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有效运行,是新时期特别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科学理财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1 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在各级财政加大各项民生政策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编制改革,以及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规范部门单位科学理财行为,挖掘增收潜力,促进财政增收,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规范有效的控制活动、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是由部门单位领导、职能岗位和全体职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确履行职责,使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财政增收节支意义重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很多单位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仅凭经验进行简单的控制,或者用一些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权限等简单加以限制。二是相关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尤其是部分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办事只图方便快捷,仅仅把财务部门看作是单位的“钱袋子”,无论支出凭证是否合法,认为只要领导签字就能够报销,致使财务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单位内部管理比较粗放,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设置不尽合理,许多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不合理兼岗现象較为普遍。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①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②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③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效率原则。④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工作任务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采取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活动。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单位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财产保护控制要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预算控制要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责任岗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3 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确保五个新突破,实现一个新目标
一是确保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约束升级新突破。所有收支应编制部门预算,统一核算;部门预算已经下达执行,不得调整,如需追加,应严格审批;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完毕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明确规定财政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超出限额的实行集体审批,重大项目支出由单位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二是确保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有新突破。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和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
三是确保内部监督新突破。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要内部监督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予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即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通过内部监督,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执行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监督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阻止成功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另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关再次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计。
四是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新突破。目前,计算机已在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基本实现,但计算机应用的管理制度却往往被忽视了。特别是财务人员使用计算机方面,还存在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没有严格的岗位和职责分工、岗位权限没有严格的设置、很少使用密码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问题,这些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采用高科技手段,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
五是确保财务人员素质的新突破。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教育。
实现一个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有效运行,对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编制改革,以及全面促进增收节支,调动部门单位积极性,都具有强大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是新时期特别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科学理财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1 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在各级财政加大各项民生政策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编制改革,以及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规范部门单位科学理财行为,挖掘增收潜力,促进财政增收,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规范有效的控制活动、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是由部门单位领导、职能岗位和全体职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确履行职责,使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财政增收节支意义重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很多单位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仅凭经验进行简单的控制,或者用一些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权限等简单加以限制。二是相关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尤其是部分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办事只图方便快捷,仅仅把财务部门看作是单位的“钱袋子”,无论支出凭证是否合法,认为只要领导签字就能够报销,致使财务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单位内部管理比较粗放,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设置不尽合理,许多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不合理兼岗现象較为普遍。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①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②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③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效率原则。④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工作任务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采取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活动。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单位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财产保护控制要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预算控制要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责任岗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3 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确保五个新突破,实现一个新目标
一是确保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约束升级新突破。所有收支应编制部门预算,统一核算;部门预算已经下达执行,不得调整,如需追加,应严格审批;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完毕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明确规定财政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超出限额的实行集体审批,重大项目支出由单位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二是确保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有新突破。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和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
三是确保内部监督新突破。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要内部监督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予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即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通过内部监督,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执行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监督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阻止成功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另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关再次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计。
四是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新突破。目前,计算机已在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基本实现,但计算机应用的管理制度却往往被忽视了。特别是财务人员使用计算机方面,还存在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没有严格的岗位和职责分工、岗位权限没有严格的设置、很少使用密码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问题,这些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采用高科技手段,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
五是确保财务人员素质的新突破。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教育。
实现一个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有效运行,对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编制改革,以及全面促进增收节支,调动部门单位积极性,都具有强大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是新时期特别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科学理财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