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现场的细节把握
我们赶到新闻现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人物或事件现场情况。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本人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二层意思。
首先,我们对现场要十分敏锐,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其次,现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及时掌握和应对变化了的事实,不能刻舟求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和摄像必须快速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对于事件的现场,有一点至关重要,必须十分注意现场的细节。
细节主要表现在人物和环境两方面。比如,在我们的各类节目中,大家可以注意到,我们记者的现象报道几乎都是雷同的。一般都是这样说,“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哪里哪里,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完了。这样的现场报道能说明什么呢?它仅仅表明你到了现场,没别的意思。当然,个别情况除外,比如有些特别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来不及了解更多信息的,不妨先这样出一个。就是突发性事件,经验老到的记者同样能出好的现场报道。比如,在一个化工厂爆炸起火的现场,有位记者出过一个现场,用毛巾捂住脸,告诉你现场发生什么,她在现场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再比如在一次抗洪报道中,记者在出现场时敏锐地抓取了洪水退后的痕迹。这样的现场报道就准确地传递了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到了非突发类的事件现场,我们不要急于拿起话筒出现场,而要在充分掌握事件情况和观察环境人物细节后再出。
二、现场拍摄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突发现场最能考验一个摄像记者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抓取观众最想看到的最有价值的画面。它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哪些是最重要的画面,哪些是次要的画面。哪些画面最有视角冲击力,哪些画面最有感染力。对正在发生的持续性的激烈场面,我们要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否则有可能错过机会。在事发现场拥挤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寻找好的机位,敏锐地捕捉最有说服力的画面。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要多角度,多景别地选取画面,全方位地记录,这不仅是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方便后期的画面剪辑。
在我们日常播出的节目中,可以发现拍摄中还是有不少问题。一是,画面不稳定。摇摇晃晃。可能跟我们现在使用小摄像机有关,把画面拍稳还是有一定技巧的。这方面建议多向老记者讨教。二是画面歪歪斜斜的。这是基本功,一定要避免。三是人物变形。原因一般是靠得太近的缘故。四是画面黑暗偏色。五是推拉摇移过多,看得人眼花瞭乱。建议多拍固定镜头,也方便后期剪辑。六是景别不够丰富。要十分注意各种景别的合理搭配。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么一个镜头,当画面中的人物流下眼泪时,摄像往往将画面推得很近,成了眼睛大特写。没必要。一般来讲,推到头部特写就足够了。不用担心观众看不清楚。
三、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可以提供给记者与采访对象一个好的沟通氛围。对话环境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记者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后,可以轻松的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引起话头,开展对话,这样能够比较容易赢的对方的信任,引起他们谈话的兴趣。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记者需要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以便使整个采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开门见山是最好的采访方式了。
四、不同采访题材要求不同的提问方法
不同的采访题材,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的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总是处在变动之中。要想取的良好的采访效果,就必须把握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理,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在这繁多的影响被采访者谈话心态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题材。
采访题材有时是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与价值观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采访比较容易进行,记者往往会得到采访对象的欢迎和礼遇。这样记者在采访时,可以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提问,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就可万事大吉了。当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和价值观时,记者就难以与采访对象进行流畅的沟通了。在冷淡、刁难、不合作等局面出现时,记者就需要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的方式。旁敲侧击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一般先由记者摆出和新闻事实有关的材料,推进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进一步谈话。在凤凰卫视一期节目中,记者通过旁敲侧击的提问的方式,将所谓的 “爱心妈妈”贪污公款的事实摆在观众面前,使受众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
五、采访提问要讲求引导的艺术
好的提问可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进行叙述。当采访对象有难言之隐时,记者不能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来消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有可能将有关内容和盘托出。
“一句话百样说”,在这些多样的提问形式中,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多多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顾虑等。这样可以促使采访对象进行积极的回忆,从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题材。
除了以上的这几种提问方法外,我们在采访提问中还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记者提问的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因此所有的提问都必须以方便采访对象说话为前提。所提问题要给采访对象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又不能偏离主题。采访问题要根据采访目标设计,各问题之间可以是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但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逻辑顺序。再者,提问力求简洁明确。新闻不同于文学,简洁是其基本要求。记者提问,要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迅速作出反应,提供给记者所需要的有关新闻事实的 信息,明确而不转弯抹角。此外,记者提问要有具体指向性。采访中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开放、宽泛,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使采访对象的回答能集中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文学作品中有“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之说,但新闻记者采访最好能一句话引出采访对象的千言万语来。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这种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提问方法,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做好新闻宣传的目的。
我们赶到新闻现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人物或事件现场情况。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本人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二层意思。
首先,我们对现场要十分敏锐,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其次,现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及时掌握和应对变化了的事实,不能刻舟求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和摄像必须快速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对于事件的现场,有一点至关重要,必须十分注意现场的细节。
细节主要表现在人物和环境两方面。比如,在我们的各类节目中,大家可以注意到,我们记者的现象报道几乎都是雷同的。一般都是这样说,“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哪里哪里,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完了。这样的现场报道能说明什么呢?它仅仅表明你到了现场,没别的意思。当然,个别情况除外,比如有些特别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来不及了解更多信息的,不妨先这样出一个。就是突发性事件,经验老到的记者同样能出好的现场报道。比如,在一个化工厂爆炸起火的现场,有位记者出过一个现场,用毛巾捂住脸,告诉你现场发生什么,她在现场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再比如在一次抗洪报道中,记者在出现场时敏锐地抓取了洪水退后的痕迹。这样的现场报道就准确地传递了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到了非突发类的事件现场,我们不要急于拿起话筒出现场,而要在充分掌握事件情况和观察环境人物细节后再出。
二、现场拍摄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突发现场最能考验一个摄像记者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抓取观众最想看到的最有价值的画面。它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哪些是最重要的画面,哪些是次要的画面。哪些画面最有视角冲击力,哪些画面最有感染力。对正在发生的持续性的激烈场面,我们要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否则有可能错过机会。在事发现场拥挤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寻找好的机位,敏锐地捕捉最有说服力的画面。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要多角度,多景别地选取画面,全方位地记录,这不仅是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方便后期的画面剪辑。
在我们日常播出的节目中,可以发现拍摄中还是有不少问题。一是,画面不稳定。摇摇晃晃。可能跟我们现在使用小摄像机有关,把画面拍稳还是有一定技巧的。这方面建议多向老记者讨教。二是画面歪歪斜斜的。这是基本功,一定要避免。三是人物变形。原因一般是靠得太近的缘故。四是画面黑暗偏色。五是推拉摇移过多,看得人眼花瞭乱。建议多拍固定镜头,也方便后期剪辑。六是景别不够丰富。要十分注意各种景别的合理搭配。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么一个镜头,当画面中的人物流下眼泪时,摄像往往将画面推得很近,成了眼睛大特写。没必要。一般来讲,推到头部特写就足够了。不用担心观众看不清楚。
三、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可以提供给记者与采访对象一个好的沟通氛围。对话环境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记者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后,可以轻松的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引起话头,开展对话,这样能够比较容易赢的对方的信任,引起他们谈话的兴趣。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记者需要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以便使整个采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开门见山是最好的采访方式了。
四、不同采访题材要求不同的提问方法
不同的采访题材,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的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总是处在变动之中。要想取的良好的采访效果,就必须把握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理,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在这繁多的影响被采访者谈话心态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题材。
采访题材有时是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与价值观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采访比较容易进行,记者往往会得到采访对象的欢迎和礼遇。这样记者在采访时,可以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提问,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就可万事大吉了。当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和价值观时,记者就难以与采访对象进行流畅的沟通了。在冷淡、刁难、不合作等局面出现时,记者就需要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的方式。旁敲侧击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一般先由记者摆出和新闻事实有关的材料,推进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进一步谈话。在凤凰卫视一期节目中,记者通过旁敲侧击的提问的方式,将所谓的 “爱心妈妈”贪污公款的事实摆在观众面前,使受众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
五、采访提问要讲求引导的艺术
好的提问可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进行叙述。当采访对象有难言之隐时,记者不能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来消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有可能将有关内容和盘托出。
“一句话百样说”,在这些多样的提问形式中,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多多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顾虑等。这样可以促使采访对象进行积极的回忆,从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题材。
除了以上的这几种提问方法外,我们在采访提问中还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记者提问的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因此所有的提问都必须以方便采访对象说话为前提。所提问题要给采访对象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又不能偏离主题。采访问题要根据采访目标设计,各问题之间可以是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但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逻辑顺序。再者,提问力求简洁明确。新闻不同于文学,简洁是其基本要求。记者提问,要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迅速作出反应,提供给记者所需要的有关新闻事实的 信息,明确而不转弯抹角。此外,记者提问要有具体指向性。采访中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开放、宽泛,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使采访对象的回答能集中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文学作品中有“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之说,但新闻记者采访最好能一句话引出采访对象的千言万语来。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这种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提问方法,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做好新闻宣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