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玩色”游戏探微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sZh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园是一个充满色彩的地方。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所以,我们应用绚丽的色彩去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认识色彩,进一步激发其兴趣和对美的追求。但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坐着一动不动,是因为不会还是因为他根本不感兴趣呢?我想很多时候后者应该大于前者,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呢?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说:“游戏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而美术活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讲,它的游戏性特点则更为突出。基于此,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色彩,以“玩色”为切口,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本文便是从玩色游戏的内容与材料、形式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班 兴趣 玩色 游戏
  一、环境熏陶心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而3~6岁的幼儿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这就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科学的有意义的色彩教育环境就显得由为必要。我们小班的环境创设是完全围绕“玩色”进行,一共分成6块:名画欣赏区、色彩对对碰、有趣的印画、好玩的喷画、作品欣赏区、涂鸦墙,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一走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色彩氛围。我们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幼儿参与其中,并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参与和创作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熏陶。
  二、“玩色”游戏三部曲
  (一)“玩色”游戏之活动内容与材料
  1.趣味而游戏化的生活资源。
  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也为我们幼儿的“玩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并选择适宜的玩色游戏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材料,然后进行整理、筛选、加工,使美术教学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游戏。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他们正处于一个由无意涂鸦期向有表现意图的绘画期转化的阶段。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时,应坚持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入手。例如毛毛虫、棒棒糖、五彩泡泡、小雨点、柳树、蝌蚪、糖葫芦……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色彩鲜艳的非常有意思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填色、补画、点画、涂画等美术活动方式让孩子玩色彩,感受色彩。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和玩具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选择《给兔宝宝喂青草》《爱游泳的小鸭》《有趣的不倒娃娃》《帮洋娃娃串项链》等绘画内容,让孩子用涂画、填色等方式进行练习;也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人、物或食物入手,选择《自画像》《甜甜的》等,让孩子通过色块练习,感知一些色彩的对比强度。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材必须坚持游戏性原则。因为单调的涂色练习和艰涩的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学习。
  2.趣味而游戏化的操作资源。
  在小班的一次次美术活动开展中我们会发现,当小班幼儿用蜡笔、彩笔来进行美术创作时,孩子不是束手无策就是乱画一通,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而当我们换成孩子不常用的一些材料或绘画方式时,孩子们都很乐于参与,而且完成作品的概率会比较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这些不常使用的绘画方式、材料激发了他们探索美术的欲望呢?事实也确实如此,材料和工具在美术教育中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工具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被材料所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我们重在培养兴趣而非高技能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操作简单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既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从而获得成功体验,为下一次创作积聚信心。
  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为了体现更多更丰富的教育内涵,逐步放弃那些昂贵的美术工具和辅助教材,转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并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发现、创造、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比如,引导孩子将包装袋、包装盒,饮料瓶、冷饮盒子、盖子、旧杂志以及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清洗干净后带来分门别类地投放到收集箱内,以备创作之用。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劳动与创作,收获喜悦与成功的过程。而且,这些搜集的材料也是既熟悉又新奇,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当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不可能对已有材料的用途和功能有很好的识别和把握,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应该是由教师进行筛选和分类。我们尝试尽量让孩子使用新鲜的方式和材料,激发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
  (二)“玩色”活动之活动形式与方法
  1.“玩色”训练趣味化。
  小班幼儿因年龄较小,对于一种形式的作画方式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应该选择富含一定趣味性的活动,采取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当然,小班幼儿虽年龄较小,但是也需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剪、贴、画、撕、搓、揉、团等绘画基本技能,没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孩子的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必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所依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孩子的特点,巧妙地让孩子们有趣味地“玩”,在“玩”中渗透一些技能技巧的训练。   如我们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内容的特点,让幼儿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点、线、面及三者间的结合,让幼儿知道“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等。并通过填色感知它们形状和体积的不同。又如让孩子欣赏一些内容跟他们生活接近易懂的名画,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色彩感受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或一些富有童趣、易于孩子理解的名作供孩子们欣赏,引导他们欣赏色彩、线条和结构,观察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突出优秀作品线条的大胆粗犷、造型的奇特有趣、色彩的张扬等特点,让孩子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创作技巧,感受作品的意韵。如凡高的《向日葵》、马蒂斯的《穿时装的女人》、塞尚的《原始人》、日本著名儿童画家杉田风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对幼的儿吸引力会远远超出你的意料。如欣赏米罗的作品后,可以趣味性地让小班幼儿用弹珠滚画来表现线条的美;又如《给金鱼宝宝穿上新衣》《向日葵》《做面条》,可以让孩子用各种色彩纸、报纸、卡纸等练习撕贴、剪贴、画、搓等技能。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孩子水平的个体差异,做粗面条和细面条,而且,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不仅实现了对孩子的技能技巧目标,而且还让孩子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成功体验。
  趣味化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玩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画纸上教师事先画好的树干上拓印自己的手掌,变成一棵棵色彩斑斓的树。又如用弹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创作漂亮的花手帕。幼儿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不但能愉快地掌握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经教师点拨引导,美术知识经验一点点丰富起来,一旦绘画技能掌握,对画画兴趣更是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找时间、找机会主动去练。当美术活动成为学习生活中一部分时,那种画画的恐惧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小班孩子的创作能力也得到出乎意料的初步的发展。
  2.“玩色”形式多样化
  “光说不练假把式”开展多样化的玩色游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主要采用印画、滚画、棉签画、喷画等多种形式。
  (1)印画。
  印画指利用手指、手掌、废旧报纸、印章、树叶、蔬菜、瓶盖、积木等幼儿比较喜欢的材料,在上面涂上水粉颜料,然后把它印在纸上进行美术创作。
  如用玉米芯沾上颜料进行印画,用各种图案的小印章进行印画。
  如把废旧报纸团成团进行纸团蘸画,用手指蘸上水粉颜料进行点画。
  如用胡萝卜的侧面进行印画,在手掌上涂上颜色进行手掌印画。
  (2)滚画。
  滚画是用弹珠、木珠、乒乓球、石头、玩具汽车车轮、瓶盖等材料沾上颜料,通过以上材料在鞋盒或者容器内垫上进行自由滚动的轨迹作画。
  用乒乓球在颜料里滚一滚进行滚画
  如小球滚画
  (3)棉签画。
  棉签画是指利用孩子们常见的棉签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在孩子的眼中棉签是白白的,如何能够画画呢?但是在老师的示范后,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
  如棉签点画,棉签蘸上颜色来回移动进行拖画。
  玩色游戏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吹画、喷画等。
  如下图所示:
  “玩色”游戏活动是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美术教学,能进一步丰富小班孩子对颜色的认识。孩子在认识红、黄、绿三种主色调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感知了紫色、土黄、黑色、粉红色、橘色等一些冷软色调,他们对色彩会有更多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活动还能使孩子在较细致的观察物体的固有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按照自己的想象,有意识地去使用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美感。
  形式多样的“玩色”游戏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始终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之中。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空间。玩色游戏重在过程、参与和体验,所以,虽然有时在他们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画面并不是那么协调,有些甚至缺乏美感,但这些稚拙的作品和创作的过程却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
  (三)“玩色”活动之组织与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在小班初期,幼儿美术活动中更是如此。在活动的实施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拟采用生活情境化、拟人化、游戏化等及多领域融合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激发审美动机,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唤起幼儿创作的热情。
  1.适宜的导入方式。
  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好的导入策略正如乐曲的“引子”、唱戏的“开台”那样,未开场先叫座,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儿歌、对话、视听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的投入活动。不过,活动导入的设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随意一概套用的,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内容特点和幼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点线面,教师可引导幼儿直接感知,譬如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特征,老师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一件旧毛衣,“小朋友,这件毛衣是由毛线织成的,我们想知道这些毛线是什么样子的吗?魔术变变变,我们一起拆。”孩子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了。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孩子们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知到了线条的变化而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玩色活动《小黄和小蓝》,为了让幼儿了解色彩知识,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故事的方式导入,孩子先对颜色有个初步的感知,接着对接下来的喷画活动就会跃跃欲试,兴趣很高了。
  导入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许多种。如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拟人化导入、直接绘画导入等,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不同的导入方式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有意注意。   2.循序渐进的练习。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孩子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但幼儿的个体存在差异,如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杂乱而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们应从绘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
  (1)涂色练习。
  涂色练习对于幼儿的色彩感觉非常重要。红、黄、蓝、绿……这些鲜艳的颜色纯度较高,色彩本身就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刚开始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可以大量采用原色涂色练习的方法,让幼儿用单纯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雨点、太阳、草地、蓝天、小花等等。并强调要均匀地来回涂色,涂色时不能涂到轮廓线的外面、不能重叠涂色等,以此来训练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并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
  (2)配色练习。
  在掌握一些原色涂抹的基础上,开始进行配色游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比色让孩子进行练习,因为对比色给孩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画花树,可以让幼儿在已经画好的绿色树冠上,用红色颜料点画上星星点点的小花;接着,可以进行稍难一点的玩色游戏,使幼儿学会色彩的均匀分布和对比色搭配;有了这样的基础,再进行相似色的和谐搭配。如撕贴活动“秋天的树”中,可以让孩子将深绿、浅绿、橘黄色的树叶均匀分布,将这几种相似色进行和谐搭配;又如在绘画《星空》活动中,用幼儿喜欢的原色当场画月亮和星星,并大量使用了浅黄和橙黄,初始画面看起来似乎很单调,但当用排笔在背景处刷上黑色或深蓝色水粉颜料时,在两种颜色的强烈的对比下,大量的浅黄和橙黄就成为最明亮的色彩了。这样的画面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效果棒极了。
  3.精彩的活动设计。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而融入了情境、游戏的美术活动,使孩子每次上课都像是做探险,做想象中的旅游,做愉快的游戏。绘画寄托了孩子们全部的爱,一张白纸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充满稚气情趣的画面,正是艺术生命的本真,孩子想象的翅膀需要我们的激励才能展开。如何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应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
  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在《下雨了》的活动中教师播放真实的下雨声,引导幼儿观看动态的雨滴,在栩栩如生的雨景中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选用生活中常见的面巾纸、棉签、喷壶,用按、挤、点、喷的方法表现大雨、小雨、毛毛雨。工具与情景有机融合,让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创作中,切实体验到玩色游戏的趣与乐。又如根据小班幼儿心理,采用拟人化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头戴小兔头饰变成了“可爱的小兔”,跟着“妈妈”去“拔萝卜”,“红红的萝卜、绿绿的叶子,看谁萝卜拔得最多。”让孩子们通过撕贴红绿蜡光纸进行练习。角色的扮演和比多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仿佛置身其中。
  多媒体方式的结合也是常用的方式。如欣赏米罗的作品ppt后,教师利用表现直线、曲线、折线的小乌龟爬、蝴蝶飞、小兔跳线条的轨迹相匹配进行多媒体演示,引导幼儿观摩,再请幼儿也以同样的游戏方式让蜡笔宝宝在画纸上也来跳蹦蹦舞、圈圈舞、扭扭舞等或让幼儿在欣赏多媒体后通过弹珠滚画来表现线条的神奇和色彩的绚丽。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不仅感到乐趣,同时也在有趣的游戏中基本掌握了各种线条的表现形式,体会了各种不同色彩组合的纵横交错的美。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根据孩子年龄特征和内容设计多样的活动,设法帮助孩子寻找合适的“支架点”, 突破时空界限,开阔思维空间,迸发智慧光芒,启发他们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使他们玩着画、乐于画,在玩玩画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
  4.多元的评价状态。
  评价在美术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小班幼儿玩色活动中,我们教师宜采用多角度多层面游戏化和积极的评价方式,及时抓住合适的评价时机,灵活机动地给予幼儿意想不到的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和满足,使孩子的绘画内容和绘画过程得以广泛延伸。
  (1)多形式的评价方式。
  在小班幼儿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个别评价、集体评价、相互欣赏和教师总结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当然因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以教师总结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方式。我们一般对幼儿进行个别评价,结合活动目标简单扼要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则安排在餐前安静活动时(也可安排在晨间谈话、下次美术活动的“导入”部分等),花三五分钟时间,讲讲总体情况及表现特别出色或进步显著的孩子,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相互欣赏即让幼儿互相交流(分组或自由组合),找找自己及同伴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对幼儿间的评价作出评价,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1)合适的评价契机。
  评价并不一定是放在活动结束时,而是伴随着美术活动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及时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适时的评价能够给予幼儿及时的点拨,从而激发幼儿的灵感及进一步创作的欲望。如在添画活动《小鸡吃食》中,由于很多孩子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作画时,有些幼儿仅画了一只小鸡嘴里衔着一条虫子,有些画了两只小鸡在抢食,有些幼儿则显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在绘画过程中,及时评价有特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这样不但开阔了其他幼儿的思维,同时也激励幼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
  (2)积极的评价语言。
  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欣赏美的方式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每个孩子都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同伴和老师的赞赏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心理的满足也是孩子进一步创作探索的兴奋剂。有时教师不一定能理解幼儿的画,这时候就去问问幼儿,因为最能理解美术作品的是幼儿自己,我们应抛开成人的标准去听听孩子们的解释。在指导和评价小班幼儿的作品时,我们克服“重效果轻过程”的偏见,从不以“像”与“不像”为尺度来衡量,而是从构思上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充满童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等这些方面去评价。教师应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肯定,教师所用的评价语言应是“你画得真有趣”“与别人不一样”,或者说:“你再试试看”“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而切忌出现“你错了”“这儿不行”等消极评价。
  当一幅充满想象,带着随意的画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活脱脱的“毕加索”。我们注重的非结果而是创作的过程。在玩色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主而快乐地玩,并真正绽放出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是对快乐、自主、尊重、满足的最好的诠释。让孩子的世界填满绚丽的色彩,让孩子在绚丽的色彩中寻找大胆的创新让孩子在创新中体验生活的快乐!
其他文献
摘 要  幼儿生来就具有创新潜质,就看教师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努力培养本世纪创新人才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时刻加强创新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用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为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努力。  关键词  潜质 创新能力 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知道,目前学
期刊
摘 要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的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 主题背景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最主要的活动,是一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主题教学是幼儿园组织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传达信息、协调行动的能力,就叫作语言能力。它包括语汇、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幼儿师范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教师来实现的。幼儿教师能否完成这一神圣而关键的使命,取决于自身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必须是长期训练,逐步改善和提高积累的结果,因此,幼儿师范学生的语言
期刊
身高、体重,这是宝宝成长的见证,也是观察宝宝健康与否的重要依据。要想知道宝宝发育是否正常,你需要经常“刷新”关于宝宝成长的对与错。  一、成长:一般规律的与众不同  “孩子长高了、长胖了,看来他各方面都挺好!”这种说法很直观,很质朴,但也很在理。因为从宝宝身高、体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宝宝的发育情况。现在,就让我们来告诉你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说法是对的?哪些说法欠科学?还有,如果家里有一个”小胖墩”或
期刊
上小学时,我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高两年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我玩一会儿,就帮我把作业都写好了。  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将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位同学手里,唯独没有发给我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记得当时我脸色通红,觉得肯定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着老师的“判决”。  出乎意料的是,老师
期刊
摘要  从源头上关注婴幼儿阅读,如何在全社会构建一个能够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一直的呼声。本文通过回顾欧美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做法,结合婴幼儿语言学习中的全语言理论,探讨了我国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关键词  婴幼儿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 全语言 阅读习惯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政府推进转型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
期刊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
期刊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中,就有许多有关感恩的故事和语句描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暖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
期刊
摘要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她古老而神秘,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民俗资源。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占重要部分,把湘西民俗资源运用于幼儿游戏中能增强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然而,现在很多的幼儿教师对湘西民俗资源了解较少,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俗资源也在渐渐流失等原因,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还没有被深度地挖掘。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湘西民俗资源 幼儿游戏
期刊
摘要  《指南》延续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事关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有效配合。《指南》对3~6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向家长进行宣传,共同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