加工检验,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控编程加工知识,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每个项目的开始都能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主动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发现”的感觉。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设计自己的加工方案,通过教师指导,都能满足零件的加工,这样增强了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专业扩展能力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知识的承载体,但不是知识容器和灌输体。因此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应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灵活应用的作用。这些知识的获得仅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来完成。因此我们按项目设计课程的方法,重点就是解决知识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每个课题以问题开始,以包含下一课题的问题结束,循环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专业迁徙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具备专业扩展能力。
(4)突出企业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选用的典型零件都是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包括了目前企业所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通过对这些企業产品的工艺分析及加工,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融入工作岗位中去。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晔.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初探[J].石油教育,2011,(3).
[3]张晓红,赵长明,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4]王令其,张思弟.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程荣龙,李大胜,张辉.浅谈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6]毕承恩,丁乃建等.现代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工学结合;数控技术;教学质量
近年来,全国各所高职院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集中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水平上。正因如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富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有用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中,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成果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项目化教学改革就是要将专业培养目标分解,对应具体企业岗位需求,研究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要素和核心能力培养需要的训练项目,进而构建出相应学习情境,形成培养岗位工作模块的课程,并以项目化方式实施教学。但是,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仍反应数控专业毕业生聘用后不能够直接上岗,动手能力差,生产实践知识匮乏,仍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就说明一方面学校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分析到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摆脱不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没有良好的对话平台,由于缺少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企业也不能及时反馈用人信息及用人要求,使得部分教学改革不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部分校企合作也只是流于表面。
(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跟不上社会需求,虽然很多院校都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但是多为“闭门造车”,并没有真正与企业生产结合,设计的项目没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更没有实际生产价值,使学生感到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重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都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虽然进行了项目化改革,但是仅限于课堂练习或仿真模拟,尤其是实践环节大多未纳入学生考核范围,或者考核办法不具体不详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就更加制约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的重要地位。部分院校的教学改革措施或质量监控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或者部分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匮乏,使得专业课教师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发挥有效的力量,不能够开发出具有典型代表的、知识面覆盖适当的项目内容。另一方面,各个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差别,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又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得部分教学改革停留在观念、理论上,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深层问题是必须尽快调整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偏差,把建立以企业生产需求为目标的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主要任务。
构建数控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高技能复合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并重。打破原有按分散的知识点授课的课程体系,用一个个典型的零件加工划分每个项目,按照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建立“选择机床、刀具、夹具--制定工艺路线—数控编程--模拟仿真--调试、修改—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的项目体系,使授课过程更贴近实际、系统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利用在实践中去,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加工时已经忘记了工艺、编程的知识,或者学习完了某些具体编程指令以后并不能及时的进行加工练习等现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每个项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从机床、刀具、夹具的选择到工艺分析再到编制程序,从计算机仿真到实际加工检验,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控编程加工知识,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每个项目的开始都能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主动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发现”的感觉。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设计自己的加工方案,通过教师指导,都能满足零件的加工,这样增强了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专业扩展能力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知识的承载体,但不是知识容器和灌输体。因此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应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灵活应用的作用。这些知识的获得仅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来完成。因此我们按项目设计课程的方法,重点就是解决知识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每个课题以问题开始,以包含下一课题的问题结束,循环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专业迁徙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具备专业扩展能力。
(4)突出企业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选用的典型零件都是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包括了目前企业所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通过对这些企業产品的工艺分析及加工,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融入工作岗位中去。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晔.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初探[J].石油教育,2011,(3).
[3]张晓红,赵长明,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4]王令其,张思弟.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程荣龙,李大胜,张辉.浅谈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6]毕承恩,丁乃建等.现代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