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水艇》是乔·邓索恩的处女作,这部小说被《观察家报》评价为“南威尔士版的《麦田守望者》”。
乔·邓索恩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夸张,他不敢与塞林格比肩。但这也是最让他——一个英国80后作家感到欣喜和鼓舞的一条评论了。
1951年,《麦田守望者》出版,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他看不惯成人社会的一切,最恨别人说“祝你好运”……那正是二战后,经历战争创痛的年轻人如霍尔顿一样苦闷、彷徨,于是霍尔顿被视作一代人的化身,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
时光流转,如今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物质优渥,信息迅捷,但是一代人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些共同的彷徨与失落,于是,一个新的人物——15岁的奥利弗,在乔·邓索恩的笔下诞生了!
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
奥利弗为自己的处子之身、父母失败的婚姻感到困扰。他制定了三个目标:调查为什么爸爸有时候会躺在床上几天几夜;调查为什么妈妈要去上冲浪课;以及,在十六岁以前失去童贞。
乔·邓索恩生于1982年,他回望自己的青春期,爸妈的麻烦事儿、找一个初恋女友,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心中,可不就是大过天么?
他打算诚实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编造了《潜水艇》中的两个人物:奥利弗,一个爱写日记的男孩,他被别人欺负,也欺负别人,他讨厌肉麻,喜欢特别的女孩,对父母和邻居的私生活着迷;乔丹娜,一个特别的女孩,经常欺负别人,也讨厌肉麻,她成为了女主人公——奥利弗的初恋。
书中,奥利弗总是编一些话来,把妈妈吓得够呛,“我的身体变成了一个贝壳”,“我的五脏六腑都是石头做的”,事实上,这个年轻孩子只是希望和爸爸妈妈多一些交流。
奥利弗和朋友们合伙欺负一个胖女孩佐伊,最后佐伊跌入了水塘。奥利弗承认,欺负佐伊的时候,他是很兴奋的,可是他又觉得让佐伊掉进水塘太不妙了,于是,他给佐伊写了一封信,教她怎样调整自己——《身为胖妞,怎样与你不喜欢的人共处》。是的,这个鬼马少年心中还有一丝善意。
奥利弗还和乔丹娜好上了,他最喜欢乔丹娜的一点是:她从来不谈论自己。他们总是一起去海岸走走,乔丹娜还会烧他的腿毛玩儿。
就像潜水艇一样,他只是偶尔浮出水面,很多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去感知这个世界,而世界,好像也不懂他。
在书里,奥利弗的爸爸妈妈终于闹得僵持不下,乔丹娜打算和他分手,身为一个年轻人,他好似一个孤独无依的潜水艇,不知如何是好,“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都成了无法完成的难题。
如果说过去的作家更加深沉严肃,那么乔·邓索恩是轻佻的,他只是打算写出青少年那点微妙的情绪,尽量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说霍尔顿为“垮掉的一代”代言,那他認为,新一代年轻人可称为“真实的一代”。
花生很坏、海牛、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生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里的历史讲师。
他曾是一个乐队的贝斯手,负责为乐队撰写歌词,他们的名字也几经更动。最开始,他们是“花生很坏乐队”——因为他对花生过敏;之后,他们改名为“海牛乐队”;后来,他们转换风格,成为一支朋克乐队,乐队名就换成了“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是个奥利弗式的怪胎,接受采访时,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他刚刚吃了一盘蛇肉,这是他第一次吃蛇,他觉得很好吃;而另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食物,是在意大利吃的带蛆的奶酪。他还告诉我,他喜欢有幽默感、爱说话的女孩。
在去著名的东英吉利大学(UEA)学习创意写作课程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从事写作这个行当。他喜欢写歌词、写诗,申请UEA时,400名申请者只有20人脱颖而出,他便是其中一个。UEA的师兄,包括大名鼎鼎的伊恩·麦克尤恩。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部作品逐渐在他脑中成型。他用确切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书中大概有42%是我的真实经历。”
中学时代,他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也欺负更弱小的同学。当他交了女朋友,他的爸爸,给了他平生第一个建议:“你需要一些安全套。”他说:“我当时真是尴尬坏了!”而第一次失恋时,他在家里的钢琴上,一遍一遍地弹奏一些忧伤的曲子。”
这些类似的情节和情绪,被他一一写进书里。故事的末尾,他问了一个问题:“海到底有多深?”这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青少年对于世界的困惑,就藏在这个问题里。
80后长大了
来到中国,乔·邓索恩的80后作家身份备受瞩目。和中国一样,英国的年轻作家也因为学养不够、太关注于自身的感受而被诟病,但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等我老了,也许会改变。但现在,我应该追随直觉,人们可能会说你幼稚,但那幼稚就是动力的来源”。
他很喜欢美国文学,认为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人物的对话总是很随意,很个人化,并不力图追随程式化的传统。接下来,他计划写一部发生在柏林的小说。故事的灵感来自他的奶奶,奶奶是德裔犹太人,从德国纳粹的铁蹄下逃往英国前,她留下了一笔财物在柏林。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行,纳粹的管制变得稍许宽松,奶奶于是回到柏林,取回财物。
这个故事涉及深沉的历史题材,我问他:“关注历史,是因为你长大了吗?”他哈哈大笑:“也许是吧!”
乔·邓索恩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夸张,他不敢与塞林格比肩。但这也是最让他——一个英国80后作家感到欣喜和鼓舞的一条评论了。
1951年,《麦田守望者》出版,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他看不惯成人社会的一切,最恨别人说“祝你好运”……那正是二战后,经历战争创痛的年轻人如霍尔顿一样苦闷、彷徨,于是霍尔顿被视作一代人的化身,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
时光流转,如今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物质优渥,信息迅捷,但是一代人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些共同的彷徨与失落,于是,一个新的人物——15岁的奥利弗,在乔·邓索恩的笔下诞生了!
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
奥利弗为自己的处子之身、父母失败的婚姻感到困扰。他制定了三个目标:调查为什么爸爸有时候会躺在床上几天几夜;调查为什么妈妈要去上冲浪课;以及,在十六岁以前失去童贞。
乔·邓索恩生于1982年,他回望自己的青春期,爸妈的麻烦事儿、找一个初恋女友,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心中,可不就是大过天么?
他打算诚实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编造了《潜水艇》中的两个人物:奥利弗,一个爱写日记的男孩,他被别人欺负,也欺负别人,他讨厌肉麻,喜欢特别的女孩,对父母和邻居的私生活着迷;乔丹娜,一个特别的女孩,经常欺负别人,也讨厌肉麻,她成为了女主人公——奥利弗的初恋。
书中,奥利弗总是编一些话来,把妈妈吓得够呛,“我的身体变成了一个贝壳”,“我的五脏六腑都是石头做的”,事实上,这个年轻孩子只是希望和爸爸妈妈多一些交流。
奥利弗和朋友们合伙欺负一个胖女孩佐伊,最后佐伊跌入了水塘。奥利弗承认,欺负佐伊的时候,他是很兴奋的,可是他又觉得让佐伊掉进水塘太不妙了,于是,他给佐伊写了一封信,教她怎样调整自己——《身为胖妞,怎样与你不喜欢的人共处》。是的,这个鬼马少年心中还有一丝善意。
奥利弗还和乔丹娜好上了,他最喜欢乔丹娜的一点是:她从来不谈论自己。他们总是一起去海岸走走,乔丹娜还会烧他的腿毛玩儿。
就像潜水艇一样,他只是偶尔浮出水面,很多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去感知这个世界,而世界,好像也不懂他。
在书里,奥利弗的爸爸妈妈终于闹得僵持不下,乔丹娜打算和他分手,身为一个年轻人,他好似一个孤独无依的潜水艇,不知如何是好,“理解爸妈、理解世界、理解女朋友”都成了无法完成的难题。
如果说过去的作家更加深沉严肃,那么乔·邓索恩是轻佻的,他只是打算写出青少年那点微妙的情绪,尽量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说霍尔顿为“垮掉的一代”代言,那他認为,新一代年轻人可称为“真实的一代”。
花生很坏、海牛、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生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里的历史讲师。
他曾是一个乐队的贝斯手,负责为乐队撰写歌词,他们的名字也几经更动。最开始,他们是“花生很坏乐队”——因为他对花生过敏;之后,他们改名为“海牛乐队”;后来,他们转换风格,成为一支朋克乐队,乐队名就换成了“像素面孔”。
乔·邓索恩是个奥利弗式的怪胎,接受采访时,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他刚刚吃了一盘蛇肉,这是他第一次吃蛇,他觉得很好吃;而另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食物,是在意大利吃的带蛆的奶酪。他还告诉我,他喜欢有幽默感、爱说话的女孩。
在去著名的东英吉利大学(UEA)学习创意写作课程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从事写作这个行当。他喜欢写歌词、写诗,申请UEA时,400名申请者只有20人脱颖而出,他便是其中一个。UEA的师兄,包括大名鼎鼎的伊恩·麦克尤恩。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部作品逐渐在他脑中成型。他用确切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书中大概有42%是我的真实经历。”
中学时代,他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也欺负更弱小的同学。当他交了女朋友,他的爸爸,给了他平生第一个建议:“你需要一些安全套。”他说:“我当时真是尴尬坏了!”而第一次失恋时,他在家里的钢琴上,一遍一遍地弹奏一些忧伤的曲子。”
这些类似的情节和情绪,被他一一写进书里。故事的末尾,他问了一个问题:“海到底有多深?”这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青少年对于世界的困惑,就藏在这个问题里。
80后长大了
来到中国,乔·邓索恩的80后作家身份备受瞩目。和中国一样,英国的年轻作家也因为学养不够、太关注于自身的感受而被诟病,但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等我老了,也许会改变。但现在,我应该追随直觉,人们可能会说你幼稚,但那幼稚就是动力的来源”。
他很喜欢美国文学,认为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人物的对话总是很随意,很个人化,并不力图追随程式化的传统。接下来,他计划写一部发生在柏林的小说。故事的灵感来自他的奶奶,奶奶是德裔犹太人,从德国纳粹的铁蹄下逃往英国前,她留下了一笔财物在柏林。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行,纳粹的管制变得稍许宽松,奶奶于是回到柏林,取回财物。
这个故事涉及深沉的历史题材,我问他:“关注历史,是因为你长大了吗?”他哈哈大笑:“也许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