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觉醒来,积雪已堆到了窗前,窗台的高度正好等同于我。白蝴蝶一般漫天的雪化是苍穹喷出的气体,打在表情冷漠的树枝上。灰暗的天是雪化亘远的背景,高深莫测地被雪花搅动着划出忽近忽远的痕迹。
我趴在屋子里的窗前,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落雪禁锢人的行动,没有人怀疑窗户外的寒冷。其实,屋子里并没有火,我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想象的火焰中,自己为自己取暖。而这个寂寞的窗口,许多年茂盛或残败的事物都被一一忽略和隐没了。
我9岁的尖下巴的哥哥在这个时候独自出门,到十里外小镇的边缘去。他必须去父亲的单位领回他和我每月15元的生活抚养费。瘦小的哥哥扎进踉跄的雪中,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干草一样的响声。雪花沾上了他的额头,然后洇成水珠。水珠冰凉的感觉立即吸附了我的肌肤,它渗进血管,爬人心脏。我在窗前看见那个渐渐被雪吞没的身影,心被一只粗暴的手忽地提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拧疼了。
其实,我一点也不惧怕雪花。雪花所漫动的新奇和喧哗足以激活脸上热腾腾的红润。我兴奋地在雪地上踩着跑着,伸出舌头接住针尖一样垂直而落的雪花。雪花在倏忽一闪的麻和痛中消融了,它的熔炉是胸膛,它在静谧而涌动的深处潜流着,最终汇聚成热泪。
有一天,我也踏上了哥哥走过的路。
母亲愁云密布地牵着我的手走在去父亲单位的路上。母亲一路不停地说:乖崽崽,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我仰起脸,惊慌失措地接住雪花一样落下的叹息。在铺天盖地的茫然中,我睁大眼睛才发现,雪已停了。雪地上足寥无人迹的一片洁白,路边的房屋像蜷缩的老人披挂着白发。母亲和我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上,踩过的雪地混沌不清立即改变了颜色,仿佛旧年月白的绸布淋漓着水渍的忧伤。
这个时候,我忽然听见了鸟鸣,鸟儿清脆的声音让路边一棵硕大的老树枯枝发芽,在我眼里密布成苦绿的浓云。鸟儿在树枝间跳动穿梭,然后倏地掠向远空。最后又腾空落到我的肩上。
这只鸟儿是自行车的一只铃铛,放飞鸟儿的是爸爸单位的一位同事。
“这么小的孩子,能走这么远的路?我带她一段路吧。”老树复活在妈妈的眼里,在她惶惶的喜悦中,我的手从母亲温热的手中剥离出来。我被抱起放在硌人的自行车的钢管上,双手抓紧了锃亮刺骨的龙头。我僵硬地偎在好心的陌生人怀中,眼睛紧紧盯着前方。路——不知所来又不知所终,世界就这样一直向前伸延着。
很多年,鸟儿的呜叫在空寂中响起而且奇异地一定与冬天有关。在车轮的辗转中,我听到雪的头颅和身躯被碾碎的响声。沽沽的水流充塞了我的耳鼓,地上哪有那么多的淌不完的泪水呵!
我最后被安置在父亲T作的学校大门旁,等着一步一步往我这里追赶的母亲。怯懦的等待望眼欲穿,这使我宁愿从此一辈子徒步去远行。
我长大后,再回到那条路上已不是飘雪的日子。被雪掩埋过的路露出了坚硬的筋骨,即使陷在往事的崇山峻岭,在汽车的呼啸中依然是转瞬飞逝。所有的场景都无法辨认,唯有老树仍在盛开着细碎的阳光支撑着默默的浓荫。
我同母亲并没有见到父亲,母亲领到了我和哥哥的生活费,然后带着我在落暮中踏上归程。
乖崽崽,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
雪又开始落了。
这是黄昏,以后我在阅读中看到黄昏充满了宽容的语句时,我也从没有忘记这个冬天暮色中的逼迫和窄仄。骤降的气温让雪凝成冰,脆薄锐利的冰棱使记忆时时断裂疼痛不已。
那天的月亮照着泛蓝的雪地,照着母亲和我一步一滑的归程。我找不到家,辨不清来时的路。母亲牵着我来到一扇我从没有到过的门口。黑夜的浸噬中星月暗淡,苍白的台阶让我绷紧的脚底犹疑不定。
门猛地推开了。我看见了屋里亲密端坐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母亲尖利地叫着:崽崽,你看!你看!
我看见了我的父亲。
盐一样的雪地吸蚀了我的言语。雪地刺得我的眼睛泪水充盈。黑鸟灰烬般纷纷伏落和淤积。我找不到任何拒绝寒冷的理由。雪化路过窗外沉默无声,多少年,她漫漫的凝望仅仅只是室内一只宽厚而安祥的火炉呵!
姚雪雪是我所熟悉的散文作家,读了她新出版的散文集《雪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竞产生一种敬畏——对其思想深度和文字力量的敬畏,由敬畏而产生陌生,仿佛是一个我全然不曾认识的姚雪雪,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种感觉,来自其文字的优雅、孤独、决绝,以及无援的思想与深刻的精神质感,像在黑色中独自起舞的炫目雪花。
姚雪雪已摒弃了柔软抒情,或者她文字的抒情都是冷然的,不是婉约才女式的,而俨然是一个怀揣一把文字利刃在暗夜行进的精神决绝者——她穿越寒夜般的历史和孤独,穿越繁华空巷与生命的焰火,找寻属于自己灵魂皈依的雪地。她安然于雪的寂寞、冷艳和决绝,这样的文字在当今浮华万端的文坛是让人敬畏而惊讶的,在繁华遍地的当下文坛足以形成一道傲人的独特景观。
我无意识地排列起她的四本书的书名:《临近花期》《雪花飞舞》《夏都绘影》《雪地》,四个书名、四个过程、四种符号,完成了姚雪雪文学中雪地世界的精神再造。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的超然、寂守之姿,这就是当下一种文学坚执者的姿态、
……我读完《雪地》之后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雪地》凭什么让我在几天里几乎不碰其他书而将它读完,它是以精神内质——一种把生命的疼痛与坚忍、灵魂的蹈舞和低回都安放在尖利的笔端神经上的精神质感,紧紧抓住了我的阅读,牵引着我的指印,让我的目光在《雪地》的书页间穿行,在那些具有雪的白色特质的地方、场景、人事里出入、邂逅与碰撞。
这是一些有痛感的文字,像刀锋似的冷利,像撕开的伤口般艳丽,作者是审视的、不规避的,她的追问就是回答,一切都在一个看不见的精神高度并置着,正如她所写“春天的轮回已经淡去了树的一切序定,而一棵树,它真会有痛感吗?”(《白色春天》)
有人一开始写作就用到童年经验,少有成功,那是一个轻易不要去开掘的生命秘藏。像秦陵,它在那里,什么时候开掘最好,必须等到技术和诸多条件都成熟时,那时开掘将是最完美的。姚雪雪把握了恰当的时机,她的思想储存、精神高度、文字技艺和散文文体操控能力都有了准备。所以《雪地》里那些童年经验的篇什是最成功的部分之一。 姚雪雪在《雪地》中的写作毅然而决绝,面对童年经验,直面生活的疑难和存在困境,无所不在的宿命阐释,张扬从容淡定的人生姿态。童年的生存记忆,少年的成长轨迹,成年的人生感悟,甚至肉身的疼痛经验,完成每一次艰难的超越,恰似如歌的行板,扣人心弦……
在《雪地》全书中,作者通过自身生命的童年返观和对当下存在状态的洞察幽微,呈现了一种独立而有精神高度的诗性哲思。其贯穿文本的灵魂独语,没有感伤和颓靡,而是客观的冷叙述和隐约的锐疼,构成一种生命的穿透力,体现了人性的力量,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与她生命状态息息相关的雪地行走足迹,在同样雪白的纸张上冷艳而美丽。
小朋友们,程维先生的解读太专业了,对你们来说是有许多似懂非懂的地方;同时,他这篇文章是对《雪地》这本散文集的全面解读,并不是对《雪地》单独一篇散文的评论,编者在引用时做了一些删节,还要请程先生谅解。
不过你们可以想一想,姚雪雪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用《雪地》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可见这篇文章在全书的分量。可以这么理解,《雪地》这篇文章,不仅代表着这本散文集的风格,同时,还集中地体现了这本书的内容取向。
《雪地》是作者童年记忆的过滤,也是作者成年后对童年记忆的一种理『生反思。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童年的苦难和不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待苦难和不幸的态度。
在写法上,这篇文章有很多精彩之处,特别是在景物描写和表现人物的感觉方面,作者的确有她的独到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如:
灰暗的天是雪花亘远的背景,高深莫测地被雪花搅动着划出忽近忽远的痕迹。
其实,屋子里并没有火,我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想象的火焰中,自己为自己取暖。
我在窗前看见那个渐渐被雪吞没的身影,心被一只粗暴的手忽地提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拧疼了。
这个时候,我忽然听见了乌鸣,乌儿清脆的声音让路边一棵硕大的老树枯枝发芽,在我眼里密布成苦绿的浓云。鸟儿在树枝间跳动穿梭,然后倏地掠向远空。最后又腾空落到我的肩上,
我仰起脸,惊慌失措地接住雪花一样落下的叹息。在铺天盖地的茫然中,我睁大眼睛才发现,雪已停了。雪地上是寥无人迹的一片洁白,路边的房屋像蜷缩的老人披挂着白发。母亲和我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上,踩过的雪地混沌不清立即改变了颜色,仿佛旧年月白的绸布淋漓着水渍的忧伤。
盐一样的雪地吸蚀了我的言语。雪地刺得我的眼睛泪水充盈。黑鸟灰烬般纷纷伏落和淤积。我找不到任何拒绝寒冷的理由,
这些描写和议论,是那样的准确、冷静和生动,简直是精确得独一无二,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和模仿。
小朋友们,你们的童年应该是幸运的,如果偶尔有点小小的不幸,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地咋咋唬唬。你们应该懂得,生活,总是在考验每一个人,而且是每时每刻。
这里面包括大人,当然也包括小孩子。
我趴在屋子里的窗前,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落雪禁锢人的行动,没有人怀疑窗户外的寒冷。其实,屋子里并没有火,我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想象的火焰中,自己为自己取暖。而这个寂寞的窗口,许多年茂盛或残败的事物都被一一忽略和隐没了。
我9岁的尖下巴的哥哥在这个时候独自出门,到十里外小镇的边缘去。他必须去父亲的单位领回他和我每月15元的生活抚养费。瘦小的哥哥扎进踉跄的雪中,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干草一样的响声。雪花沾上了他的额头,然后洇成水珠。水珠冰凉的感觉立即吸附了我的肌肤,它渗进血管,爬人心脏。我在窗前看见那个渐渐被雪吞没的身影,心被一只粗暴的手忽地提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拧疼了。
其实,我一点也不惧怕雪花。雪花所漫动的新奇和喧哗足以激活脸上热腾腾的红润。我兴奋地在雪地上踩着跑着,伸出舌头接住针尖一样垂直而落的雪花。雪花在倏忽一闪的麻和痛中消融了,它的熔炉是胸膛,它在静谧而涌动的深处潜流着,最终汇聚成热泪。
有一天,我也踏上了哥哥走过的路。
母亲愁云密布地牵着我的手走在去父亲单位的路上。母亲一路不停地说:乖崽崽,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我仰起脸,惊慌失措地接住雪花一样落下的叹息。在铺天盖地的茫然中,我睁大眼睛才发现,雪已停了。雪地上足寥无人迹的一片洁白,路边的房屋像蜷缩的老人披挂着白发。母亲和我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上,踩过的雪地混沌不清立即改变了颜色,仿佛旧年月白的绸布淋漓着水渍的忧伤。
这个时候,我忽然听见了鸟鸣,鸟儿清脆的声音让路边一棵硕大的老树枯枝发芽,在我眼里密布成苦绿的浓云。鸟儿在树枝间跳动穿梭,然后倏地掠向远空。最后又腾空落到我的肩上。
这只鸟儿是自行车的一只铃铛,放飞鸟儿的是爸爸单位的一位同事。
“这么小的孩子,能走这么远的路?我带她一段路吧。”老树复活在妈妈的眼里,在她惶惶的喜悦中,我的手从母亲温热的手中剥离出来。我被抱起放在硌人的自行车的钢管上,双手抓紧了锃亮刺骨的龙头。我僵硬地偎在好心的陌生人怀中,眼睛紧紧盯着前方。路——不知所来又不知所终,世界就这样一直向前伸延着。
很多年,鸟儿的呜叫在空寂中响起而且奇异地一定与冬天有关。在车轮的辗转中,我听到雪的头颅和身躯被碾碎的响声。沽沽的水流充塞了我的耳鼓,地上哪有那么多的淌不完的泪水呵!
我最后被安置在父亲T作的学校大门旁,等着一步一步往我这里追赶的母亲。怯懦的等待望眼欲穿,这使我宁愿从此一辈子徒步去远行。
我长大后,再回到那条路上已不是飘雪的日子。被雪掩埋过的路露出了坚硬的筋骨,即使陷在往事的崇山峻岭,在汽车的呼啸中依然是转瞬飞逝。所有的场景都无法辨认,唯有老树仍在盛开着细碎的阳光支撑着默默的浓荫。
我同母亲并没有见到父亲,母亲领到了我和哥哥的生活费,然后带着我在落暮中踏上归程。
乖崽崽,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叫你的爸爸回来好吧?
雪又开始落了。
这是黄昏,以后我在阅读中看到黄昏充满了宽容的语句时,我也从没有忘记这个冬天暮色中的逼迫和窄仄。骤降的气温让雪凝成冰,脆薄锐利的冰棱使记忆时时断裂疼痛不已。
那天的月亮照着泛蓝的雪地,照着母亲和我一步一滑的归程。我找不到家,辨不清来时的路。母亲牵着我来到一扇我从没有到过的门口。黑夜的浸噬中星月暗淡,苍白的台阶让我绷紧的脚底犹疑不定。
门猛地推开了。我看见了屋里亲密端坐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母亲尖利地叫着:崽崽,你看!你看!
我看见了我的父亲。
盐一样的雪地吸蚀了我的言语。雪地刺得我的眼睛泪水充盈。黑鸟灰烬般纷纷伏落和淤积。我找不到任何拒绝寒冷的理由。雪化路过窗外沉默无声,多少年,她漫漫的凝望仅仅只是室内一只宽厚而安祥的火炉呵!
姚雪雪是我所熟悉的散文作家,读了她新出版的散文集《雪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竞产生一种敬畏——对其思想深度和文字力量的敬畏,由敬畏而产生陌生,仿佛是一个我全然不曾认识的姚雪雪,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种感觉,来自其文字的优雅、孤独、决绝,以及无援的思想与深刻的精神质感,像在黑色中独自起舞的炫目雪花。
姚雪雪已摒弃了柔软抒情,或者她文字的抒情都是冷然的,不是婉约才女式的,而俨然是一个怀揣一把文字利刃在暗夜行进的精神决绝者——她穿越寒夜般的历史和孤独,穿越繁华空巷与生命的焰火,找寻属于自己灵魂皈依的雪地。她安然于雪的寂寞、冷艳和决绝,这样的文字在当今浮华万端的文坛是让人敬畏而惊讶的,在繁华遍地的当下文坛足以形成一道傲人的独特景观。
我无意识地排列起她的四本书的书名:《临近花期》《雪花飞舞》《夏都绘影》《雪地》,四个书名、四个过程、四种符号,完成了姚雪雪文学中雪地世界的精神再造。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的超然、寂守之姿,这就是当下一种文学坚执者的姿态、
……我读完《雪地》之后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雪地》凭什么让我在几天里几乎不碰其他书而将它读完,它是以精神内质——一种把生命的疼痛与坚忍、灵魂的蹈舞和低回都安放在尖利的笔端神经上的精神质感,紧紧抓住了我的阅读,牵引着我的指印,让我的目光在《雪地》的书页间穿行,在那些具有雪的白色特质的地方、场景、人事里出入、邂逅与碰撞。
这是一些有痛感的文字,像刀锋似的冷利,像撕开的伤口般艳丽,作者是审视的、不规避的,她的追问就是回答,一切都在一个看不见的精神高度并置着,正如她所写“春天的轮回已经淡去了树的一切序定,而一棵树,它真会有痛感吗?”(《白色春天》)
有人一开始写作就用到童年经验,少有成功,那是一个轻易不要去开掘的生命秘藏。像秦陵,它在那里,什么时候开掘最好,必须等到技术和诸多条件都成熟时,那时开掘将是最完美的。姚雪雪把握了恰当的时机,她的思想储存、精神高度、文字技艺和散文文体操控能力都有了准备。所以《雪地》里那些童年经验的篇什是最成功的部分之一。 姚雪雪在《雪地》中的写作毅然而决绝,面对童年经验,直面生活的疑难和存在困境,无所不在的宿命阐释,张扬从容淡定的人生姿态。童年的生存记忆,少年的成长轨迹,成年的人生感悟,甚至肉身的疼痛经验,完成每一次艰难的超越,恰似如歌的行板,扣人心弦……
在《雪地》全书中,作者通过自身生命的童年返观和对当下存在状态的洞察幽微,呈现了一种独立而有精神高度的诗性哲思。其贯穿文本的灵魂独语,没有感伤和颓靡,而是客观的冷叙述和隐约的锐疼,构成一种生命的穿透力,体现了人性的力量,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与她生命状态息息相关的雪地行走足迹,在同样雪白的纸张上冷艳而美丽。
小朋友们,程维先生的解读太专业了,对你们来说是有许多似懂非懂的地方;同时,他这篇文章是对《雪地》这本散文集的全面解读,并不是对《雪地》单独一篇散文的评论,编者在引用时做了一些删节,还要请程先生谅解。
不过你们可以想一想,姚雪雪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用《雪地》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可见这篇文章在全书的分量。可以这么理解,《雪地》这篇文章,不仅代表着这本散文集的风格,同时,还集中地体现了这本书的内容取向。
《雪地》是作者童年记忆的过滤,也是作者成年后对童年记忆的一种理『生反思。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童年的苦难和不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待苦难和不幸的态度。
在写法上,这篇文章有很多精彩之处,特别是在景物描写和表现人物的感觉方面,作者的确有她的独到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如:
灰暗的天是雪花亘远的背景,高深莫测地被雪花搅动着划出忽近忽远的痕迹。
其实,屋子里并没有火,我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想象的火焰中,自己为自己取暖。
我在窗前看见那个渐渐被雪吞没的身影,心被一只粗暴的手忽地提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拧疼了。
这个时候,我忽然听见了乌鸣,乌儿清脆的声音让路边一棵硕大的老树枯枝发芽,在我眼里密布成苦绿的浓云。鸟儿在树枝间跳动穿梭,然后倏地掠向远空。最后又腾空落到我的肩上,
我仰起脸,惊慌失措地接住雪花一样落下的叹息。在铺天盖地的茫然中,我睁大眼睛才发现,雪已停了。雪地上是寥无人迹的一片洁白,路边的房屋像蜷缩的老人披挂着白发。母亲和我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上,踩过的雪地混沌不清立即改变了颜色,仿佛旧年月白的绸布淋漓着水渍的忧伤。
盐一样的雪地吸蚀了我的言语。雪地刺得我的眼睛泪水充盈。黑鸟灰烬般纷纷伏落和淤积。我找不到任何拒绝寒冷的理由,
这些描写和议论,是那样的准确、冷静和生动,简直是精确得独一无二,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和模仿。
小朋友们,你们的童年应该是幸运的,如果偶尔有点小小的不幸,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地咋咋唬唬。你们应该懂得,生活,总是在考验每一个人,而且是每时每刻。
这里面包括大人,当然也包括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