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服务学生的学习成为品社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教材中有的内容已经过时,有的内容比较单薄,有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等,如何将有限的教材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应用以下方法。
一、用教材资源
一是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改变教材呈现的顺序,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我将教材第一个主题“家乡探寻”的“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了解家乡呢?”放在了第二个主题“地图上找家乡”之后进行,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家乡湖北、宜昌、夷陵之后,再让学生围绕了解家乡湖北、宜昌、夷陵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二是修订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服务学生的学习。由于教材编写的时间原因,有的说法显然已经不够恰当,如“高峡出平湖”中的“三峡工程将在2009年竣工,全部建成后的三峡大坝更加雄伟壮观”等,我引导学生针对此类文字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自己进行适当的修改,并进行交流展示,已达到正确获取相关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
二、转换教材资源
教材中有许多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图片等资源,有的是单幅图片,有的是一组情景图片。在应用这类资源时,我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变静为动。通过视频等动态的画面呈现教材静态的图片及文字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一课中的“高峡出平湖”这一主题,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展现三峡工程雄伟壮观的视频和秭归新县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三峡工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图片,请学生分小组进行演一演,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丰富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丰富相关资源。如在学习“家乡物产知多少”时,教材提供了湖北比较著名的物产等,而对于我们家乡宜昌夷陵的介绍非常有限。我结合家乡夷陵具有“桔乡茶都”美称这一资源,补充了有关中国宜昌第三届柑桔节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对家乡的物产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学生与知识间的媒介。因此,我们一是要用好教材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与交流。如《和好书交朋友》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孩子们就“看电视能取代看书吗”开展讨论的画面,并在下面留下了“你的意见呢?”的空白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如学习了“合作才能成功”后,我请学生把自己学习中所了解的有关合作的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所受到的启发。通过以上活动,强化学生认知、引导学生行为。另外,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拓展。
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活动拓展。本学期,学校组织所有学生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其中,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要坚持,为梦想而努力的诸多人物和事件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抓住这样契机,组织所带两个班的学生人人认真思考,以“梦想就是动力”为主题,写下了我叫( )今年( )岁,是三小四( )班的学生。我的梦想是( )。之后,我请孩子们每人对着镜头,表达自己的梦想。孩子们不仅说出了自己梦想,而且还表达了只要经过努力,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的愿望。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的决心与信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正能量。之后,学校组织开展了《童心向党》诗歌朗诵活动,我特意将孩子们的朗诵进行录像,然后进行了编辑,在教学《我是学习的主人》一课时,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以“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主题播放给孩子们欣赏。孩子们特别的自豪。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牵引拓展。品社教材中有很多精选的案例供我们教学中选用。如《说说家乡的故事》一课中,“惟楚有才”夸我们湖北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书中重点列举“屈原、陆羽、孟浩然、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等先辈,我从这个案例中引导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当代湖北名人,如航天英雄聂海胜,还有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我们宜昌五峰的罗长姐等,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湖北的了解更为全面。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中,很多内容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或更新。如我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首先应用视频《这是一个好地方》开课,视频中将家乡夷陵四季飘香的特点生动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收到很好的效果。之后,在地图上找家乡这一环节,我与孩子们首先通过地图找到湖北省、宜昌市。但是,孩子们还不满足,觉得没有找到我们现在生活学习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通过电子地图,引导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们夷陵区、小溪塔还有我们的学校。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学习到了利用网络查找地图上的方位等相关知识。
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平时首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养成读报、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注重积累素材。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一、用教材资源
一是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改变教材呈现的顺序,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我将教材第一个主题“家乡探寻”的“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了解家乡呢?”放在了第二个主题“地图上找家乡”之后进行,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家乡湖北、宜昌、夷陵之后,再让学生围绕了解家乡湖北、宜昌、夷陵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二是修订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服务学生的学习。由于教材编写的时间原因,有的说法显然已经不够恰当,如“高峡出平湖”中的“三峡工程将在2009年竣工,全部建成后的三峡大坝更加雄伟壮观”等,我引导学生针对此类文字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自己进行适当的修改,并进行交流展示,已达到正确获取相关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
二、转换教材资源
教材中有许多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图片等资源,有的是单幅图片,有的是一组情景图片。在应用这类资源时,我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变静为动。通过视频等动态的画面呈现教材静态的图片及文字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一课中的“高峡出平湖”这一主题,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展现三峡工程雄伟壮观的视频和秭归新县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三峡工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图片,请学生分小组进行演一演,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丰富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丰富相关资源。如在学习“家乡物产知多少”时,教材提供了湖北比较著名的物产等,而对于我们家乡宜昌夷陵的介绍非常有限。我结合家乡夷陵具有“桔乡茶都”美称这一资源,补充了有关中国宜昌第三届柑桔节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对家乡的物产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学生与知识间的媒介。因此,我们一是要用好教材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与交流。如《和好书交朋友》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孩子们就“看电视能取代看书吗”开展讨论的画面,并在下面留下了“你的意见呢?”的空白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如学习了“合作才能成功”后,我请学生把自己学习中所了解的有关合作的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所受到的启发。通过以上活动,强化学生认知、引导学生行为。另外,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拓展。
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活动拓展。本学期,学校组织所有学生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其中,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要坚持,为梦想而努力的诸多人物和事件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抓住这样契机,组织所带两个班的学生人人认真思考,以“梦想就是动力”为主题,写下了我叫( )今年( )岁,是三小四( )班的学生。我的梦想是( )。之后,我请孩子们每人对着镜头,表达自己的梦想。孩子们不仅说出了自己梦想,而且还表达了只要经过努力,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的愿望。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的决心与信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正能量。之后,学校组织开展了《童心向党》诗歌朗诵活动,我特意将孩子们的朗诵进行录像,然后进行了编辑,在教学《我是学习的主人》一课时,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以“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主题播放给孩子们欣赏。孩子们特别的自豪。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牵引拓展。品社教材中有很多精选的案例供我们教学中选用。如《说说家乡的故事》一课中,“惟楚有才”夸我们湖北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书中重点列举“屈原、陆羽、孟浩然、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等先辈,我从这个案例中引导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当代湖北名人,如航天英雄聂海胜,还有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我们宜昌五峰的罗长姐等,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湖北的了解更为全面。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中,很多内容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或更新。如我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首先应用视频《这是一个好地方》开课,视频中将家乡夷陵四季飘香的特点生动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收到很好的效果。之后,在地图上找家乡这一环节,我与孩子们首先通过地图找到湖北省、宜昌市。但是,孩子们还不满足,觉得没有找到我们现在生活学习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通过电子地图,引导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们夷陵区、小溪塔还有我们的学校。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学习到了利用网络查找地图上的方位等相关知识。
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平时首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养成读报、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注重积累素材。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