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作文就像是一个门槛、一道鸿沟,让很多学生在门槛外徘徊,在鸿沟边止步。那么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登堂入室、跨越鸿沟”呢?联系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笔者认为应唱好作文指导“四部曲”,即:愿意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好。
第一部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学生“愿意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入情入境,激发兴趣
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古人说“情动而辞发”。而“情动辞发”的基础是要有合适的境地,所以情由境生,情境相连。那如何设计恰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活动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班一定要举行“斗蛋大赛”。事前每位学生带三只熟蛋(蛋的种类不限),然后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经过层层角逐,最终产生各蛋种的蛋王和总蛋王。比赛的环境布置、规程、裁判都由学生解决,老师的任务是摄象和拍照。第一节课比赛,第二节作文。作文的内容可以是比赛的过程,可以是赛前准备,可以是商讨比赛规程的过程等,只要是写与斗蛋活动有关的就行。每到此时,笔者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而愁眉不展的学生一定不是担心无话可说,而是材料太多难以取舍,这时笔者只要当参谋就行了。由此可见活动效果之好。
2.实物类情境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观察。只有通过对身边人、事、物、景的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生气的文章来。但如今的学生与成人一样都属“忙人”,哪里有时间去观察呢?就是有时间,还有相当多的人不会观察。所以,用具体实物指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在学习写一种植物时,笔者事先将一盆文竹放在教室里,平时只请学生轮流给它浇浇水,照照阳光。等到作文的那天,笔者先让学生凭印象说说文竹的样子以及自己在侍弄文竹时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它的茎、叶、花,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再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導学生思考:平时天天见,为何没太多的发现,而今天在作文课上能有这么多的惊奇呢?讨论交流后,再让学生作文,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是有血有肉和充满个性特质的。
在经过这样的三五次训练后,学生对于家里、校园和城市中一些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就储备了鲜活的习作素材;在此过程中还耳濡目染地习得了一些技法,而这些技法还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于写景的文章中。
作文内容,走进生活
如果说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习作冲动的话,那么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才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根本策略。
作文内容生活化。习作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习作范围宽泛化。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导致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降低门槛,鼓励赏识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动笔作文的学生,如果没有鼓励和支持,学生是不会有很大的兴趣的。因为他写出来的句子,很多和老师的要求不相符合,甚至是文理不通,不知所云。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你的急于求成也许就是锋利的扼杀兴趣的刀子!你应该找到他成功的地方,这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不会有畏惧心理,他才会愿意写,敢于写。至于写得好,那是以后的事情。要牢记:只有写,才会写!所以,只有“降低门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第二部曲: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小学生惧怕作文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下锅的米在哪里?在生活中。怎么获得?要靠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三个层面: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
语言积累
读书是学生摄取知识、丰富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教师要做好指导学生阅读的工作。
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材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课文学透,内化于心。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课外读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并积极做好优秀课外书目推荐、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跟踪指导等工作,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吸取精华,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对书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门别类地摘抄,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可以随手记在摘抄本上,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提倡学生写读后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锻炼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素材积累
习作离不开素材,素材就是学生“下锅的米”,所以说积累素材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1.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现在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套话假话、内容千篇一律、材料雷同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丰富的作文材料。学生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而作文材料为什么如此贫乏呢?因为他们没有注意观察多彩的生活,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身心去体验感受生活,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空、大海小河、田野庄稼等,应注意它们的颜色、形状、气味、动态和静态;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工作表现和活动情景,应留心他们的衣着、外貌、动作、语言,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观察家乡建设、各种设施、人情风俗、家庭生活的状况,应注意同以前比较,发现异同,感受社会的进步。但无论观察什么,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重点,兼顾枝节,多动脑筋,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的结果。可利用每天早读课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观察收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来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以便丰富自己的见闻。
最后,总结提高。从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获取的材料新鲜有价值,感受深刻,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观察的,并启发其他同学。对于观察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选取的观察对象不新鲜的学生,应给予指导,要帮助其形成“观察思想”,给观察到的景物以“神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又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积累丰富的素材。
2.组织活动,拓展生活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重,生活相对单调,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如:老人节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孝心展示,节假日去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社区的服务活动,参加班级旅游活动,参加爱心献给校园活动,参加“我当一日家”活动,参加游泳训练,参加文艺表演,参加街头调查,参加给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等等,以此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增加其写作素材。
动员家长,让家长支持这样的活动。如:让孩子尝试着买菜、洗衣、烧饭、拖地,做各种家务,带孩子进城、下乡、爬山、过河,带孩子去看田野、看山村、看工地、看高楼,让孩子负责接待和照顾小客人等,让孩子真正地接触原汁原味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作文指导课。
勤写日记,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写素材日记。学生将自己一天中所经历的主要事情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将会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下丰富的习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一些读后感、观后感等,让学生在看了一些好书或好的电影、电视后将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写下来,养成这一习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练笔机会,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铺垫。
思想积累
思想的积累往往被忽视,原因是它好像没有素材积累那样显而易见。其实不然,很多学生作文立意不高,或者是没有什么素材可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思想上的积累与提炼。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橘子很不起眼吧,可是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写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比橘子更不值钱的是什么?是橘子皮。可是冰心的《小橘灯》却把橘子皮演绎得非常完美。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多是由这些平常的小事组成的,关键是如何观察、提炼。在笔者看来,从小事中提炼、感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笔者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对此进行训练。一是口头议论法:每天晨會,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件事发表看法;二是写感悟日记:让学生对原始事件做一些描述,结尾处一定要对这件事情进行提炼。长期的训练,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可以说,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是学生“有米下锅”的重要保证。作文指导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顺利地把“米”从“袋子”里倒出来。
教师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与积累,笔者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作文指导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学生想写、会写、写得好,而在于唤醒学生的个人记忆、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丰富学生的自我心灵、调动学生的语词积累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本次习作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有很多内容可写。要达到如此境界,前期的铺垫与积累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第三部曲:教给方法,落实指导——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笔者极力反对在作文指导课上大谈作文技巧,那么是否是说作文就没有技巧、方法可言?作文难道不需要指导吗?实际上,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应如何指导得更巧,指导得了无痕迹。其实,笔者认为作文指导应渗透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在教学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叙述顺序,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实际上每单元的习作教学应在教学课文时就要开始了。笔者认为,教学一篇习作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
1.读中悟法
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读,自由地想,无拘无束地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写,重点写,对不能表现课文中心关系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后,要让学生重点体会到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颐和园》一课,要和学生一起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及过渡语的巧妙运用……
这些写作方法,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来引导学生发现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唯有如此,学生在习作时这些方法才能信手拈来。
2.读写结合
读中悟法并不是目的,读写结合才是学以致用。课本无论从编排的体系还是内容,都体现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懂得写什么、怎样写。特别中高年级的课文,每一篇都称的上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更应该重视。
读写结合,以仿写为主,因为儿童天生会模仿。小学生习作有一个仿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取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小学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阅读文章可以仿片断,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语言文字也可以仿结构布局;还可以仿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
如:学习《匆匆》一文,可仿“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来写一句话;《穷人》一文最突出的表达特色就是心理活动描写,可设计一个心理活动变化明显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据此,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训练……
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读中悟法、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指导课上运用写作方法
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课上,不要大谈作文技法,而应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结合具体材料,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习作方法。笔者觉得列写作提纲就是一个好方法。
作文提纲,相当于房屋的设计图,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中心写作,因而不会造成“开无轨电车”的情况。而编写作文提纲的过程,就是运用习作方法的过程,老师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提纲的内容包括什么呢?一般的作文提纲以确定什么为中心,决定用哪些材料,用什么结构,哪儿详写哪儿略写为主体,同时应该写明题目,确立顺序。有这样的提纲,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
如以《我爱我的书包》为例,可以这样编写提纲:
题目:我爱我的书包
中心:记叙妈妈对我的关心,抒发我对妈妈热爱的感情。
材料安排:(1)看包。(略)倒叙开头,写书包的外形。
(2)要包。(详)①我没有书包,同学讥笑我。②我缠着妈妈要书包。③妈妈给我做了一个新书包。
(3)用包。(详)①书包和我形影不离。②书包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③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4)爱包。(略)结尾点题,表示决心。
列提纲就是把写作内容的要点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当然,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列法,可以随内容而定。但无论怎么列,都是对作文布局谋篇的思考,都是对习作方法的自觉运用。建议老师要让学生养成作文前编写提纲的好习惯,因为认真列写提纲就好比准备了一条串联题材内容的细绳,惟有如此,写作才能提纲挈领,内容充足,条理清晰,过程具体。
第四部曲:自主修改,改中指导———解决学生“写得好”的问题
好文章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小学生的作文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使它更完美。
教给方法,自评自改
学生会不会写作的问题,实际上是会不会自我修改的问题。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改的过程,怎么改的问题实质上是怎么写的问题,可以将写的基本方法渗透到指导改的过程中。
叶老极力主张,修改的第一权利应属于作者本人。这也比较好理解:教师改学生的作文,很多時候是从自己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改的只是个别语句,不可能是基本内容,更不可能是构思;教师的修改无法影响学生的构思、行文过程,无法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再者说,学生认真对待的是评语和分数,别的不会认真对待。
让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写作能动性的源泉,这种意识是自觉写作的根本,也是培养自我修改能力的根本。写作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使学生的写作始终处于这种意识支配的机制。
那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对照写作提纲检查自己的作文,是培养自我修改能力的有效办法。学生自己检查每段文字是否围绕表达焦点展开,具体方法:让学生反思这节文字到底想表达什么,焦点是什么?让学生反思:要想表达这个意思,该写些什么,不该写什么?比较:现在所写的表达了什么,和想表达的有没有距离,有多大距离?让学生将每段中与焦点无关的语句划去,看事情或问题是否说清楚了,还少哪些东西,该怎么补充。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能力。
小组互评,修改矫正
作文中有的毛病往往不易觉察,而别人却能一眼看出,互相修改,既能发现不易察觉的毛病,又能促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全班讲评,欣赏修改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笔者以为这时候最该对学生进行作文激发的指导。因为指导课上学生还没有写出作品,这时候谈方法无疑是纸上谈兵;而作文讲评课上学生的作品已经出炉了,此时的方法点拨才是有的放矢,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讲评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切实把文章写好。
面评面改,提炼升华
面批面改,耗时很大,但效果最好。因为是一对一式的指导,所以更有针对性。笔者通常在每次作文后,有重点的找几个同学面批面改,一个学期下来,要保证每人有两次这样面授机宜的机会,自己感觉效果很明显。无论何种形式的修改,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可以说学生会修改作文了,那他就会写作文了。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第80中学小学部)
第一部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学生“愿意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入情入境,激发兴趣
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古人说“情动而辞发”。而“情动辞发”的基础是要有合适的境地,所以情由境生,情境相连。那如何设计恰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活动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班一定要举行“斗蛋大赛”。事前每位学生带三只熟蛋(蛋的种类不限),然后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经过层层角逐,最终产生各蛋种的蛋王和总蛋王。比赛的环境布置、规程、裁判都由学生解决,老师的任务是摄象和拍照。第一节课比赛,第二节作文。作文的内容可以是比赛的过程,可以是赛前准备,可以是商讨比赛规程的过程等,只要是写与斗蛋活动有关的就行。每到此时,笔者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而愁眉不展的学生一定不是担心无话可说,而是材料太多难以取舍,这时笔者只要当参谋就行了。由此可见活动效果之好。
2.实物类情境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观察。只有通过对身边人、事、物、景的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生气的文章来。但如今的学生与成人一样都属“忙人”,哪里有时间去观察呢?就是有时间,还有相当多的人不会观察。所以,用具体实物指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在学习写一种植物时,笔者事先将一盆文竹放在教室里,平时只请学生轮流给它浇浇水,照照阳光。等到作文的那天,笔者先让学生凭印象说说文竹的样子以及自己在侍弄文竹时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它的茎、叶、花,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再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導学生思考:平时天天见,为何没太多的发现,而今天在作文课上能有这么多的惊奇呢?讨论交流后,再让学生作文,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是有血有肉和充满个性特质的。
在经过这样的三五次训练后,学生对于家里、校园和城市中一些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就储备了鲜活的习作素材;在此过程中还耳濡目染地习得了一些技法,而这些技法还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于写景的文章中。
作文内容,走进生活
如果说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习作冲动的话,那么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才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根本策略。
作文内容生活化。习作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习作范围宽泛化。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导致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降低门槛,鼓励赏识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动笔作文的学生,如果没有鼓励和支持,学生是不会有很大的兴趣的。因为他写出来的句子,很多和老师的要求不相符合,甚至是文理不通,不知所云。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你的急于求成也许就是锋利的扼杀兴趣的刀子!你应该找到他成功的地方,这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不会有畏惧心理,他才会愿意写,敢于写。至于写得好,那是以后的事情。要牢记:只有写,才会写!所以,只有“降低门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第二部曲: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小学生惧怕作文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下锅的米在哪里?在生活中。怎么获得?要靠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三个层面: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
语言积累
读书是学生摄取知识、丰富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教师要做好指导学生阅读的工作。
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材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课文学透,内化于心。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课外读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并积极做好优秀课外书目推荐、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跟踪指导等工作,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吸取精华,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对书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门别类地摘抄,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可以随手记在摘抄本上,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提倡学生写读后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锻炼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素材积累
习作离不开素材,素材就是学生“下锅的米”,所以说积累素材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1.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现在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套话假话、内容千篇一律、材料雷同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丰富的作文材料。学生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而作文材料为什么如此贫乏呢?因为他们没有注意观察多彩的生活,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身心去体验感受生活,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空、大海小河、田野庄稼等,应注意它们的颜色、形状、气味、动态和静态;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工作表现和活动情景,应留心他们的衣着、外貌、动作、语言,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观察家乡建设、各种设施、人情风俗、家庭生活的状况,应注意同以前比较,发现异同,感受社会的进步。但无论观察什么,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重点,兼顾枝节,多动脑筋,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的结果。可利用每天早读课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观察收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来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以便丰富自己的见闻。
最后,总结提高。从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获取的材料新鲜有价值,感受深刻,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观察的,并启发其他同学。对于观察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选取的观察对象不新鲜的学生,应给予指导,要帮助其形成“观察思想”,给观察到的景物以“神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又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积累丰富的素材。
2.组织活动,拓展生活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重,生活相对单调,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如:老人节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孝心展示,节假日去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社区的服务活动,参加班级旅游活动,参加爱心献给校园活动,参加“我当一日家”活动,参加游泳训练,参加文艺表演,参加街头调查,参加给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等等,以此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增加其写作素材。
动员家长,让家长支持这样的活动。如:让孩子尝试着买菜、洗衣、烧饭、拖地,做各种家务,带孩子进城、下乡、爬山、过河,带孩子去看田野、看山村、看工地、看高楼,让孩子负责接待和照顾小客人等,让孩子真正地接触原汁原味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作文指导课。
勤写日记,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写素材日记。学生将自己一天中所经历的主要事情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将会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下丰富的习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一些读后感、观后感等,让学生在看了一些好书或好的电影、电视后将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写下来,养成这一习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练笔机会,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铺垫。
思想积累
思想的积累往往被忽视,原因是它好像没有素材积累那样显而易见。其实不然,很多学生作文立意不高,或者是没有什么素材可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思想上的积累与提炼。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橘子很不起眼吧,可是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写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比橘子更不值钱的是什么?是橘子皮。可是冰心的《小橘灯》却把橘子皮演绎得非常完美。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多是由这些平常的小事组成的,关键是如何观察、提炼。在笔者看来,从小事中提炼、感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笔者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对此进行训练。一是口头议论法:每天晨會,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件事发表看法;二是写感悟日记:让学生对原始事件做一些描述,结尾处一定要对这件事情进行提炼。长期的训练,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可以说,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是学生“有米下锅”的重要保证。作文指导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顺利地把“米”从“袋子”里倒出来。
教师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与积累,笔者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作文指导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学生想写、会写、写得好,而在于唤醒学生的个人记忆、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丰富学生的自我心灵、调动学生的语词积累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本次习作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有很多内容可写。要达到如此境界,前期的铺垫与积累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第三部曲:教给方法,落实指导——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笔者极力反对在作文指导课上大谈作文技巧,那么是否是说作文就没有技巧、方法可言?作文难道不需要指导吗?实际上,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应如何指导得更巧,指导得了无痕迹。其实,笔者认为作文指导应渗透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在教学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叙述顺序,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实际上每单元的习作教学应在教学课文时就要开始了。笔者认为,教学一篇习作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
1.读中悟法
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读,自由地想,无拘无束地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写,重点写,对不能表现课文中心关系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后,要让学生重点体会到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颐和园》一课,要和学生一起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及过渡语的巧妙运用……
这些写作方法,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来引导学生发现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唯有如此,学生在习作时这些方法才能信手拈来。
2.读写结合
读中悟法并不是目的,读写结合才是学以致用。课本无论从编排的体系还是内容,都体现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懂得写什么、怎样写。特别中高年级的课文,每一篇都称的上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更应该重视。
读写结合,以仿写为主,因为儿童天生会模仿。小学生习作有一个仿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取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小学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阅读文章可以仿片断,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语言文字也可以仿结构布局;还可以仿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
如:学习《匆匆》一文,可仿“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来写一句话;《穷人》一文最突出的表达特色就是心理活动描写,可设计一个心理活动变化明显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据此,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训练……
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读中悟法、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指导课上运用写作方法
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课上,不要大谈作文技法,而应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结合具体材料,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习作方法。笔者觉得列写作提纲就是一个好方法。
作文提纲,相当于房屋的设计图,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中心写作,因而不会造成“开无轨电车”的情况。而编写作文提纲的过程,就是运用习作方法的过程,老师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提纲的内容包括什么呢?一般的作文提纲以确定什么为中心,决定用哪些材料,用什么结构,哪儿详写哪儿略写为主体,同时应该写明题目,确立顺序。有这样的提纲,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
如以《我爱我的书包》为例,可以这样编写提纲:
题目:我爱我的书包
中心:记叙妈妈对我的关心,抒发我对妈妈热爱的感情。
材料安排:(1)看包。(略)倒叙开头,写书包的外形。
(2)要包。(详)①我没有书包,同学讥笑我。②我缠着妈妈要书包。③妈妈给我做了一个新书包。
(3)用包。(详)①书包和我形影不离。②书包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③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4)爱包。(略)结尾点题,表示决心。
列提纲就是把写作内容的要点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当然,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列法,可以随内容而定。但无论怎么列,都是对作文布局谋篇的思考,都是对习作方法的自觉运用。建议老师要让学生养成作文前编写提纲的好习惯,因为认真列写提纲就好比准备了一条串联题材内容的细绳,惟有如此,写作才能提纲挈领,内容充足,条理清晰,过程具体。
第四部曲:自主修改,改中指导———解决学生“写得好”的问题
好文章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小学生的作文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使它更完美。
教给方法,自评自改
学生会不会写作的问题,实际上是会不会自我修改的问题。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改的过程,怎么改的问题实质上是怎么写的问题,可以将写的基本方法渗透到指导改的过程中。
叶老极力主张,修改的第一权利应属于作者本人。这也比较好理解:教师改学生的作文,很多時候是从自己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改的只是个别语句,不可能是基本内容,更不可能是构思;教师的修改无法影响学生的构思、行文过程,无法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再者说,学生认真对待的是评语和分数,别的不会认真对待。
让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写作能动性的源泉,这种意识是自觉写作的根本,也是培养自我修改能力的根本。写作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使学生的写作始终处于这种意识支配的机制。
那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对照写作提纲检查自己的作文,是培养自我修改能力的有效办法。学生自己检查每段文字是否围绕表达焦点展开,具体方法:让学生反思这节文字到底想表达什么,焦点是什么?让学生反思:要想表达这个意思,该写些什么,不该写什么?比较:现在所写的表达了什么,和想表达的有没有距离,有多大距离?让学生将每段中与焦点无关的语句划去,看事情或问题是否说清楚了,还少哪些东西,该怎么补充。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能力。
小组互评,修改矫正
作文中有的毛病往往不易觉察,而别人却能一眼看出,互相修改,既能发现不易察觉的毛病,又能促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全班讲评,欣赏修改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笔者以为这时候最该对学生进行作文激发的指导。因为指导课上学生还没有写出作品,这时候谈方法无疑是纸上谈兵;而作文讲评课上学生的作品已经出炉了,此时的方法点拨才是有的放矢,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讲评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切实把文章写好。
面评面改,提炼升华
面批面改,耗时很大,但效果最好。因为是一对一式的指导,所以更有针对性。笔者通常在每次作文后,有重点的找几个同学面批面改,一个学期下来,要保证每人有两次这样面授机宜的机会,自己感觉效果很明显。无论何种形式的修改,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可以说学生会修改作文了,那他就会写作文了。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第80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