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下去,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法人治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切入,通过对制度和机制的探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法人治理制度;民主治校;制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28-01
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相当部分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已成为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 建立民主治校机制,加大教师的办学参与权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0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1/3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这一规定为民办高校教师、其他科研人员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提供了制度依据。因此,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系列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必须给予广大教师参与办学的主动权,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认真听取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需要指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运作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保证民办高校权力机构中的教职工代表的代表性以及参与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建立教职工代表的产生和退出机制等,还有待探索。
2 建立面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机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是顾客型而非公众型的非盈利性组织,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和私人投资,基本上无政府经费投入。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发展更以良好经营为依托。民办高校的有效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证民办高校的经济与福利最大化,使学校既拥有良好的经济支撑,又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民办高校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过程中,借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实行资产按产业机制运作、学校按教育规律运作的双重运作机制。学校集中办学,集团下属教育投资公司负责筹集办学资金。这种经营方式对学校而言,既保障了学校办学资金又避免了办学直接盈利对学院发展的不利影响,使学校远离经营风险,同时促进学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集团则以学院为主体通过产业化运作获得直接收益。学校和集团都从中受益,取得出双赢的效果。正是这种“双赢”机制,实现了投资与办学的分离,转移了办学的风险,使经济行为与教育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
3 建立校内矛盾协调机制,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在民办高校,办学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往往从以往的政治利益为基础、行政控制为手段的利益一体化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尽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教职工还有一个心理承受、适应的问题,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与解除过程中,具体的矛盾和困难就更多。教职工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是否得到维护,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在民办高校有必要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教职工代表应是这一机构的主体,受理教职工的劳动争议投诉。同时,不断加强教代会和教职工工会建设,使之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目前由于人们对教代会的性质、任务、职权等方面认识不统一,使得教代会还不够规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评议权还得不到全面落实,工会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附于管理层,校内尚未建立平等协商机制,难以发挥制衡作用。只有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民主、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合法权益,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4 建立发展调控机制,促进学校自身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发展
民办高校是顾客型、支持型的非盈利性教育组织。与公办高校相比,其生存与发展更受控于市场。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建立和健全自身发展调控机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调节、控制、完善,促进自身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发展,不断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而调控主要依赖于评价,评价具有导向、校正与激励等功能。
建立民办高校发展的调控机制,首先是要有一套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和学校自身具体实际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应以目标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自评与他评、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等多方面的结合,要避免偏爱工具理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其次,还要组建一支由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人员组成的评价队伍。第三,还要有对自身的调控行为作反思的制度,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以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5 构造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活力
激励机制是通过对权利主体利益的强化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使其利益趋同于学校整体利益的机制,它是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也是民办高校治理机制创新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他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正是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这种主体地位,决定了高等学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等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的价值。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原因,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着兼职教师比例过高、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教师流动性太大等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瓶颈。
总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然,民办高校的激励机制除了上面所述的对教师、其他科研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的激励问题此外,还应包括对最高权力机构成员的激励问题(即对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等相关成员的激励)和最高权力机构对高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
6 结语
以上分析了构建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几个基本方面,通过对这些基本方面的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民办高校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更快更好的发展,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 [2002-12-28].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89.htm.
[2] 张剑波,杨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长潭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 赵爱军,马春波.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环境背景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
【关键词】法人治理制度;民主治校;制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28-01
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相当部分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已成为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 建立民主治校机制,加大教师的办学参与权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0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1/3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这一规定为民办高校教师、其他科研人员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提供了制度依据。因此,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系列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必须给予广大教师参与办学的主动权,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认真听取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需要指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运作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保证民办高校权力机构中的教职工代表的代表性以及参与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建立教职工代表的产生和退出机制等,还有待探索。
2 建立面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机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是顾客型而非公众型的非盈利性组织,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和私人投资,基本上无政府经费投入。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发展更以良好经营为依托。民办高校的有效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证民办高校的经济与福利最大化,使学校既拥有良好的经济支撑,又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民办高校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过程中,借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实行资产按产业机制运作、学校按教育规律运作的双重运作机制。学校集中办学,集团下属教育投资公司负责筹集办学资金。这种经营方式对学校而言,既保障了学校办学资金又避免了办学直接盈利对学院发展的不利影响,使学校远离经营风险,同时促进学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集团则以学院为主体通过产业化运作获得直接收益。学校和集团都从中受益,取得出双赢的效果。正是这种“双赢”机制,实现了投资与办学的分离,转移了办学的风险,使经济行为与教育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
3 建立校内矛盾协调机制,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在民办高校,办学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往往从以往的政治利益为基础、行政控制为手段的利益一体化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尽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教职工还有一个心理承受、适应的问题,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与解除过程中,具体的矛盾和困难就更多。教职工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是否得到维护,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在民办高校有必要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教职工代表应是这一机构的主体,受理教职工的劳动争议投诉。同时,不断加强教代会和教职工工会建设,使之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目前由于人们对教代会的性质、任务、职权等方面认识不统一,使得教代会还不够规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评议权还得不到全面落实,工会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附于管理层,校内尚未建立平等协商机制,难以发挥制衡作用。只有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民主、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合法权益,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4 建立发展调控机制,促进学校自身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发展
民办高校是顾客型、支持型的非盈利性教育组织。与公办高校相比,其生存与发展更受控于市场。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建立和健全自身发展调控机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调节、控制、完善,促进自身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发展,不断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而调控主要依赖于评价,评价具有导向、校正与激励等功能。
建立民办高校发展的调控机制,首先是要有一套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和学校自身具体实际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应以目标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自评与他评、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等多方面的结合,要避免偏爱工具理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其次,还要组建一支由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人员组成的评价队伍。第三,还要有对自身的调控行为作反思的制度,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以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5 构造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活力
激励机制是通过对权利主体利益的强化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使其利益趋同于学校整体利益的机制,它是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也是民办高校治理机制创新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他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正是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这种主体地位,决定了高等学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等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的价值。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原因,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着兼职教师比例过高、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教师流动性太大等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瓶颈。
总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然,民办高校的激励机制除了上面所述的对教师、其他科研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的激励问题此外,还应包括对最高权力机构成员的激励问题(即对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等相关成员的激励)和最高权力机构对高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
6 结语
以上分析了构建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几个基本方面,通过对这些基本方面的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民办高校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更快更好的发展,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 [2002-12-28].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89.htm.
[2] 张剑波,杨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长潭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 赵爱军,马春波.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环境背景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