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具体呈现,教材的特性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成效,从书法校本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原则性谈及棠城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使用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书法校本教材;必要性;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9-0011-03
【作者简介】蒋明政,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南京,211500)教师,一级教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全国各地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形成学校个性化办学特色,各地区各学校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青睐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所新办的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我们在办学之初就开始自觉开发书法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书法校本教材,逐步深入开展各项校本课程研究活动。本文就我校书法校本课程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书法校本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一)编写书法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上来看,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做出了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规定,“国家课程整体开发策略与具体学校多样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国家课程开发主体力量有限,与全国学校课程开发极大需求的矛盾凸显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1]从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上看,校本课程将学校特色、实践活动、师生发展等形成了有内在关联的有机体,更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更大限度地发挥和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长。
(二)编写书法校本教材是学校书法教学的需求
课程是总体纲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呈现,教材的特性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成效,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近十年来刚刚起步,而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则更加滞后。以前也出现过一些地方性书法试用教材,但大都脱离了当代教育现实,或深或浅,或生硬或抽象,或空泛或琐碎。更重要的是大都明显缺乏现代教育课程思想理念,也不大可能具有校本意识。总而言之,这些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书法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1.遵循规律,由简而繁。
我校教材在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而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刚开始练习基本笔画时,只介绍最简单最常用最典型的笔画,比如横画只教长横,竖画只教垂露竖等等,在基本笔画起步阶段,顺带练习汉字时,尽量选择笔画较少且最为常用的汉字作为范例。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逐渐增多,教学难度逐渐提高,教材中,技法注解的文字也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的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只要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习,可以越学越快,进而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当学生初步掌握笔法要领和结构规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安排自学下篇及其他内容,如果以后再进一步进行创作或学习其他书体,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眼实际,把握核心。
书法课程内容丰富,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仅靠每周一次的校本课根本无法完全容纳。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初中学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也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住书法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果断取舍,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校,硬笔毛笔一起上,真草隶篆样样教,创作欣赏都要搞,想要面面俱到,最终往往更容易流于形式而浅尝辄止。我们学校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决定把颜体楷书《勤礼碑》的基本技法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以基本笔画教学为基础,基本结构教学为重点,尽量淡化专业概念、术语和理论知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尽快掌握颜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规律。
3.渗透文化,感受幸福。
艺术教育的基础是专业技法和语言,但以技法教学为核心内容,容易使之变成粗浅的智能教育,完全脫离人文素养的技法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技法教育,也是品行教育,修养教育。学习书法是在进行智能训练的同时,获得一种习惯培养、文化熏陶、意志磨炼。总之,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既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基本的书写技法,又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他们体会体验到文字背后的艺术启迪和萌动,使书法校本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我想我们书法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的努力方向也应当是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栖息的家园,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快乐的港湾。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最终都是为了开发学生,让每一个从学校走出来的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懂得真善美,懂得生活,获得幸福。
(二)具体教学模式和呈现方式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开发背景之一便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我校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校本课,在七年级同时开展多门校本课程,实行跑班式教学。开班之前,学校事先对学生需求和喜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做好宣讲动员工作,以确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报名分班,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意愿,也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优势生源,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书法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点开发项目,从一开始一个班,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三个平行班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本校教师的书法特长,还根据需要从校外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书法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更需要编写一本实用高效的校本教材,并且依据校本教材来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模式,规范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评价。 三、书法校本教材的使用及体会
(一)综合开发,配套使用
为配合校本教材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方法,陆续编印了与教材配套的描摹练习讲义,以便能使零基础的学生快速入手。在笔画教学中,采用标记运笔动作图示的方法,更加具体直观地指导学生从横竖撇捺点学起,描摹讲义从简单笔画到复合笔画再到复杂笔画以及基本笔画的各种变化形式。在结构教学练习讲义中,采用各种结构分析图示的方法(比如四边形法、多边形法、圆圈法、纵横线法等等),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分析结构特点,掌握结体规律。描摹讲义内容从独体字到合体字再到疑难字。对于一些有校外学习基础的同学,我们还建议他们另外配套购置一本完整的颜真卿《勤礼碑》字帖。以便加大练习强度,丰富练习内容,提升自学能力。通过教材、讲義、字帖三位一体的相互作用和补充,明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实践,活动激励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校本课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目标引领”和“活动激励”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预设性活动,来持续吸引学生兴趣。在以后教材修改和重印时,我们打算将这两三年来开展的一些常规主题性活动直接设计编排到课程和教材活动中。比如,每学期结束前,我们都要举办一次书法班学员作品(临摹)展。每一学年度都将评选一次校级优秀书法作品,作为学校艺术珍藏品永久珍藏并颁发证书,学校还成立了“聚墨堂”学生书法社团,每年都会吸收优秀学员入团,学校还将全力支持社团自主活动。每年年末,学校还组织社团骨干成员举行“继承传统,爱我棠城”送春联进社区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
(三)动态编写,争创特色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从酝酿到编写已经过几次修改:从一开始以完全手写笔画和范字为主的简单教案形态,逐渐形成现在相对完整规范的面貌,原来只有上篇,为保证内容和技法的完整性,又增编了下篇。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编写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尽管如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还远远不够完善,限于识见水平的限制,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还有许多可以补充提高的空间。比如,作为完整的教材内容,还应该适当安排思考练习之类的作业环节,以增加课后练习指导、反馈矫正及师生互动等;又如,考虑到我们身处讯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教材中还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链接,既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丰富、有趣,也可以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目前我们刚刚迈出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第一步——“从需求到实用”,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认识到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书法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发展,即“从实用到特色”,而这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教材编写将一直在路上。
四、教材使用中的困惑和思考
(一)书法校本课程教材与校内外衔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书法课程似乎一直是边缘学科,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尴尬境地。那么对于初中书法校本课程和教材编写而言,其教育教学的起点究竟如何界定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与书法直接相关联的学科是语文和美术,但很显然这两门学科都各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系统,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美术课,都不可能以书法教学内容为中心。因此厘清书法与语文、美术学科之间的关系,确立初中书法校本课程及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特别是如何把握好技能与欣赏、实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校本文化个性的建设,可能是最大的难题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以校为本。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对此作出了精当的解释。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要紧密联系学校文化特色,在学校文化视野下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缺失学校文化个性的校本课程,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的校本课程应是学校文化个性的文本表达。”[2]想要建设真正具有学校特色、凝聚学生气质、树立学校品牌的个性化课程,作为一所新办的学校,这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雷实,张凤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顾苏云.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02).
【关键词】书法校本教材;必要性;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9-0011-03
【作者简介】蒋明政,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南京,211500)教师,一级教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全国各地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形成学校个性化办学特色,各地区各学校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青睐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所新办的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我们在办学之初就开始自觉开发书法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书法校本教材,逐步深入开展各项校本课程研究活动。本文就我校书法校本课程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书法校本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一)编写书法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上来看,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做出了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规定,“国家课程整体开发策略与具体学校多样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国家课程开发主体力量有限,与全国学校课程开发极大需求的矛盾凸显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1]从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上看,校本课程将学校特色、实践活动、师生发展等形成了有内在关联的有机体,更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更大限度地发挥和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长。
(二)编写书法校本教材是学校书法教学的需求
课程是总体纲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呈现,教材的特性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成效,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近十年来刚刚起步,而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则更加滞后。以前也出现过一些地方性书法试用教材,但大都脱离了当代教育现实,或深或浅,或生硬或抽象,或空泛或琐碎。更重要的是大都明显缺乏现代教育课程思想理念,也不大可能具有校本意识。总而言之,这些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书法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1.遵循规律,由简而繁。
我校教材在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而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刚开始练习基本笔画时,只介绍最简单最常用最典型的笔画,比如横画只教长横,竖画只教垂露竖等等,在基本笔画起步阶段,顺带练习汉字时,尽量选择笔画较少且最为常用的汉字作为范例。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逐渐增多,教学难度逐渐提高,教材中,技法注解的文字也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的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只要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习,可以越学越快,进而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当学生初步掌握笔法要领和结构规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安排自学下篇及其他内容,如果以后再进一步进行创作或学习其他书体,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眼实际,把握核心。
书法课程内容丰富,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仅靠每周一次的校本课根本无法完全容纳。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初中学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也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住书法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果断取舍,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校,硬笔毛笔一起上,真草隶篆样样教,创作欣赏都要搞,想要面面俱到,最终往往更容易流于形式而浅尝辄止。我们学校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决定把颜体楷书《勤礼碑》的基本技法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以基本笔画教学为基础,基本结构教学为重点,尽量淡化专业概念、术语和理论知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尽快掌握颜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规律。
3.渗透文化,感受幸福。
艺术教育的基础是专业技法和语言,但以技法教学为核心内容,容易使之变成粗浅的智能教育,完全脫离人文素养的技法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技法教育,也是品行教育,修养教育。学习书法是在进行智能训练的同时,获得一种习惯培养、文化熏陶、意志磨炼。总之,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既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基本的书写技法,又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他们体会体验到文字背后的艺术启迪和萌动,使书法校本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我想我们书法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的努力方向也应当是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栖息的家园,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快乐的港湾。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最终都是为了开发学生,让每一个从学校走出来的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懂得真善美,懂得生活,获得幸福。
(二)具体教学模式和呈现方式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开发背景之一便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我校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校本课,在七年级同时开展多门校本课程,实行跑班式教学。开班之前,学校事先对学生需求和喜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做好宣讲动员工作,以确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报名分班,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意愿,也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优势生源,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书法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点开发项目,从一开始一个班,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三个平行班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本校教师的书法特长,还根据需要从校外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书法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更需要编写一本实用高效的校本教材,并且依据校本教材来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模式,规范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评价。 三、书法校本教材的使用及体会
(一)综合开发,配套使用
为配合校本教材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方法,陆续编印了与教材配套的描摹练习讲义,以便能使零基础的学生快速入手。在笔画教学中,采用标记运笔动作图示的方法,更加具体直观地指导学生从横竖撇捺点学起,描摹讲义从简单笔画到复合笔画再到复杂笔画以及基本笔画的各种变化形式。在结构教学练习讲义中,采用各种结构分析图示的方法(比如四边形法、多边形法、圆圈法、纵横线法等等),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分析结构特点,掌握结体规律。描摹讲义内容从独体字到合体字再到疑难字。对于一些有校外学习基础的同学,我们还建议他们另外配套购置一本完整的颜真卿《勤礼碑》字帖。以便加大练习强度,丰富练习内容,提升自学能力。通过教材、讲義、字帖三位一体的相互作用和补充,明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实践,活动激励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校本课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目标引领”和“活动激励”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预设性活动,来持续吸引学生兴趣。在以后教材修改和重印时,我们打算将这两三年来开展的一些常规主题性活动直接设计编排到课程和教材活动中。比如,每学期结束前,我们都要举办一次书法班学员作品(临摹)展。每一学年度都将评选一次校级优秀书法作品,作为学校艺术珍藏品永久珍藏并颁发证书,学校还成立了“聚墨堂”学生书法社团,每年都会吸收优秀学员入团,学校还将全力支持社团自主活动。每年年末,学校还组织社团骨干成员举行“继承传统,爱我棠城”送春联进社区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
(三)动态编写,争创特色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从酝酿到编写已经过几次修改:从一开始以完全手写笔画和范字为主的简单教案形态,逐渐形成现在相对完整规范的面貌,原来只有上篇,为保证内容和技法的完整性,又增编了下篇。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编写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尽管如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还远远不够完善,限于识见水平的限制,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还有许多可以补充提高的空间。比如,作为完整的教材内容,还应该适当安排思考练习之类的作业环节,以增加课后练习指导、反馈矫正及师生互动等;又如,考虑到我们身处讯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教材中还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链接,既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丰富、有趣,也可以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目前我们刚刚迈出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第一步——“从需求到实用”,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认识到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书法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发展,即“从实用到特色”,而这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教材编写将一直在路上。
四、教材使用中的困惑和思考
(一)书法校本课程教材与校内外衔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书法课程似乎一直是边缘学科,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尴尬境地。那么对于初中书法校本课程和教材编写而言,其教育教学的起点究竟如何界定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与书法直接相关联的学科是语文和美术,但很显然这两门学科都各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系统,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美术课,都不可能以书法教学内容为中心。因此厘清书法与语文、美术学科之间的关系,确立初中书法校本课程及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特别是如何把握好技能与欣赏、实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校本文化个性的建设,可能是最大的难题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以校为本。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对此作出了精当的解释。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要紧密联系学校文化特色,在学校文化视野下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缺失学校文化个性的校本课程,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的校本课程应是学校文化个性的文本表达。”[2]想要建设真正具有学校特色、凝聚学生气质、树立学校品牌的个性化课程,作为一所新办的学校,这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雷实,张凤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顾苏云.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