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视频,是对所有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送的可视信息的统称。走向“三合”的今天。特别是电视屏进化成为占据每一个客厅甚至卧室的智能终端络视频在生活与经济活动中跃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视频的商业模式都还处于起始的探索阶段。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虽仍无法实现单独盈利,但Google TV的发布,是否标志着另一轮重大资本和技术创新?Hulu的早早盈利,使YouTube的效仿者纷纷更弦易辙,是否标志着网络视频迈进新一章?
事实上,谁能胜出,还远未有定论。
失去济公的“洋葫芦”
由传媒娱乐巨头投资设立的Hulu,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规模化盈利的视频网站,运营第一年即开始盈利,2009年的广告收入达1亿美元。更悬殊的是,Hulu以1%的视频流量夺取33%的美国视频广告市场,而早出生3年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却仍处于巨额亏损中。
在中国,第一波类YouTube视频网站的多数已黯然无声,广播电视机构设立的类Hulu视频网站则扎堆上线,伴随关键词是“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和“互联网电视”。大洋两岸,CoogleTV的推出,百度旗下视频网站奇艺(Qiyi.com)的上线,以及Hulu网CEO詹森·基拉尔闪电式高调访华。都显示出网络视频行业的市场需求、技术、人才、资本、创业与联盟的组合动向。
6月2日,詹森·基拉尔抵京,他先在清华演讲时强调,Hulu是“不可复制的”、并“将进入中国”,其后急促约见了优酷、奇艺、激动网的CEO,以及美国创投公司普罗维登斯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童小幪(该基金参与了对Hulu.com和奇艺网的投资——笔者注),一派有备而来的高调。
直到6月21日,我们才看到詹森此行没有说出的一个秘密:Hulu共同创始人、技术团队的组织者及灵魂人物、技术平台的创建者Eric Feng将于7月中旬离职,加入硅谷著名的创投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成为合伙人,并担任另一合伙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技术顾问。
KPCB是个老牌的创投基金,曾成功投资的部分企业和项目包括——Sun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Netscape(网景)、AOL(美国在线)、Google(Google)、Amazon(亚马逊)、Cisco(思科)、Compaq(康柏,己并入惠普)、Intuit(一家微软买不下、打不倒的财务软件公司)、Apple iPhone(苹果智能手机)、Genenteeh(著名生化药物公司)……KPCB的能量不言而喻。
显然留不住Erie了,詹森·基拉尔只能在博客中赞扬道,“在令人难以置信的3年中,Erie已经做了唯一的世界级建设者可以做的事。他培养出一支具有高度独特文化、才华横溢的成熟团队,并引领这些建设者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从洛杉矶到北京,Hulu的技术团队领导着媒体创造和创新,这是世界各国所需要和应该享受到的。”
请注意,詹森使用了“世界各国”一词,显然要“以天下为己任”。更微妙的是,Coogle前脚才离开,詹森就高分贝预告Hulu要进入中国,他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对互联网的监管法规,更不可能不知道YouTube从未被允许进入中国。
也许巧合,就在詹森访华同时,Google闹出一段插曲。Google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德拉蒙德又发话了(Google退出中国的消息最早由其发布——笔者注),他公开提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是贸易壁垒,要求美欧联手对华施压。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将Google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与政治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并试图牵扯进美欧的政府力量。
不管表面上承认不承认,中国市场的潜力足够大、人才储备足够强,诱惑力也足够大。詹森3年前就知道这一点,所以2007年5月时飞到中国会见Eric Feng,说服后者共同创建Hulu,并将技术研发的核心团队设在北京。事实上,在Hulu的官方自我介绍中写道,“Hulu这一名称的中国渊源,就是充满宝物的葫芦。”
对Hulu来说,Eric Feng的离开,短期内肯定是一个巨大冲击。一位网友的调侃讨论不无道理,“中国的济公走了,洋葫芦怎么办?”美国媒体则对Hulu的企业文化和实际运营状况发出猜想,“作为核心创业者之一,EricFeng的离开表面上是为追求更好的机会,并与Hulu的状况无关,可谁信呢?”
找一家合作伙伴,这恐怕是Hulu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了,最好这个伙伴是潜在的最强竞争对手,比如中国搜索巨头百度控股的奇艺、被众多媒体评论为“中国式Hulu”的奇艺。
当詹森在清华演讲中强调“Hulu不可复制”时,很有点古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用户体验与社交
根据奇艺CEO龚宇的表述,奇艺设定了以品质为核心、以长尾需求为业务流量重点的发展战略。
总体来说,奇艺肯定了Hulu战略正确的方面,但也非完全照抄,比如奇艺提出的“3+1”战略,“3”是指已公开的“清晰、简单、流畅”,“1”则要“留到4、5个月后再公布”——Hulu的詹森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奇艺对Hulu的“3个复制”,而是“1个超越可能”。
龚宇认为,奇艺网未来主要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腾讯。作为一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拥有者,可以想象,如果腾讯真正发力网络视频,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会提升到何等的高度。当然,作为使用者,我们乐于见到健康的竞争。
竞争来自两方面,即用户与广告主。
用户体验非常关键,如何让更多的人群,比如说十几岁的小朋友跟七十多岁的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登陆视频网站,找到、播放其喜好的内容?如何使广告发布系统具备精准定位功能,让每一个广告主花在每一个CPM上的钱真正能把广告投放到所希望的目标客户群?这些均与人机界面工程学、复杂的算法、数据积累与挖掘密切相关。
除了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决定视频网站前途的还有社交(SNS)功能。
Hulu一直强调网站的社交功能,是非常聪明之举,但其在社交功能上似乎走错了路。目前看来,Hulu仅仅在复制一般社交网站,即以人为中心的功能,加入个人视频活动讯息,这就完全牺牲了视频网站的特色。正确做法应该是,以视频作品为中心的社区群组,在其下加入个人社交。这就是说,让用户可以以艺术类别,作品、作者、演员等为中心。组织“知音”或“粉丝”小组,网站提供丰富的小组搜索及推介功能,让用户容易找到知音。
在娱乐艺术领域,知音间的共鸣、分享、传授与推介,会对相互知识面、知识深度、修养、素质起到极大提升,也会聚合黏性极强的可持续人气。中国古谚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以文会友”之后,效果就是“共促同进”。
内容与“长尾”需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容是视频网站的生存根本。 在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下,“内容为王”绝非一句空话。
Google收购YouTube和海量的网友自制内容、苹果结盟好莱坞巨头分销热门影视剧、电视台网盘活自身的版权财富……各方角色合纵连横。在中国,网络视频的版权交易价格也在过去一年中暴涨数倍,热播电视剧已能卖出8万元/集的高价。对视频网站来说。采购版权是全盘通吃,还是专门做深;是强调独家独播,还是追求规模?
背靠百度的奇艺,所采取策略不是追求独播权,而是把片源库做大,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特征是“长尾”。
所谓“长尾”,WiKi百科给出定义是:长尾(或长尾效应,The Long Tail)一词最初由Chris Anderson发表在2004年的《连线(WIRED)》杂志中,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Real.corn/Rhapsody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长尾效应尤为显著。
长尾曲线形状有如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正态分布曲线(钟型曲线)。例如,一个新的电视剧,首播时一定会有较集中的大量观众,但是,首播过后仍然会在长时间内继续有需求。另一方面,除了热门作品。也会有大量观众观看其他电视剧,这就形成一个正态分布。有百度足够大的长尾流量做支撑,奇艺选择构建大而全的影视资源,包括热播剧。
娱乐影视之外的“长尾”
如果我们扩展思维,把影视剧作为对视频需求的正态分布中央峰值,则非娱乐影视类的视频内容就成了另一条不容忽视的“长尾”。随着互联网走向成熟、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后者需求必定持续增长,谁能及早开展这方面的思考与行动,必然夺得先机。
奇艺目前提出的口号是“悦享品质”,很拗口、不易记、不动人,还不成熟,应予改进。从长远发展来说,似乎也过于局限了。
事实上,视频网站应当超越娱乐与新闻视讯的思维局限,扩展到一切视觉讯息传递的领域和视觉参与信息传递的领域。需求已经存在,或者有待发现与发掘。于是,任何艺术与美术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对象,而文化、教育与科技领域也大量应用到视频。视频产品与服务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因此,除了购买影视节目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制作内容应当成为一个主要来源。网站的雇员或外聘顾问中,应当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需求调查及总体计划的制订。博物馆、艺术展、音乐会、朗诵会、旅游、园艺、居家、保健、文化与技术知识学习与传授,都是节目制作的好主题。
从这一点来看,以UGC(“用户制作内容”)为主导的YouTube是有其优势的。这也是Google收购YouTube的一个动机所在。
关于UGC,囿于国内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用户基础和成本约束,包括奇艺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视频网站放弃了YouTube的“分享模式”。短期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仔细考虑用户(广义的用户,不局限于以纯娱乐为目的的个人)需求,就能发现丰富的矿藏。问题归结为网站如何去创制商业计划、去组织、引导及管理。参考苹果与Google的应用商店,应当有所启发。计划组织引导管理得好,就不会失控,就能获得有价值(制作者、广告主与网站的收入及用户的受益)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购买还是让其参与广告收入分成,都是可考虑的选择。
将网络视频从娱乐拓展到服务,具备巨大的商业前景。比较普遍的视频服务,如联网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电话等,杭州华数是先行者,比如远程医,疗诊断视频服务。
笔者数年前协助国内一家幼儿园搭建网站时,所进行的一项“每日课堂活动照片上传”项目,就可演化为视频服务产品。即将原先静态的数码照片转换为数字视频,每天下学后,父母可以和孩子登陆幼儿园网站,共同分享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加亲子感情,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同幼儿园之间,还可通过网络聚合,形成更多的跨域服务群。另外,当三屏皆成互联网终端后,基于实时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服务,对家长来说更具价值。
这只是一个视频服务产品的小例子。相信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目前似乎还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与开发。
界面的学问
Hulu网的詹森谈到要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其口号即“TV Your Way”。但笔者从Hulu首页感觉到的却是轰炸式的内容压迫感。将大量中国视频网站的首页同时打开,模仿Hulu的印迹非常明显。单是从简洁这点来考虑,Google TV的界面也许是个好的范例。
笔者认为,应该把首页真正让给用户,让他们按照自身需求、喜好及日常应用效率,动态安排首页元素(至少是部分首页元素)。否则,很难认为用户有什么控制权。
通观各个视频网站,“堆砌”式的首页是通病,如何能在简洁朴素与信息传递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被严重忽略的挑战。“个性化”极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解决方案。视频网站应当对不同的用户群展开调查,试验设计一些不同的智能化个性定制首页模板,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谁能让用户“一进门”就感到舒适与便利,谁就能在用户体验上得分。
对于老人与小孩来说,个性化首页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通过选择及设定使用复杂度与难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如网页转换及搜索)。
另外,在“三网融合”的应用情境中,同一用户在三类不同屏幕终端之间切换时,会希望使用具有配合该类型终端特点的个性首页。比如,针对WAP网页优化的UCWeb浏览器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逻辑地思考,应该让计算机电脑终端担负预设这些不同的个性首页的功能。
内容推介
Hulu非常强调的一个功能是“推荐”,也即“智能内容推介”。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数据来向其推荐内容。
这个功能很重要,因为用户很难猜想一个“大而全”的视频库会有什么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因而也难于发起有效的搜索。事实上,在交互数字电视与VOD点播业务开展过程中,当操作设备主要依靠简单的遥控器、难以快速完成复杂搜索定义时,这一需求更加明显。
智能推荐功能应成为发挥网站全部资源潜力的引擎。同时,上面讨论到的读书会式的“知音小组”(YouTube上为兴趣小组)也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长尾”业务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一,就是要能够从所拥有的丰富库存资源中,把与特定用户需求与兴趣相关的内容主动推介给他,进而产生出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及高度有效的访问量。
“智能内容推荐”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只能根据用户行为的历史记录进行被动模糊判断。如果用户有新的兴趣方向,历史数据就无法立即反映出来,并且可能会继续按老数据进行错误推荐。为了准确掌握用户的兴趣特点,不妨在个性化主页上设立“我的兴趣”填报表格,由用户自由选择、填写关键词,赋予用户更灵活的控制权,进而增加“智能内容推荐”的高命中率。
广告
Google TV之所以引起整个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个原因就是Google在互联网搜索领域经过实战考验的智能广告投放能力及其广告经营策略。
由于Google的广告是对每个用户的针对性智能投放(根据用户访问目标网站的情况。优选最适合广告进行投放),并且只对被观看了的广告收费,这就为广告主节约了广告费并提高命中率。Google的搜索功能配合其他网络服务和技术,使其广告智能投放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其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通过替服务对象省钱或在提供免费服务时,自己也赚钱”的经营哲学威力强大,是Google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同样也可以从“长尾理论”的角度来理解。
用户实际上常常主动去寻找商品及服务信息。而目前的广告投放就有点类似投掷飞镖,希望能刚好打中用户需求。参照上面关于智能内容推荐的讨论,同样可以设立表格调查用户对什么服务及产品信息感兴趣,以便据之投放广告。这就跟让用户选择走进什么商店、走进商店中的哪一个商品部门一样。实际上就是把一个网上商店结合到了视频欣赏网站之中。
“用户自选广告观看以赚取积分,换取无广告视频播放”,很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广告投放模式尝试。因为网站的“智能广告投放”毕竟也还是有很大的猜测成份,命中率自然会远远不及用户主动寻找产品及供应商信息来得精准。用户本身也一定会倾向于把广告时间花在满足自我需求上。(但应付积分作弊可能是件非常头痛的事,这一点也是对Google的持续考验。)
在中国广告界,视频广告质量低劣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广告只会一味逼近观众大声吆喝“就是好!就是好!”,令人厌恶之极。国外有不少设计得非常好的视频广告,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可爱、悬念、联想、幽默、艺术性、思想性、美好的感受以及让人舒适的表达手段,因而产生吸引力,提供另类享受。视频网站应当设专家帮助客户提高广告质量,甚至更进一步为他们提供观众的评价反馈,这样的服务一定大受欢迎。
畅通的反馈 紧密的交流
一定要倾听用户的反馈。Hulu非常在意用户的看法,主动去搜索用户在各种场合提及Hulu的信息,作为考虑产品与服务改进的参考,这方面的投入已经带来超值回报。
相反,Google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没有通畅的渠道让普通用户提出反馈或建议,以致一些颇为笨拙的设计迟迟得不到改正,可能是太过自信了。须知,产品改进不能只靠前期的集中试用测试,必须贯通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任何一个系统要在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改进。反馈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络视频正进入一个高峰发展期,其涉及面与潜力是如此的广泛而巨大。愿大家共同努力,抓住丰富的创新机会,一起收获事业的成就感,一起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而带来更多美好的乐趣。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等我们着笔!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视频的商业模式都还处于起始的探索阶段。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虽仍无法实现单独盈利,但Google TV的发布,是否标志着另一轮重大资本和技术创新?Hulu的早早盈利,使YouTube的效仿者纷纷更弦易辙,是否标志着网络视频迈进新一章?
事实上,谁能胜出,还远未有定论。
失去济公的“洋葫芦”
由传媒娱乐巨头投资设立的Hulu,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规模化盈利的视频网站,运营第一年即开始盈利,2009年的广告收入达1亿美元。更悬殊的是,Hulu以1%的视频流量夺取33%的美国视频广告市场,而早出生3年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却仍处于巨额亏损中。
在中国,第一波类YouTube视频网站的多数已黯然无声,广播电视机构设立的类Hulu视频网站则扎堆上线,伴随关键词是“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和“互联网电视”。大洋两岸,CoogleTV的推出,百度旗下视频网站奇艺(Qiyi.com)的上线,以及Hulu网CEO詹森·基拉尔闪电式高调访华。都显示出网络视频行业的市场需求、技术、人才、资本、创业与联盟的组合动向。
6月2日,詹森·基拉尔抵京,他先在清华演讲时强调,Hulu是“不可复制的”、并“将进入中国”,其后急促约见了优酷、奇艺、激动网的CEO,以及美国创投公司普罗维登斯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童小幪(该基金参与了对Hulu.com和奇艺网的投资——笔者注),一派有备而来的高调。
直到6月21日,我们才看到詹森此行没有说出的一个秘密:Hulu共同创始人、技术团队的组织者及灵魂人物、技术平台的创建者Eric Feng将于7月中旬离职,加入硅谷著名的创投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成为合伙人,并担任另一合伙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技术顾问。
KPCB是个老牌的创投基金,曾成功投资的部分企业和项目包括——Sun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Netscape(网景)、AOL(美国在线)、Google(Google)、Amazon(亚马逊)、Cisco(思科)、Compaq(康柏,己并入惠普)、Intuit(一家微软买不下、打不倒的财务软件公司)、Apple iPhone(苹果智能手机)、Genenteeh(著名生化药物公司)……KPCB的能量不言而喻。
显然留不住Erie了,詹森·基拉尔只能在博客中赞扬道,“在令人难以置信的3年中,Erie已经做了唯一的世界级建设者可以做的事。他培养出一支具有高度独特文化、才华横溢的成熟团队,并引领这些建设者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从洛杉矶到北京,Hulu的技术团队领导着媒体创造和创新,这是世界各国所需要和应该享受到的。”
请注意,詹森使用了“世界各国”一词,显然要“以天下为己任”。更微妙的是,Coogle前脚才离开,詹森就高分贝预告Hulu要进入中国,他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对互联网的监管法规,更不可能不知道YouTube从未被允许进入中国。
也许巧合,就在詹森访华同时,Google闹出一段插曲。Google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德拉蒙德又发话了(Google退出中国的消息最早由其发布——笔者注),他公开提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是贸易壁垒,要求美欧联手对华施压。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将Google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与政治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并试图牵扯进美欧的政府力量。
不管表面上承认不承认,中国市场的潜力足够大、人才储备足够强,诱惑力也足够大。詹森3年前就知道这一点,所以2007年5月时飞到中国会见Eric Feng,说服后者共同创建Hulu,并将技术研发的核心团队设在北京。事实上,在Hulu的官方自我介绍中写道,“Hulu这一名称的中国渊源,就是充满宝物的葫芦。”
对Hulu来说,Eric Feng的离开,短期内肯定是一个巨大冲击。一位网友的调侃讨论不无道理,“中国的济公走了,洋葫芦怎么办?”美国媒体则对Hulu的企业文化和实际运营状况发出猜想,“作为核心创业者之一,EricFeng的离开表面上是为追求更好的机会,并与Hulu的状况无关,可谁信呢?”
找一家合作伙伴,这恐怕是Hulu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了,最好这个伙伴是潜在的最强竞争对手,比如中国搜索巨头百度控股的奇艺、被众多媒体评论为“中国式Hulu”的奇艺。
当詹森在清华演讲中强调“Hulu不可复制”时,很有点古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用户体验与社交
根据奇艺CEO龚宇的表述,奇艺设定了以品质为核心、以长尾需求为业务流量重点的发展战略。
总体来说,奇艺肯定了Hulu战略正确的方面,但也非完全照抄,比如奇艺提出的“3+1”战略,“3”是指已公开的“清晰、简单、流畅”,“1”则要“留到4、5个月后再公布”——Hulu的詹森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奇艺对Hulu的“3个复制”,而是“1个超越可能”。
龚宇认为,奇艺网未来主要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腾讯。作为一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拥有者,可以想象,如果腾讯真正发力网络视频,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会提升到何等的高度。当然,作为使用者,我们乐于见到健康的竞争。
竞争来自两方面,即用户与广告主。
用户体验非常关键,如何让更多的人群,比如说十几岁的小朋友跟七十多岁的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登陆视频网站,找到、播放其喜好的内容?如何使广告发布系统具备精准定位功能,让每一个广告主花在每一个CPM上的钱真正能把广告投放到所希望的目标客户群?这些均与人机界面工程学、复杂的算法、数据积累与挖掘密切相关。
除了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决定视频网站前途的还有社交(SNS)功能。
Hulu一直强调网站的社交功能,是非常聪明之举,但其在社交功能上似乎走错了路。目前看来,Hulu仅仅在复制一般社交网站,即以人为中心的功能,加入个人视频活动讯息,这就完全牺牲了视频网站的特色。正确做法应该是,以视频作品为中心的社区群组,在其下加入个人社交。这就是说,让用户可以以艺术类别,作品、作者、演员等为中心。组织“知音”或“粉丝”小组,网站提供丰富的小组搜索及推介功能,让用户容易找到知音。
在娱乐艺术领域,知音间的共鸣、分享、传授与推介,会对相互知识面、知识深度、修养、素质起到极大提升,也会聚合黏性极强的可持续人气。中国古谚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以文会友”之后,效果就是“共促同进”。
内容与“长尾”需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容是视频网站的生存根本。 在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下,“内容为王”绝非一句空话。
Google收购YouTube和海量的网友自制内容、苹果结盟好莱坞巨头分销热门影视剧、电视台网盘活自身的版权财富……各方角色合纵连横。在中国,网络视频的版权交易价格也在过去一年中暴涨数倍,热播电视剧已能卖出8万元/集的高价。对视频网站来说。采购版权是全盘通吃,还是专门做深;是强调独家独播,还是追求规模?
背靠百度的奇艺,所采取策略不是追求独播权,而是把片源库做大,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特征是“长尾”。
所谓“长尾”,WiKi百科给出定义是:长尾(或长尾效应,The Long Tail)一词最初由Chris Anderson发表在2004年的《连线(WIRED)》杂志中,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Real.corn/Rhapsody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长尾效应尤为显著。
长尾曲线形状有如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正态分布曲线(钟型曲线)。例如,一个新的电视剧,首播时一定会有较集中的大量观众,但是,首播过后仍然会在长时间内继续有需求。另一方面,除了热门作品。也会有大量观众观看其他电视剧,这就形成一个正态分布。有百度足够大的长尾流量做支撑,奇艺选择构建大而全的影视资源,包括热播剧。
娱乐影视之外的“长尾”
如果我们扩展思维,把影视剧作为对视频需求的正态分布中央峰值,则非娱乐影视类的视频内容就成了另一条不容忽视的“长尾”。随着互联网走向成熟、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后者需求必定持续增长,谁能及早开展这方面的思考与行动,必然夺得先机。
奇艺目前提出的口号是“悦享品质”,很拗口、不易记、不动人,还不成熟,应予改进。从长远发展来说,似乎也过于局限了。
事实上,视频网站应当超越娱乐与新闻视讯的思维局限,扩展到一切视觉讯息传递的领域和视觉参与信息传递的领域。需求已经存在,或者有待发现与发掘。于是,任何艺术与美术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对象,而文化、教育与科技领域也大量应用到视频。视频产品与服务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因此,除了购买影视节目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制作内容应当成为一个主要来源。网站的雇员或外聘顾问中,应当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需求调查及总体计划的制订。博物馆、艺术展、音乐会、朗诵会、旅游、园艺、居家、保健、文化与技术知识学习与传授,都是节目制作的好主题。
从这一点来看,以UGC(“用户制作内容”)为主导的YouTube是有其优势的。这也是Google收购YouTube的一个动机所在。
关于UGC,囿于国内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用户基础和成本约束,包括奇艺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视频网站放弃了YouTube的“分享模式”。短期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仔细考虑用户(广义的用户,不局限于以纯娱乐为目的的个人)需求,就能发现丰富的矿藏。问题归结为网站如何去创制商业计划、去组织、引导及管理。参考苹果与Google的应用商店,应当有所启发。计划组织引导管理得好,就不会失控,就能获得有价值(制作者、广告主与网站的收入及用户的受益)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购买还是让其参与广告收入分成,都是可考虑的选择。
将网络视频从娱乐拓展到服务,具备巨大的商业前景。比较普遍的视频服务,如联网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电话等,杭州华数是先行者,比如远程医,疗诊断视频服务。
笔者数年前协助国内一家幼儿园搭建网站时,所进行的一项“每日课堂活动照片上传”项目,就可演化为视频服务产品。即将原先静态的数码照片转换为数字视频,每天下学后,父母可以和孩子登陆幼儿园网站,共同分享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加亲子感情,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同幼儿园之间,还可通过网络聚合,形成更多的跨域服务群。另外,当三屏皆成互联网终端后,基于实时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服务,对家长来说更具价值。
这只是一个视频服务产品的小例子。相信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目前似乎还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与开发。
界面的学问
Hulu网的詹森谈到要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其口号即“TV Your Way”。但笔者从Hulu首页感觉到的却是轰炸式的内容压迫感。将大量中国视频网站的首页同时打开,模仿Hulu的印迹非常明显。单是从简洁这点来考虑,Google TV的界面也许是个好的范例。
笔者认为,应该把首页真正让给用户,让他们按照自身需求、喜好及日常应用效率,动态安排首页元素(至少是部分首页元素)。否则,很难认为用户有什么控制权。
通观各个视频网站,“堆砌”式的首页是通病,如何能在简洁朴素与信息传递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被严重忽略的挑战。“个性化”极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解决方案。视频网站应当对不同的用户群展开调查,试验设计一些不同的智能化个性定制首页模板,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谁能让用户“一进门”就感到舒适与便利,谁就能在用户体验上得分。
对于老人与小孩来说,个性化首页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通过选择及设定使用复杂度与难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如网页转换及搜索)。
另外,在“三网融合”的应用情境中,同一用户在三类不同屏幕终端之间切换时,会希望使用具有配合该类型终端特点的个性首页。比如,针对WAP网页优化的UCWeb浏览器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逻辑地思考,应该让计算机电脑终端担负预设这些不同的个性首页的功能。
内容推介
Hulu非常强调的一个功能是“推荐”,也即“智能内容推介”。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数据来向其推荐内容。
这个功能很重要,因为用户很难猜想一个“大而全”的视频库会有什么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因而也难于发起有效的搜索。事实上,在交互数字电视与VOD点播业务开展过程中,当操作设备主要依靠简单的遥控器、难以快速完成复杂搜索定义时,这一需求更加明显。
智能推荐功能应成为发挥网站全部资源潜力的引擎。同时,上面讨论到的读书会式的“知音小组”(YouTube上为兴趣小组)也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长尾”业务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一,就是要能够从所拥有的丰富库存资源中,把与特定用户需求与兴趣相关的内容主动推介给他,进而产生出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及高度有效的访问量。
“智能内容推荐”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只能根据用户行为的历史记录进行被动模糊判断。如果用户有新的兴趣方向,历史数据就无法立即反映出来,并且可能会继续按老数据进行错误推荐。为了准确掌握用户的兴趣特点,不妨在个性化主页上设立“我的兴趣”填报表格,由用户自由选择、填写关键词,赋予用户更灵活的控制权,进而增加“智能内容推荐”的高命中率。
广告
Google TV之所以引起整个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个原因就是Google在互联网搜索领域经过实战考验的智能广告投放能力及其广告经营策略。
由于Google的广告是对每个用户的针对性智能投放(根据用户访问目标网站的情况。优选最适合广告进行投放),并且只对被观看了的广告收费,这就为广告主节约了广告费并提高命中率。Google的搜索功能配合其他网络服务和技术,使其广告智能投放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其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通过替服务对象省钱或在提供免费服务时,自己也赚钱”的经营哲学威力强大,是Google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同样也可以从“长尾理论”的角度来理解。
用户实际上常常主动去寻找商品及服务信息。而目前的广告投放就有点类似投掷飞镖,希望能刚好打中用户需求。参照上面关于智能内容推荐的讨论,同样可以设立表格调查用户对什么服务及产品信息感兴趣,以便据之投放广告。这就跟让用户选择走进什么商店、走进商店中的哪一个商品部门一样。实际上就是把一个网上商店结合到了视频欣赏网站之中。
“用户自选广告观看以赚取积分,换取无广告视频播放”,很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广告投放模式尝试。因为网站的“智能广告投放”毕竟也还是有很大的猜测成份,命中率自然会远远不及用户主动寻找产品及供应商信息来得精准。用户本身也一定会倾向于把广告时间花在满足自我需求上。(但应付积分作弊可能是件非常头痛的事,这一点也是对Google的持续考验。)
在中国广告界,视频广告质量低劣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广告只会一味逼近观众大声吆喝“就是好!就是好!”,令人厌恶之极。国外有不少设计得非常好的视频广告,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可爱、悬念、联想、幽默、艺术性、思想性、美好的感受以及让人舒适的表达手段,因而产生吸引力,提供另类享受。视频网站应当设专家帮助客户提高广告质量,甚至更进一步为他们提供观众的评价反馈,这样的服务一定大受欢迎。
畅通的反馈 紧密的交流
一定要倾听用户的反馈。Hulu非常在意用户的看法,主动去搜索用户在各种场合提及Hulu的信息,作为考虑产品与服务改进的参考,这方面的投入已经带来超值回报。
相反,Google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没有通畅的渠道让普通用户提出反馈或建议,以致一些颇为笨拙的设计迟迟得不到改正,可能是太过自信了。须知,产品改进不能只靠前期的集中试用测试,必须贯通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任何一个系统要在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改进。反馈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络视频正进入一个高峰发展期,其涉及面与潜力是如此的广泛而巨大。愿大家共同努力,抓住丰富的创新机会,一起收获事业的成就感,一起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而带来更多美好的乐趣。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等我们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