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通过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整个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作为学历史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时代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呢?
一、学生最直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是我们教师本身
所谓德正为师,身正为范,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内修涵养,外树形象,因为举手投足间无不昭示着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一亮相,就会展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由于热爱教育事业,所以上课充满激情;因为热爱学生,所以时时关注着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教育学生爱国,教师首先要爱国,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认真上好每节课,关心帮助每个需要关心的学生。用我们满腔的爱国之情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用我们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的深情唤起同学们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的感情;用我们热爱科学的精神感染同学们热爱科学;用我们深厚的涵养、高尚的修养和广博的学养熏陶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的中华民族的后备军。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1、历史事件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在每一次战败后都割地、赔款、开设通商口岸,旧中国越来越深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国人民从此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只有积极向上,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自强不息,真正掌握建设国家的本领,才能避免新形势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经济侵略。这样,就能让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自身成材实际上也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2、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宁愿被燃烧弹活活烧死也不动弹,表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即使后来发配新疆还心系国家心系百姓),邓世昌率致远舰撞沉日舰,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司马迁虽处以宫刑仍创作不辍,忍辱负重完成“史家之绝唱”__《史记》;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真理,传播中国文化,这种锲而不舍、艰苦卓绝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所缺少的,难道不值得践行吗?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这种拳拳的报国之心,有没有过时?一点也不。
商鞅、王安石和谭嗣同为革除旧制而勇于创新的精神,光照千秋。谭嗣同视死如归,“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句句铿锵,为了变法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译述《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无不折射出他们忧国忧民、一心救国的远大理想。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汉武帝休养生息,推进大一统格局,展现了一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气势恢弘的霸主风采。试想如果“秦皇汉武”没有真才实学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吗?同学们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应该刻苦学习,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实力,勇敢地承担起祖国昌盛的重任,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先生一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他们命运和国家的面貌。正因为他们怀有为天下人谋福祉的理想,才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中国杰出的活动家和政治家。薄一波对他的评价是: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尤其可贵的是,小平同志在“文革”中曾被打倒、批臭,但他韬光养晦,胸怀大志,不计个人恩怨,八十多岁高龄还多次在祖国各地考察,实现了他终生报国的志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步又一步的成功。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故事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情感的渲染,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化学生,因为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3、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陶瓷、丝绸、敦煌飞天、云岗石窟等等,这些文化和艺术,真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意志的象征。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之林独领风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洋溢着中国人热爱文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观博物馆,通过对文物的考察和考证,使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游览革命圣地,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举行演讲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够使他们从准备中了解许多课外知识,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历史教材具有丰富的德育题材,可以说俯拾即是,只要我们做一个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德育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德育功能的好方法,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标准、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225007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政史地组)
其实,整个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作为学历史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时代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呢?
一、学生最直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是我们教师本身
所谓德正为师,身正为范,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内修涵养,外树形象,因为举手投足间无不昭示着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一亮相,就会展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由于热爱教育事业,所以上课充满激情;因为热爱学生,所以时时关注着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教育学生爱国,教师首先要爱国,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认真上好每节课,关心帮助每个需要关心的学生。用我们满腔的爱国之情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用我们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的深情唤起同学们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的感情;用我们热爱科学的精神感染同学们热爱科学;用我们深厚的涵养、高尚的修养和广博的学养熏陶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的中华民族的后备军。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1、历史事件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在每一次战败后都割地、赔款、开设通商口岸,旧中国越来越深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国人民从此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只有积极向上,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自强不息,真正掌握建设国家的本领,才能避免新形势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经济侵略。这样,就能让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自身成材实际上也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2、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宁愿被燃烧弹活活烧死也不动弹,表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即使后来发配新疆还心系国家心系百姓),邓世昌率致远舰撞沉日舰,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司马迁虽处以宫刑仍创作不辍,忍辱负重完成“史家之绝唱”__《史记》;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真理,传播中国文化,这种锲而不舍、艰苦卓绝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所缺少的,难道不值得践行吗?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这种拳拳的报国之心,有没有过时?一点也不。
商鞅、王安石和谭嗣同为革除旧制而勇于创新的精神,光照千秋。谭嗣同视死如归,“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句句铿锵,为了变法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译述《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无不折射出他们忧国忧民、一心救国的远大理想。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汉武帝休养生息,推进大一统格局,展现了一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气势恢弘的霸主风采。试想如果“秦皇汉武”没有真才实学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吗?同学们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应该刻苦学习,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实力,勇敢地承担起祖国昌盛的重任,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先生一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他们命运和国家的面貌。正因为他们怀有为天下人谋福祉的理想,才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中国杰出的活动家和政治家。薄一波对他的评价是: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尤其可贵的是,小平同志在“文革”中曾被打倒、批臭,但他韬光养晦,胸怀大志,不计个人恩怨,八十多岁高龄还多次在祖国各地考察,实现了他终生报国的志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步又一步的成功。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故事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情感的渲染,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化学生,因为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3、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陶瓷、丝绸、敦煌飞天、云岗石窟等等,这些文化和艺术,真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意志的象征。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之林独领风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洋溢着中国人热爱文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观博物馆,通过对文物的考察和考证,使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游览革命圣地,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举行演讲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够使他们从准备中了解许多课外知识,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历史教材具有丰富的德育题材,可以说俯拾即是,只要我们做一个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德育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德育功能的好方法,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标准、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225007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政史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