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科学地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和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其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课前灵活预设、课间动态生成、课后深刻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优化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个听课者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授课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听课者服务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的,就应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使其贴近听课者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并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含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由于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导致“满堂灌”、缺乏启发性;而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听课者发展为本的,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关切听课者能力素质的培养,因而尤为注意它的科学性。在科学教学理念下,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双方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不应是一劳永逸,而应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持续进行、不断修改、相互适应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克服了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智慧和听课者的创造性,使教学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而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有科学设计的理念。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科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强调听课者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过程。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听课者,当然有权对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教学设计。于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被打破,产生了有听课者参与的“课间设计”。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设计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也就是授课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听课者情况的了解,对教学过程确定性的一种事先把握。但是,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的是不确定性,甚至于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性。即使再周密的教学设计,也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类情况,授课者都试图把听课者可能的问题与误解设想得非常周全,但结果是,预设的教学,在交互的教学情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干扰,有时甚至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过去,人们往往把这种情况归咎为授课者驾驭课堂的能力差、处理不当。而实际上,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一帆风顺地实施下来,才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最起码可以说明,授课者的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不是“干扰”,而恰恰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授课者的原有设计,如果授课者处置得当,并加以充分利用,往往会收到原定计划之外的更为精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设计中的确定性、静态性和分割性,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则在关注前者的同时还要考虑不确定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并将其整合起来。其策略有以不变应万变、课前灵活预设、课间动态生成和课后深刻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要以不变应万变
课堂教学科学设计认为课堂中的涌现、生成、偶然性和不可预料性不是教学过程中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而是新的教学过程生成的必要组成部分,封闭的、完全有序的课堂尽管能保证授课者完成所应讲授的任务,却无法使教学本身的创造性和生命气息涌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在设计时给听课者的参与和课堂中的生成留下充分的空间,同时要求授课者在关注不确定性的同时,又能组合这种不确定性,重建课堂的逻辑结构,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的确定性。它既不是把听课者的活动限制在固定的轨道上,也不任由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而是如同在一个不确定的探险中寻找确定性的珍宝的旅行。因此,如何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穿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的确定性,是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授课者由程序意识转向策略意识。程序意识是封闭的、确定的,它能很好的适应确定不变的教学环境和状态,保证任务按照预定目标执行,但却不利于对待复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性、动态性和生成性。而策略意识则有利于我们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情境的固有复杂性,同时它内部又包含一些确定性的、不太长的程序序列,它使教学既有一定的组织性和方向性,又使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偶然性、生成性对教学方案作出及时的修改和重建。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应进行充分的课前灵活预设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仅仅是一种预案,而不是必须遵守、不可更改的“铁案”。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授课者不可能在课前把尚未发生的教学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预见到,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授课者的课堂教学设计必然不同于工程设计那样要求相当的精确和细致,它应是一个粗略的、有多种可能存在的预案,是一个大概的、初始的、有弹性的活动框架。因此,课前设计的关键是灵活预设,要为课间设计留有余地。具体的教学设计宜粗不宜细,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
(三)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更应注重课间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华在课间设计,它是授课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决策的活动。这种设计与决策活动虽然不是写在教案上,但更为重要。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授课者的教学基本功,在于授课者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在于授课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智慧,也就是授课者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决策与设计,即课间设计。在课间设计中,要理解听课者的生活世界和思维特点,倾听听课者的心声,要善于发现听课者的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体验听课者的情绪。授课者教学中的课间设计能否成功在于能否抓住课堂中一闪即逝的教育时机。只要授课者能够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借题发挥,恰当地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听课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将会使课堂教学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体现授课者智慧的光芒。教学中,有时候听课者的行为并没有按授课者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授课者要及时巡视,了解听课者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听课者的生活体验出发,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流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完成课间设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不是授课者牵着听课者走,而是听课者的思维推着授课者走,使听课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自由发展。授课者既不扼制听课者的看法,又不搁置听课者的问题,而是顺着听课者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
(四)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还应注重课后深刻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之后,并不等于教学设计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经验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授课者学习的资源,授课者的经验是授课者宝贵的财富,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教学后的反思,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处理机智,或探究一个听课者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引起的尴尬,等等。进行教学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制定行动策略,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是联系授课者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或指引今后的教学行为。授课者通过向专家求教、与同伴探讨以及自己不断的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科学设计能力和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海潮出版社.2004.
[2]龚国安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蓝天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优化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个听课者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授课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听课者服务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的,就应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使其贴近听课者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并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含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由于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导致“满堂灌”、缺乏启发性;而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听课者发展为本的,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关切听课者能力素质的培养,因而尤为注意它的科学性。在科学教学理念下,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双方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不应是一劳永逸,而应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持续进行、不断修改、相互适应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克服了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智慧和听课者的创造性,使教学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而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有科学设计的理念。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科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强调听课者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过程。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听课者,当然有权对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教学设计。于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被打破,产生了有听课者参与的“课间设计”。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二)课堂教学科学设计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设计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也就是授课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听课者情况的了解,对教学过程确定性的一种事先把握。但是,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的是不确定性,甚至于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性。即使再周密的教学设计,也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类情况,授课者都试图把听课者可能的问题与误解设想得非常周全,但结果是,预设的教学,在交互的教学情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干扰,有时甚至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过去,人们往往把这种情况归咎为授课者驾驭课堂的能力差、处理不当。而实际上,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一帆风顺地实施下来,才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最起码可以说明,授课者的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不是“干扰”,而恰恰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授课者的原有设计,如果授课者处置得当,并加以充分利用,往往会收到原定计划之外的更为精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科学设计的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设计中的确定性、静态性和分割性,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则在关注前者的同时还要考虑不确定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并将其整合起来。其策略有以不变应万变、课前灵活预设、课间动态生成和课后深刻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要以不变应万变
课堂教学科学设计认为课堂中的涌现、生成、偶然性和不可预料性不是教学过程中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而是新的教学过程生成的必要组成部分,封闭的、完全有序的课堂尽管能保证授课者完成所应讲授的任务,却无法使教学本身的创造性和生命气息涌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在设计时给听课者的参与和课堂中的生成留下充分的空间,同时要求授课者在关注不确定性的同时,又能组合这种不确定性,重建课堂的逻辑结构,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的确定性。它既不是把听课者的活动限制在固定的轨道上,也不任由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而是如同在一个不确定的探险中寻找确定性的珍宝的旅行。因此,如何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穿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的确定性,是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授课者由程序意识转向策略意识。程序意识是封闭的、确定的,它能很好的适应确定不变的教学环境和状态,保证任务按照预定目标执行,但却不利于对待复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性、动态性和生成性。而策略意识则有利于我们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情境的固有复杂性,同时它内部又包含一些确定性的、不太长的程序序列,它使教学既有一定的组织性和方向性,又使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偶然性、生成性对教学方案作出及时的修改和重建。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应进行充分的课前灵活预设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仅仅是一种预案,而不是必须遵守、不可更改的“铁案”。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授课者不可能在课前把尚未发生的教学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预见到,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授课者的课堂教学设计必然不同于工程设计那样要求相当的精确和细致,它应是一个粗略的、有多种可能存在的预案,是一个大概的、初始的、有弹性的活动框架。因此,课前设计的关键是灵活预设,要为课间设计留有余地。具体的教学设计宜粗不宜细,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
(三)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更应注重课间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华在课间设计,它是授课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决策的活动。这种设计与决策活动虽然不是写在教案上,但更为重要。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授课者的教学基本功,在于授课者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在于授课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智慧,也就是授课者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决策与设计,即课间设计。在课间设计中,要理解听课者的生活世界和思维特点,倾听听课者的心声,要善于发现听课者的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体验听课者的情绪。授课者教学中的课间设计能否成功在于能否抓住课堂中一闪即逝的教育时机。只要授课者能够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借题发挥,恰当地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听课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将会使课堂教学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体现授课者智慧的光芒。教学中,有时候听课者的行为并没有按授课者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授课者要及时巡视,了解听课者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听课者的生活体验出发,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流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完成课间设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不是授课者牵着听课者走,而是听课者的思维推着授课者走,使听课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自由发展。授课者既不扼制听课者的看法,又不搁置听课者的问题,而是顺着听课者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
(四)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还应注重课后深刻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之后,并不等于教学设计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经验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授课者学习的资源,授课者的经验是授课者宝贵的财富,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教学后的反思,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处理机智,或探究一个听课者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引起的尴尬,等等。进行教学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制定行动策略,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是联系授课者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或指引今后的教学行为。授课者通过向专家求教、与同伴探讨以及自己不断的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科学设计能力和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海潮出版社.2004.
[2]龚国安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蓝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