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面积与尿酸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jia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部CT测定的内脏脂肪面积(VFA)与尿酸结石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4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1例,女86例;年龄(51.0±13.3)岁(20~88岁)。根据术后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基于腹部CT图像,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腰围、腹部脂肪总面积(TFA)、VFA、皮下脂肪面积(SFA)等人体测量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VFA的最佳临界值,并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人体测量指标对尿酸结石形成的预测价值。

结果

247例中尿酸结石组35例(14.2%),非尿酸结石组212例(85.8%)。根据ROC曲线确定VFA的最佳临界值为130 cm2,高VFA者(≥130 cm2)的尿酸结石比例[25.5% (28/110)]明显高于低VFA者(<130 cm2)[5.1%(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患者的年龄[(55.1±13.5)岁与(50.3±13.2)岁]、糖尿病比例[22.9%(8/35)与8.5%(18/212)]、高脂血症比例[45.7%(16/35)与19.3%(41/212)]、TFA[313.4(264.1,435.2) cm2与285.3(212.2,352.5) cm2]、腰围[(90.5±8.3)cm与(84.8±9.1)cm]、体重指数[(25.8±3.2) kg/m2与(24.2±3.2) kg/m2]、VFA[157.6(130.7,205.0) cm2与117.9(82.4,159.5) cm2]、血尿酸[417.0(362.0,477.0) μmol/L与332.0(283.0,388.8) μmol/L]、尿pH值[5.5(5.0,5.5)与6.0(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408, 95%CI 1.123~10.340,P=0.030)、VFA(OR=6.740,95%CI 1.951~23.279,P=0.003)、血尿酸(OR=3.182,95%CI 1.120~9.040,P=0.030)、尿pH值(OR=4.052,95%CI 1.095~14.989,P=0.036)为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TFA、腰围、体重指数、VFA、SFA的AUC分别为0.659、0.665、0.632、0.723、0.544。

结论

糖尿病、VFA、血尿酸、尿pH值是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于TFA、腰围、体重指数、SFA,VFA能更好地评估腹型肥胖,预测尿酸结石的形成。

其他文献
关节周围滑囊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影响膝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踝关节及肩关节,很少累及腕关节;米粒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报道其治疗方案不统一,大多数个案报告均以手术治疗为主,现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腕掌侧腱鞘内滑囊炎并米粒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结果,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简单讨论。
目的总结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66岁,平均58岁,其中10例年龄>50岁。左侧4例,右侧8例。12例均以无痛性睾丸肿物为首发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睾丸实性占位,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10例术前诊断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2例术前诊断为睾丸淋巴瘤可能性大。12例均行患侧睾丸切除术
目的总结原发性肾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原发性肾脏恶性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46.3岁。所有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1.8~17.2 cm,平均9.4 cm。3例因体检发现肾肿瘤,3例间歇性腰痛并发热,1例肉眼血尿,1例因右手右足软组织红肿疼痛就诊。术前泌尿系C
目的探讨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TvRARP)的手术经验,分析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8月收治的10例接受TvR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8.6±9.4)岁,体重指数(26.5±3.1) kg/m2,术前tPSA(19.5±4.1)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6分(6~7分),前列腺体积(33.4±15.8)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
目的探讨尿道板联合一侧新月形皮瓣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4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3.3±2.1)岁(1~9岁)。尿道外口均位于阴茎腹侧中远端,伴阴茎轻、中度弯曲,包皮呈帽状堆积于阴茎背侧,腹侧皮肤缺乏,无阴茎、阴囊转位或隐睾等疾病。所有患儿均为首次手术,行尿道板联合一侧新月形皮瓣尿道成形术。术中游离尿道板一侧新月形包皮浅筋膜组织
期刊
肾癌合并癌栓一直是泌尿外科的诊治难题,其围手术期结局及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临床决策和医患沟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肾癌合并癌栓患者的围手术期结局、远期预后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总结。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重复肾血管解剖,为手术切除病变肾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上肾重复肾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4例;年龄0.2~11.8岁,平均2.5岁。患儿因泌尿系感染、漏尿、腹部包块、体检超声检查发现重复肾异常等入院。84例中单侧重复肾75例(89.3%),双侧9例(10.7%)。根据术前CT血管造影及术中所见重复肾形态、大小、位置、重复肾段解剖关
目的探讨极重度肾积水患肾穿刺造瘘肾盂尿液检测在选择保肾或肾切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8例先天性单侧极重度肾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年龄0.3~122.0个月,平均26.6个月;左侧20例,右侧8例。尿常规提示存在泌尿系感染6例;尿生化异常2例;肾盂前后径5.7~7.6 cm,平均6.7 cm;穿刺前分肾功能6.98%~9.89%,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