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因缘生
我们学佛的人都很讲究一个“缘”字,世间万事万物也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万法因缘而生,缘尽而灭,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离开外缘而独立存在的,包括我们今天的相聚,也是因为众缘和合而成的。
大家可以看看我眼前这张桌子,这桌子是由什么做成的呢?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这桌子是用木头做的。那木头又是从哪来的呢?树。那树又是如何长出来的呢?大家都会说是种子,但是单有种子就行吗?如果没有土地、空气、阳光、雨露等等一切的外缘,这种子能长成一棵大树吗?而这些种子、土地、阳光、空气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我们再这样追问下去,我们就会知道要做成这样一张看似简简单单的桌子,其实是经历了多少的程序,需要多少的条件啊。这些条件缺一个都不行。
所以我们唯有种善因,结善缘,才能得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有舍才有得
“舍得”一词,原来是佛家用语,后来广泛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舍,在佛教里叫布施。布施不是舍弃,而是播种,为未来种下福田。我们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我们经常把布施比喻成往银行里存款,不仅可以保本,还能赚取利息。
布施,我们社会上叫奉献,不仅能够种下福田,而且也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我们把奉献当作一个常态、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理想,就会获得无尽的快乐。孟子说:“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当然是与众乐,只有与众乐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
有一年,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里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说:“好美的花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株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挑选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那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没多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园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满村都是菊香啊!”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我们弘法寺注册的义工有很多。每一次寺院举行活动有需要的时候,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报名,一旦被招用都是满心欢喜。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就上前问她:“你来做义工,信佛吗?”她说:“我不信佛,我只是来做义工的。”我问:“那你为什么来做义工呢?”她说:“我上次来寺院看到那些义工们,他们给我一个启示,那就是这些义工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的行为充满了快乐,而这些快乐是从奉献中得到的。”
奉献不一定就是物质上的给予,当然你有钱布施给那些有需要的人,自然能获得福报。如果没有钱,你可以奉献你的知识,你的体力,你的智慧。又或者说,有人遇到了挫折,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给人家一些安慰的话,鼓励的话,这也是莫大的善举。这些善的信息施放出去以后,一直都会存在宇宙中的某个时空点的,就像我们的电视信号,在虚空中一直都存在的,只要我们手里的遥控器调对了频道,就可以看到这些信息。
有一个寓言故事:上帝领着一位教士去参观他的地狱和天堂。他们来到一个房间,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上帝说:“这就是地狱。”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的房间一样,同样飘着肉汤的香气,房间里的人手里的汤勺也是特别特别长,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个个手持那把特别长的勺子把肉汤喂进对方的嘴里。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就我们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很发达,可以说并不缺少肉汤,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缺乏一颗把肉汤送到对方嘴里的心。虽然我们的社会财富很多,但是由于大家都想将其占为己有,所以到最后,谁也没办法安心享受这些财富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相反,还会因此而闹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让大家不堪其烦。天堂地狱,只是一念之差,彼此一个转身,快乐和谐就在眼前!
心安是家
一位饱尽沧桑的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应该波澜壮阔,才不枉走此一生。几十年风风雨雨之后,才恍然大悟:人生中精彩的事不会超过5%,痛苦的事也不会超过5%,剩下的90%则全部是平平淡淡。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为了5%的精彩而奔波劳累,为了5%的痛苦而怨天尤人,而忘记了在这90%的平淡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在一座高高的峰顶有一尊佛像。有人问一位禅师,“老师父,那尊佛叫什么名字?”禅师回答说:“叫飞来佛。”来人又问:“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来人百思不解地又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也诱惑了我们的心性。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的安宁,我们的心总是被物质所左右,因此有分别,有执着,有是非。
只有懂得放下,我们的心才能如无形的风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当下;我们才不会被纷纭复杂的世界迷了双眼。“一动不如一静”,唯有静中的世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唯有静中的生活才是祥和的、富有的。“既来之,则安之”,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只有心安了,我们才能洞察世态万象,才能了悟生命的无限、无量、无尽、无常……
最后,我把一首禅诗送给大家,并结束今天的演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我们学佛的人都很讲究一个“缘”字,世间万事万物也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万法因缘而生,缘尽而灭,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离开外缘而独立存在的,包括我们今天的相聚,也是因为众缘和合而成的。
大家可以看看我眼前这张桌子,这桌子是由什么做成的呢?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这桌子是用木头做的。那木头又是从哪来的呢?树。那树又是如何长出来的呢?大家都会说是种子,但是单有种子就行吗?如果没有土地、空气、阳光、雨露等等一切的外缘,这种子能长成一棵大树吗?而这些种子、土地、阳光、空气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我们再这样追问下去,我们就会知道要做成这样一张看似简简单单的桌子,其实是经历了多少的程序,需要多少的条件啊。这些条件缺一个都不行。
所以我们唯有种善因,结善缘,才能得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有舍才有得
“舍得”一词,原来是佛家用语,后来广泛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舍,在佛教里叫布施。布施不是舍弃,而是播种,为未来种下福田。我们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我们经常把布施比喻成往银行里存款,不仅可以保本,还能赚取利息。
布施,我们社会上叫奉献,不仅能够种下福田,而且也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我们把奉献当作一个常态、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理想,就会获得无尽的快乐。孟子说:“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当然是与众乐,只有与众乐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
有一年,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里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说:“好美的花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株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挑选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那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没多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园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满村都是菊香啊!”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我们弘法寺注册的义工有很多。每一次寺院举行活动有需要的时候,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报名,一旦被招用都是满心欢喜。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就上前问她:“你来做义工,信佛吗?”她说:“我不信佛,我只是来做义工的。”我问:“那你为什么来做义工呢?”她说:“我上次来寺院看到那些义工们,他们给我一个启示,那就是这些义工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的行为充满了快乐,而这些快乐是从奉献中得到的。”
奉献不一定就是物质上的给予,当然你有钱布施给那些有需要的人,自然能获得福报。如果没有钱,你可以奉献你的知识,你的体力,你的智慧。又或者说,有人遇到了挫折,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给人家一些安慰的话,鼓励的话,这也是莫大的善举。这些善的信息施放出去以后,一直都会存在宇宙中的某个时空点的,就像我们的电视信号,在虚空中一直都存在的,只要我们手里的遥控器调对了频道,就可以看到这些信息。
有一个寓言故事:上帝领着一位教士去参观他的地狱和天堂。他们来到一个房间,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上帝说:“这就是地狱。”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的房间一样,同样飘着肉汤的香气,房间里的人手里的汤勺也是特别特别长,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个个手持那把特别长的勺子把肉汤喂进对方的嘴里。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就我们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很发达,可以说并不缺少肉汤,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缺乏一颗把肉汤送到对方嘴里的心。虽然我们的社会财富很多,但是由于大家都想将其占为己有,所以到最后,谁也没办法安心享受这些财富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相反,还会因此而闹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让大家不堪其烦。天堂地狱,只是一念之差,彼此一个转身,快乐和谐就在眼前!
心安是家
一位饱尽沧桑的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应该波澜壮阔,才不枉走此一生。几十年风风雨雨之后,才恍然大悟:人生中精彩的事不会超过5%,痛苦的事也不会超过5%,剩下的90%则全部是平平淡淡。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为了5%的精彩而奔波劳累,为了5%的痛苦而怨天尤人,而忘记了在这90%的平淡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在一座高高的峰顶有一尊佛像。有人问一位禅师,“老师父,那尊佛叫什么名字?”禅师回答说:“叫飞来佛。”来人又问:“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来人百思不解地又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也诱惑了我们的心性。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的安宁,我们的心总是被物质所左右,因此有分别,有执着,有是非。
只有懂得放下,我们的心才能如无形的风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当下;我们才不会被纷纭复杂的世界迷了双眼。“一动不如一静”,唯有静中的世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唯有静中的生活才是祥和的、富有的。“既来之,则安之”,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只有心安了,我们才能洞察世态万象,才能了悟生命的无限、无量、无尽、无常……
最后,我把一首禅诗送给大家,并结束今天的演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阿弥陀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