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后勤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前提,因此优化这一方面的管理对高校发展极为必要。本文基于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和现状,最终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59-01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高校后勤部门是高校的支撑保障性部门,为教学科研提供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受传统观念影响,相比高校其他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通常在高校中的地位并不很高,而且人员组成极为复杂。就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自身而言,他们数量上并不很多,但其构成的层次较多;质量上参差不齐,无论在技术层面、文化背景,还是教育程度、自身修养方等均差别较大。
由于与高校其他部门有所差距,因此高校后勤人员管理也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首先应该考虑到高校后勤部门的历史沿革,老员工与新员工待遇不一致,在管理上理应分开对待;其次企业性质的经营,高校后勤人员在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前提下,也承担着创收的任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后,尽管在经营上类似于企业经营性质,但由于身处高校仍存在行政管制的局面,因此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严格执行企业标准,摆脱不了一定程度的行政控制。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的正常运行不可或缺,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十分必要。首先,提升学生培养工作的质量。后勤人员是高校的组成部分,其人员的言行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与感知产生影响,特别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强化这方面的管理,能够为高校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其次,后勤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建设与设施,保障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进入后勤,如会务服务中的舞台高级灯光系统、校园管理中的草坪自动喷灌系统、饮服管理的米饭自动生产线等,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确保开展这些基础性工作的保障。最后,后勤部门具有高校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此是高校与社会形成良好衔接的桥梁,而对员工的科学管理则是架构这一桥梁重要支柱(谭晓林,2007)。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高校往往是高水平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然而就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而言,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架方面较为完善,但员工无论在比例搭配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在人员组成方面,存在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的区别,事业编制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从事管理性工作,但所占比例很小;在文化程度构成来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比例较少;从技术层次角度来看,拥有技术等级认可的员工比例较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薪资水平较低,也多属于非编制人员,因此高水平人才通常不热衷于这方面工作,而岗位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拥有着如下特征:
首先,员工业务能力较低。目前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的老员工多是事业编制,主要从事管理、技术层面的工作,尽管知识方面较为落后,不能与潮流很好取得联系,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致使这些员工的总体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然而,由于高校对新进员工通常给予非事业编制待遇,使得岗位吸引力较差,新进员工往往并不具备很好的业务能力。
其次,员工构成比例失调。人员构成极为复杂,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不仅有事业编制的老员工,也有从人才市场招聘而来的人员,而这些人员通常并不具有高水平知识能力。更有甚者,高校后勤有不少人员是通过关系招聘而来,这些人员往往更难以胜任工作。
最后,人员流动率极高。一般而言,具有水平的人员工作强度并不低,但由于并非事业编制,使其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难以留在单位里很长时间,人才队伍不稳定。
四、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尽管与其他部门相比,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较高,但作为教科研有效开展的保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十分必要。
第一,树立全新管理理念。这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的付出给予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发挥,淘汰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员工,从而真正发挥出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作用,而这也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彭倩,2008)。新进员工的工资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历工资、职称工资、校龄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后勤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激励新进员工在学历、职称、岗位竞聘等方面不断进步。
第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是开展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这一方面能够根据制度规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阻碍在招聘过程中所出现的滥用职权、走后门的现象出现,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另外,完善的制度也确定了部门的淘汰机制,使得欠缺能力的员工通常会被淘汰,使得高校后勤部门人员混杂的局面得到改善,也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开展工作,最终使得部门人事管理取得无阻碍运转。建议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末尾淘汰制等制度。
第三,保障培养政策的落实。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通常不重视员工的培养,即使已经建立相关培训措施,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往往并不得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不仅要构建完善、具有活力、执行难度低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这些方案具体的执行进行监督。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高校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加强对后勤人员培养的重视,转变陈旧观念,为后勤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并设置专门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运用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工作评价方面,尚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传统的观点也认为绩效考核难以适应于后勤部门,因此导致后勤部门对员工工作的评价往往流于领导的主观感觉,而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这显然不够科学。因此,确定具体指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数据说话,真正将科学管理的思想注入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能够促使员工对自身工作引起重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谭晓林.高校后勤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J].高校后勤研究,2007(2).
[2]彭倩.基于高等教育理念视角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59-01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高校后勤部门是高校的支撑保障性部门,为教学科研提供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受传统观念影响,相比高校其他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通常在高校中的地位并不很高,而且人员组成极为复杂。就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自身而言,他们数量上并不很多,但其构成的层次较多;质量上参差不齐,无论在技术层面、文化背景,还是教育程度、自身修养方等均差别较大。
由于与高校其他部门有所差距,因此高校后勤人员管理也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首先应该考虑到高校后勤部门的历史沿革,老员工与新员工待遇不一致,在管理上理应分开对待;其次企业性质的经营,高校后勤人员在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前提下,也承担着创收的任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后,尽管在经营上类似于企业经营性质,但由于身处高校仍存在行政管制的局面,因此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严格执行企业标准,摆脱不了一定程度的行政控制。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的正常运行不可或缺,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十分必要。首先,提升学生培养工作的质量。后勤人员是高校的组成部分,其人员的言行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与感知产生影响,特别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强化这方面的管理,能够为高校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其次,后勤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建设与设施,保障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进入后勤,如会务服务中的舞台高级灯光系统、校园管理中的草坪自动喷灌系统、饮服管理的米饭自动生产线等,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确保开展这些基础性工作的保障。最后,后勤部门具有高校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此是高校与社会形成良好衔接的桥梁,而对员工的科学管理则是架构这一桥梁重要支柱(谭晓林,2007)。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高校往往是高水平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然而就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而言,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架方面较为完善,但员工无论在比例搭配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在人员组成方面,存在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的区别,事业编制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从事管理性工作,但所占比例很小;在文化程度构成来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比例较少;从技术层次角度来看,拥有技术等级认可的员工比例较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薪资水平较低,也多属于非编制人员,因此高水平人才通常不热衷于这方面工作,而岗位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拥有着如下特征:
首先,员工业务能力较低。目前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的老员工多是事业编制,主要从事管理、技术层面的工作,尽管知识方面较为落后,不能与潮流很好取得联系,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致使这些员工的总体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然而,由于高校对新进员工通常给予非事业编制待遇,使得岗位吸引力较差,新进员工往往并不具备很好的业务能力。
其次,员工构成比例失调。人员构成极为复杂,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不仅有事业编制的老员工,也有从人才市场招聘而来的人员,而这些人员通常并不具有高水平知识能力。更有甚者,高校后勤有不少人员是通过关系招聘而来,这些人员往往更难以胜任工作。
最后,人员流动率极高。一般而言,具有水平的人员工作强度并不低,但由于并非事业编制,使其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难以留在单位里很长时间,人才队伍不稳定。
四、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尽管与其他部门相比,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较高,但作为教科研有效开展的保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十分必要。
第一,树立全新管理理念。这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的付出给予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发挥,淘汰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员工,从而真正发挥出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作用,而这也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彭倩,2008)。新进员工的工资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历工资、职称工资、校龄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后勤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激励新进员工在学历、职称、岗位竞聘等方面不断进步。
第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是开展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这一方面能够根据制度规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阻碍在招聘过程中所出现的滥用职权、走后门的现象出现,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另外,完善的制度也确定了部门的淘汰机制,使得欠缺能力的员工通常会被淘汰,使得高校后勤部门人员混杂的局面得到改善,也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开展工作,最终使得部门人事管理取得无阻碍运转。建议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末尾淘汰制等制度。
第三,保障培养政策的落实。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通常不重视员工的培养,即使已经建立相关培训措施,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往往并不得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不仅要构建完善、具有活力、执行难度低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这些方案具体的执行进行监督。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高校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加强对后勤人员培养的重视,转变陈旧观念,为后勤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并设置专门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运用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工作评价方面,尚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传统的观点也认为绩效考核难以适应于后勤部门,因此导致后勤部门对员工工作的评价往往流于领导的主观感觉,而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这显然不够科学。因此,确定具体指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数据说话,真正将科学管理的思想注入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能够促使员工对自身工作引起重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谭晓林.高校后勤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J].高校后勤研究,2007(2).
[2]彭倩.基于高等教育理念视角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