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教学改革,但是,延续多年的“学生怕作文”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影响了小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现实作文教学的“受命模型”:对学生写作提出的种种要求和限定;提出的技术化标准,强调表达符合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化的思维,构建一种表现为共同认识的作文标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评价。基于生态理念,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拓展题目范围,由“千篇一律”到“发展个性”;拓宽活动空间:由“怎么写”到“写什么”。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受命模型”;生态理念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推进了教学改革,但是还存在许许多多问题,延续多年的“学生怕作文、教师愁作文、家长急作文”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了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作文教学亟需改革。因此,学习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和有关作文教学改革的精神,认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原生态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乐写”“能写”,全面发展他们的习作素养,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创设适合儿童的自然写作环境,让儿童置身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呢?
一、“受命模型”:现实作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现实作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为“受命模型”。这一模型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靠施加主导力(绝对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构建,是基于“教师命令——学生受命”这一行为链条而形成的作文运作形态。这一形态的特征有三点:
(一)规定性
所谓规定性,即基于教师的作文认识,对学生写作提出的种种要求和限定,也包括每一篇命题作文的情景化要求。这在作文命题中有集中体现。我们要求学生写作前进行“审题”和“破题”,把显见和潜在的“规定性”进行玩味,即明确这篇待写文章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这些“必须”和写作禁忌共同构成单篇作文的写作“规定性”。围绕“规定性”规范写作行为,能够使写作达到切题的目的。这样的意识已经成为师生群体或全体意识,也就是要让个体写作建立在群体意识基础之上,这对于文章的语言组织进行了较多约束。我们说,文章,尤其是学生的作文,需要一定的“规定”和“约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章具有表达的个性特征,即“言为心声”,过多的语言禁忌,“这不能说”,“那不能说”,“必须要怎么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权利,也伤害了学生的主动表达愿望。
(二)技术化
所谓技术化,是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审视(尤其偏重形式分析),提出的技术化标准,强调表达符合规范。我们把这个作文写作规范叫做技术标准。表达和写文章需要一定的技术,甚至我们也把作文当做语言应用技能的产物。但是唯技术化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往往使得写作背离了表达与交流的宗旨,变成了语言的卖弄和辞藻的堆砌。我们看到的所谓有好评的作文往往缺乏理据,不过是依赖一些单薄的口号,一种伪饰的态度,以及一些语言技巧和文章构造形式,赢得教师好感。如果再用这个范例作为作文的引导,最终会使学生把作文视为一种语言技术,而忘掉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和交际。
(三)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化的思维,构建一种表现为共同认识的作文标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评价。旧的科举时代形成了八股文,而新时代的应试作文也出现了所谓“三段论”(开头点题,文中展开,结尾扣题)作文。甚至最近又变生出所谓的“议论性散文”,在散文的体式中增加议论的语言,为的是用自由的表达形式构造文章的灵动性,而用议论的语言点染和深化文章主题。这样的文体形态就专属于应试的作文。我们知道文章贵在含蓄,尤其是散文,直白的表达会败坏文章的意蕴,而非要把议论语句加进去,就是为了让评卷人看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作文的模式化,与其对表达语境的适应有关系。
现实中学生写作的形态特征体现为“受命”,离开教师的强制力,学生不写作、不爱写作。写作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需要,就使得作文“干瘦”,生命体征和生活气息都被无情剥离掉,文章中的一些内容我们也觉得不可信。这样的伪饰化作文,从思想印迹和行为特征上进行比照,其不良影响是深远和普遍的。
二、生态理念: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
“生态”一词,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生态教学最初只应用于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教学。后来含义得到了拓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是顺应自然,和谐发展。基于生态理念,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一)拓展题目范围,由“千篇一律”到“发展个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样,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避免“千人一面”式的作文出现。学生能对一个话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也就打破了思维定势。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作文核心是写出“新意”,也就是学生所写作文不论长短,都要能给人一种启示,能传达出一种思想,它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二)拓宽活动空间:由“怎么写”到“写什么”
目前,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是强调写的“技巧”“技法”,这就把学生引入了只追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误区”,忽视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写作文有话可写,靠的是储存在脑中的生活素材。南宋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够去阅读,去观察,接触生活,走向自然,触动灵感,激发兴趣,把生活素材储藏在脑中,作文才会“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1]赵福楼.基于生态作文教学的作文互动态的建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5A.
[2] 陆彩萍.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学作文教学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受命模型”;生态理念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推进了教学改革,但是还存在许许多多问题,延续多年的“学生怕作文、教师愁作文、家长急作文”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了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作文教学亟需改革。因此,学习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和有关作文教学改革的精神,认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原生态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乐写”“能写”,全面发展他们的习作素养,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创设适合儿童的自然写作环境,让儿童置身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呢?
一、“受命模型”:现实作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现实作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为“受命模型”。这一模型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靠施加主导力(绝对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构建,是基于“教师命令——学生受命”这一行为链条而形成的作文运作形态。这一形态的特征有三点:
(一)规定性
所谓规定性,即基于教师的作文认识,对学生写作提出的种种要求和限定,也包括每一篇命题作文的情景化要求。这在作文命题中有集中体现。我们要求学生写作前进行“审题”和“破题”,把显见和潜在的“规定性”进行玩味,即明确这篇待写文章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这些“必须”和写作禁忌共同构成单篇作文的写作“规定性”。围绕“规定性”规范写作行为,能够使写作达到切题的目的。这样的意识已经成为师生群体或全体意识,也就是要让个体写作建立在群体意识基础之上,这对于文章的语言组织进行了较多约束。我们说,文章,尤其是学生的作文,需要一定的“规定”和“约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章具有表达的个性特征,即“言为心声”,过多的语言禁忌,“这不能说”,“那不能说”,“必须要怎么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权利,也伤害了学生的主动表达愿望。
(二)技术化
所谓技术化,是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审视(尤其偏重形式分析),提出的技术化标准,强调表达符合规范。我们把这个作文写作规范叫做技术标准。表达和写文章需要一定的技术,甚至我们也把作文当做语言应用技能的产物。但是唯技术化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往往使得写作背离了表达与交流的宗旨,变成了语言的卖弄和辞藻的堆砌。我们看到的所谓有好评的作文往往缺乏理据,不过是依赖一些单薄的口号,一种伪饰的态度,以及一些语言技巧和文章构造形式,赢得教师好感。如果再用这个范例作为作文的引导,最终会使学生把作文视为一种语言技术,而忘掉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和交际。
(三)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化的思维,构建一种表现为共同认识的作文标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评价。旧的科举时代形成了八股文,而新时代的应试作文也出现了所谓“三段论”(开头点题,文中展开,结尾扣题)作文。甚至最近又变生出所谓的“议论性散文”,在散文的体式中增加议论的语言,为的是用自由的表达形式构造文章的灵动性,而用议论的语言点染和深化文章主题。这样的文体形态就专属于应试的作文。我们知道文章贵在含蓄,尤其是散文,直白的表达会败坏文章的意蕴,而非要把议论语句加进去,就是为了让评卷人看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作文的模式化,与其对表达语境的适应有关系。
现实中学生写作的形态特征体现为“受命”,离开教师的强制力,学生不写作、不爱写作。写作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需要,就使得作文“干瘦”,生命体征和生活气息都被无情剥离掉,文章中的一些内容我们也觉得不可信。这样的伪饰化作文,从思想印迹和行为特征上进行比照,其不良影响是深远和普遍的。
二、生态理念: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
“生态”一词,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生态教学最初只应用于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教学。后来含义得到了拓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是顺应自然,和谐发展。基于生态理念,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一)拓展题目范围,由“千篇一律”到“发展个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样,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避免“千人一面”式的作文出现。学生能对一个话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也就打破了思维定势。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作文核心是写出“新意”,也就是学生所写作文不论长短,都要能给人一种启示,能传达出一种思想,它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二)拓宽活动空间:由“怎么写”到“写什么”
目前,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是强调写的“技巧”“技法”,这就把学生引入了只追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误区”,忽视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写作文有话可写,靠的是储存在脑中的生活素材。南宋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够去阅读,去观察,接触生活,走向自然,触动灵感,激发兴趣,把生活素材储藏在脑中,作文才会“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1]赵福楼.基于生态作文教学的作文互动态的建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5A.
[2] 陆彩萍.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学作文教学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