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务公开 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微博 信息公开
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源于美国的“Twitter”,自2010年在中国“两会”期间现身之后开始风靡全国,尤其在2011年“两会”中更将其传播优势发挥到一个新高潮。普通人、学者、媒体人、企业、机构,纷纷投入微博大潮当中。这里俨然已成为网络上最集中的信息平台,只要轻点关注,信息便会随时随地推送至你面前,十分方便。
近年来,微博以其特有的形式迅速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的网上交流工具,随即出现了大量的政务微博,并迅速成为微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开设过政府网站、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政府官员到网站与网民互动等等,都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方式和平台来发出官方声音、了解网络舆论并引导其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我国政务微博的必要性
互联网+大环境为政府打造了新兴、高效的工作平台,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作为互联网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使用方式简单快捷,并且从技术上为普通公众自主发言奠定了基础,让公众获得充分的表达空间,利用微博参与国计民生、时事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成为体现公众话语权的首要选择。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信息的需求,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信息需求也在持续高涨。一旦社会公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事件的信息,就可能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政务微博: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
政务微博的实践探索,已经开始展示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
(1)构建社会利益诉求平台
科塞曾说:“冲突对其发生于其中的关系并不总是反功能的;冲突经常是为维护这种关系所必须的。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因此,社会冲突是社会群体维持关系的一种常态,它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或群里收到利益冲击所表现出来的“减负”。因此,在社会矛盾趋向激化的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一个利益诉求地方,利益诉求得不到宣泄将可能严重影响矛盾的及时化解。而政务微博则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或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2)构建社会危机预警平台
在信息社会迅速传播的今天,突如其来的一些偶然事件经常会因传播扩大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事件。政务微博的应用,可以适时、直接地了解到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事先预警的平台,在风险尚未波及社会众多群体时,能得到及时掌控与排除。有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防范、控制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出现,引导社会运行状态始终处于健康有序的轨道上。
(3)构建社会矛盾疏导平台
网络与各类传统媒体、手机相互借力,造就了一个网络社会影响力爆炸性扩散的格局,家庭和个人的偶发事件容易在网络“新意见群体”的众声喧哗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中逐渐发酵,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形成群体极化,甚至会诱发公共事件。面对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政务微博的广泛应用能及时回应并解决相关问题,让民众成为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者,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政务微博实践中的启示与思考
目前,在政务微博的建设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1)政治体制的局限
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一书中谈到电子政务时就首先谈到,“电子政府是事关更好的政府还是更好的民主。”他同时认为,公共服务网络化是否会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咨询式,甚至参与式的方式转变,还不是确定无疑。”相较于一般的政府网站而言,政府微博信息的灵活性和鲜活性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未摆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束缚。政府微博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将很难有效的、准确的、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套全面的支持保障体系。
(2)管理机制的短板
政务微博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缺乏相关管理机制的约束就无法给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容易滋生谣言,产生虚假信息,引发网民反感,也不利于政务微博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在解读政务信息的同时,一部分人可能掌握着真实的民意,由于沉默而被忽略,某些言辞激烈的“部分民意”被无端的放大。此外,政务微博缺少制度把关,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伪民意进行商业化发帖、删帖等,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舆论。
(3)传播理念的滞后
一是政务信息的发布不够及时,信息发布的数量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帖模式和发帖制度。二是没有及时回复民众评论,不能及时互动。由于政务微博的传播理念滞后,缺少相应的传播营销理念,发帖数量不足,导致关注者数量和关注力度不够,影响运营积极性,直接导致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不足,从而造成信息传达不畅,造成已有关注者自然流失。这些都制约着政务微博传播力的扩展,尽管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为终极目的,但需要建立一定的传播营销理念,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加大政务微博的传播力,使政府的信息能夠通过网络健康传播。
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源于美国的“Twitter”,自2010年在中国“两会”期间现身之后开始风靡全国,尤其在2011年“两会”中更将其传播优势发挥到一个新高潮。普通人、学者、媒体人、企业、机构,纷纷投入微博大潮当中。这里俨然已成为网络上最集中的信息平台,只要轻点关注,信息便会随时随地推送至你面前,十分方便。
近年来,微博以其特有的形式迅速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的网上交流工具,随即出现了大量的政务微博,并迅速成为微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开设过政府网站、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政府官员到网站与网民互动等等,都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方式和平台来发出官方声音、了解网络舆论并引导其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我国政务微博的必要性
互联网+大环境为政府打造了新兴、高效的工作平台,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作为互联网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使用方式简单快捷,并且从技术上为普通公众自主发言奠定了基础,让公众获得充分的表达空间,利用微博参与国计民生、时事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成为体现公众话语权的首要选择。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信息的需求,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信息需求也在持续高涨。一旦社会公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事件的信息,就可能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政务微博: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
政务微博的实践探索,已经开始展示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
(1)构建社会利益诉求平台
科塞曾说:“冲突对其发生于其中的关系并不总是反功能的;冲突经常是为维护这种关系所必须的。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因此,社会冲突是社会群体维持关系的一种常态,它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或群里收到利益冲击所表现出来的“减负”。因此,在社会矛盾趋向激化的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一个利益诉求地方,利益诉求得不到宣泄将可能严重影响矛盾的及时化解。而政务微博则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或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2)构建社会危机预警平台
在信息社会迅速传播的今天,突如其来的一些偶然事件经常会因传播扩大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事件。政务微博的应用,可以适时、直接地了解到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事先预警的平台,在风险尚未波及社会众多群体时,能得到及时掌控与排除。有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防范、控制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出现,引导社会运行状态始终处于健康有序的轨道上。
(3)构建社会矛盾疏导平台
网络与各类传统媒体、手机相互借力,造就了一个网络社会影响力爆炸性扩散的格局,家庭和个人的偶发事件容易在网络“新意见群体”的众声喧哗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中逐渐发酵,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形成群体极化,甚至会诱发公共事件。面对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政务微博的广泛应用能及时回应并解决相关问题,让民众成为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者,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政务微博实践中的启示与思考
目前,在政务微博的建设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1)政治体制的局限
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一书中谈到电子政务时就首先谈到,“电子政府是事关更好的政府还是更好的民主。”他同时认为,公共服务网络化是否会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咨询式,甚至参与式的方式转变,还不是确定无疑。”相较于一般的政府网站而言,政府微博信息的灵活性和鲜活性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未摆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束缚。政府微博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将很难有效的、准确的、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套全面的支持保障体系。
(2)管理机制的短板
政务微博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缺乏相关管理机制的约束就无法给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容易滋生谣言,产生虚假信息,引发网民反感,也不利于政务微博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在解读政务信息的同时,一部分人可能掌握着真实的民意,由于沉默而被忽略,某些言辞激烈的“部分民意”被无端的放大。此外,政务微博缺少制度把关,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伪民意进行商业化发帖、删帖等,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舆论。
(3)传播理念的滞后
一是政务信息的发布不够及时,信息发布的数量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帖模式和发帖制度。二是没有及时回复民众评论,不能及时互动。由于政务微博的传播理念滞后,缺少相应的传播营销理念,发帖数量不足,导致关注者数量和关注力度不够,影响运营积极性,直接导致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不足,从而造成信息传达不畅,造成已有关注者自然流失。这些都制约着政务微博传播力的扩展,尽管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为终极目的,但需要建立一定的传播营销理念,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加大政务微博的传播力,使政府的信息能夠通过网络健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