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旧村改造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园林绿化作为提升居住生活品味的亮点,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旧村改造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对其发展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建设措施,以期提升、指导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工作。
关键词:旧村改造 园林建设 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3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旧村改造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造进程中,园林绿化作为提升居住生活品味的亮点,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旧村改造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 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视角层面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园林建设是提高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因此,旧村改造的园林建设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1.2 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旧村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而旧村改造生活中的园林建设在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品位的同时,能进一步使群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1.3 与建筑相映成辉,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建筑与园林互相映衬,互为依托,极大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品味和档次。
2 旧村改造中园林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总量不足,绿地不够完善,景观效果差
突出表现为绿地偏少,缺少高水平规划,绿地结构不合理,建设水平低。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群落性较差,绿地配置形式呆板,无法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2 忽略“以人为本”
一是中心绿地面积过小,不利于居民的休闲和交流。二是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比例失调,突出表现为过多的硬质铺装,在炎热的夏季很不适宜人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觉污染。三是绿地中缺少必要的健身器材和设施。
2.3 植物配置不合理
2.3.1 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喜好种大树、外地树种、名贵树种。较少选用能适应本地环境气候的乡土树种,导致种植成本大,成活率低,养护费用高。
2.3.2 缺乏季相变化和色相变化
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比例不当,冬季可观景太少;绿化搭配上速生树种多,慢生树种少,高低层次感差,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彩叶树种应用较少,色彩不突出。
2.4 不重视垂直绿化
仅见少数居住区有零星的垂直绿化,植物种类也较少,而且存在垂直绿化所用植物与旁边乔灌木争夺空间的情况,而使乔灌木生长不良,未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2.5 园林小品与环境不协调
园林小品主要包括园亭、花架、雕塑、置石、景观桥等内容,主要起到点缀组织空间、烘托主体、突出意境、体现功能的作用。但是,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小品往往主体不够突出,与环境格调不一致,或者不具备功能,或者粗制滥造,无观赏价值,未起到园林小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2.6 与周边环境分离,忽视了地域文化特征
2.6.1 仿效西式、欧式风格
缺少地方特色,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一味的仿效,营造了“异域风情”而丢失了民族的、地方的“乡情”。
2.6.2 不能合理利用周围资源
不注重对现状的充分利用,往往对现状推平、填平,既增加了改造成本,又千篇一律,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对原有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2.7 重建设轻管理,损毁绿化成果现象严重
在观念上、操作模式上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绿地被挤占、挪用;损毁绿化及设施现象普遍;缺少后期维护管理很快变得杂草丛生甚至改为菜地;园林设施后期使用不注重维护保养,出现石材脱落、木制品破裂等现象,严重影响园林景观效果。
3 如何做好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建设
3.1 遵循原则
3.1.1 以“以人为本”为主导
旧村改造中的园林绿化不仅要绿要美,更要考虑人的需要。出门不仅见绿而且见花,不仅有健身设施而且有休闲亭廊,能挡雨遮阳,有照明,残疾人、老年人行走无障碍等。
3.1.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
旧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养护,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兼顾未来:建设的景观,不能刚建起来就过时。既要注重考虑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又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种植的苗木,十年内要考虑它的生长空间的变化,要给它留有生长发展的空间。
3.1.3 以“健康”理念来建设
要从单纯对艺术形式和视觉的追求中走出来,考虑图纸落地后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建成后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调剂功能,注重实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融合。
3.2 建设举措
3.2.1 从规划视角提出措施
(1)统一规划,根据小区档次定位来完善绿化规划。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村居的面貌和形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旧村改造中的规划设计问题,使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环境风格相协调,确保改造后最终效果。①坚持高起点规划,在项目设计上请高手,请一流。②细化各项指标,如楼间距、地上停车位数量等,确保绿地率的实现。③实现绿化规划由简单地配置向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转变。
(2)体现和继承地域文化景观。①对原生境的、有价值的资源进行保留,如水体、地形、植物等,或将其组织到改造后景观体系中。②保护改造区域中的已有休闲及运动设施,对原有设施最大限度地进行借用保留,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③着力对本地的人文景观进行建设提升,充分体现本土文化景观的风格传承。 (3)突出重点地进行绿化规划。重点对旧村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保证每个村都拥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公园、游园和广场绿地等。在进行公共空间规划时,重点对儿童活动区内和老年活动区进行规划。儿童活动区要选择生长健壮、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苗木,树姿要活泼,色彩要丰富,适合儿童心理,可多选择花色艳丽苗木以及色叶树种,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如榆叶梅、樱花、金枝槐、五角枫、紫叶李等。老人活动区考虑老年人的休闲遮荫以及活动空间的深远效果,可选用白蜡、黄山栾、流苏、速生法桐等高大乔木,通过自然流畅的林缘线和林冠线效果,与低层地被丰富的色块相结合,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2.2 从建设视角提出措施
(1)实行并且强化绿化审批管理制度,保证绿地面积。凡是开发居住建设的项目,必须编制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同时报园林等主管部门审批,经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同时强化绿化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走后门违章办理现象,确保绿地面积。
(2)规范建设行为,保证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应该用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选择有实力的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技术服务,特别是配套绿化项目达到一定规模要公开招标,实行高质量的技术监督和服务,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最低价的评标办法来选择施工和监理。
(3)突出植物造景,实现物种多样性。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培植具有乔、灌、花、草结合,具有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常绿、落叶形态变化的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生态效应最佳的人工植物群落。①突出植物季相和色相景观。着力营造春季繁花似锦、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红叶如火,冬季苍翠连绵的季相景观。可以选择以下植物种类:春天多选择连翘、榆叶梅、碧桃、紫荆、樱花、海棠、丁香等繁花类植物;夏天除选择木槿、紫薇等花灌木外,还宜采用苦楝、黄山栾、合欢、白蜡等高大乔木来营造浓荫蔽日的效果;秋季选择银杏、五角枫(元宝枫)、黄山栾、柿树、毛黄栌等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植物;冬季常绿品种可以选择大叶女贞、雪松、北海道黄杨等。另外还可选择紫叶李、金枝槐、红枫、红叶石楠等常色叶树种,使其萌芽、抽叶、开花、变色时间相互交错,达到季相、色相变化丰富,景观效果显著的目的。②大力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对围墙、无窗的建筑物墙面、各种围栏、矮墙进行攀缘绿化,可采用植物有紫藤、凌霄、猕猴桃、五叶地锦、爬墙虎、金银花、茑萝、葡萄等。
(4)恰当运用园林小品,提高环境艺术品味。恰当地使用雕塑、花架、景观桥等园林小品,提升绿地景观品味和档次。注意园林小品规模要小,占地要少,数量要少,不可过多过滥。
(5)控制硬质与软质景观的比例,合理营造居住空间。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合理控制硬质、软质景观的比例,努力营造生态化、景观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
3.2.3 从管理视角
(1)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由园林部门定期督察,严格执法,为管理保驾护航。(2)按照物业有关管理标准收取绿化养护费。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使居民既尽了义务,又对绿地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情感。(3)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将绿地养护推向市场,让有实力的园林企业来养护,园林管理部门也可以参与竞标,这样更有利于绿化事业的发展。(4)积极鼓励认建认养活动,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意识。对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居民委员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绿化、维护居住区环境的意识,从而提高绿地的景观品质和使用寿命。
4 结语
在根据旧村当地自然及人文景观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园林建设理念和手法,以人为本,做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观赏效益相结合,以此提升旧村改造的园林建设工作,达到旧村改造中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春海.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2] 王淑玉,尹丽波.对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8(10).
[3] 孙亚,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
[4] 张秀敏.浅谈居住区绿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
关键词:旧村改造 园林建设 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3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旧村改造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造进程中,园林绿化作为提升居住生活品味的亮点,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旧村改造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 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视角层面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园林建设是提高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因此,旧村改造的园林建设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1.2 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旧村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而旧村改造生活中的园林建设在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品位的同时,能进一步使群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1.3 与建筑相映成辉,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建筑与园林互相映衬,互为依托,极大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品味和档次。
2 旧村改造中园林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总量不足,绿地不够完善,景观效果差
突出表现为绿地偏少,缺少高水平规划,绿地结构不合理,建设水平低。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群落性较差,绿地配置形式呆板,无法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2 忽略“以人为本”
一是中心绿地面积过小,不利于居民的休闲和交流。二是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比例失调,突出表现为过多的硬质铺装,在炎热的夏季很不适宜人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觉污染。三是绿地中缺少必要的健身器材和设施。
2.3 植物配置不合理
2.3.1 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喜好种大树、外地树种、名贵树种。较少选用能适应本地环境气候的乡土树种,导致种植成本大,成活率低,养护费用高。
2.3.2 缺乏季相变化和色相变化
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比例不当,冬季可观景太少;绿化搭配上速生树种多,慢生树种少,高低层次感差,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彩叶树种应用较少,色彩不突出。
2.4 不重视垂直绿化
仅见少数居住区有零星的垂直绿化,植物种类也较少,而且存在垂直绿化所用植物与旁边乔灌木争夺空间的情况,而使乔灌木生长不良,未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2.5 园林小品与环境不协调
园林小品主要包括园亭、花架、雕塑、置石、景观桥等内容,主要起到点缀组织空间、烘托主体、突出意境、体现功能的作用。但是,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小品往往主体不够突出,与环境格调不一致,或者不具备功能,或者粗制滥造,无观赏价值,未起到园林小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2.6 与周边环境分离,忽视了地域文化特征
2.6.1 仿效西式、欧式风格
缺少地方特色,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一味的仿效,营造了“异域风情”而丢失了民族的、地方的“乡情”。
2.6.2 不能合理利用周围资源
不注重对现状的充分利用,往往对现状推平、填平,既增加了改造成本,又千篇一律,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对原有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2.7 重建设轻管理,损毁绿化成果现象严重
在观念上、操作模式上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绿地被挤占、挪用;损毁绿化及设施现象普遍;缺少后期维护管理很快变得杂草丛生甚至改为菜地;园林设施后期使用不注重维护保养,出现石材脱落、木制品破裂等现象,严重影响园林景观效果。
3 如何做好旧村改造中的园林建设
3.1 遵循原则
3.1.1 以“以人为本”为主导
旧村改造中的园林绿化不仅要绿要美,更要考虑人的需要。出门不仅见绿而且见花,不仅有健身设施而且有休闲亭廊,能挡雨遮阳,有照明,残疾人、老年人行走无障碍等。
3.1.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
旧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养护,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兼顾未来:建设的景观,不能刚建起来就过时。既要注重考虑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又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种植的苗木,十年内要考虑它的生长空间的变化,要给它留有生长发展的空间。
3.1.3 以“健康”理念来建设
要从单纯对艺术形式和视觉的追求中走出来,考虑图纸落地后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建成后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调剂功能,注重实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融合。
3.2 建设举措
3.2.1 从规划视角提出措施
(1)统一规划,根据小区档次定位来完善绿化规划。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村居的面貌和形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旧村改造中的规划设计问题,使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环境风格相协调,确保改造后最终效果。①坚持高起点规划,在项目设计上请高手,请一流。②细化各项指标,如楼间距、地上停车位数量等,确保绿地率的实现。③实现绿化规划由简单地配置向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转变。
(2)体现和继承地域文化景观。①对原生境的、有价值的资源进行保留,如水体、地形、植物等,或将其组织到改造后景观体系中。②保护改造区域中的已有休闲及运动设施,对原有设施最大限度地进行借用保留,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③着力对本地的人文景观进行建设提升,充分体现本土文化景观的风格传承。 (3)突出重点地进行绿化规划。重点对旧村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保证每个村都拥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公园、游园和广场绿地等。在进行公共空间规划时,重点对儿童活动区内和老年活动区进行规划。儿童活动区要选择生长健壮、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苗木,树姿要活泼,色彩要丰富,适合儿童心理,可多选择花色艳丽苗木以及色叶树种,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如榆叶梅、樱花、金枝槐、五角枫、紫叶李等。老人活动区考虑老年人的休闲遮荫以及活动空间的深远效果,可选用白蜡、黄山栾、流苏、速生法桐等高大乔木,通过自然流畅的林缘线和林冠线效果,与低层地被丰富的色块相结合,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2.2 从建设视角提出措施
(1)实行并且强化绿化审批管理制度,保证绿地面积。凡是开发居住建设的项目,必须编制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同时报园林等主管部门审批,经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同时强化绿化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走后门违章办理现象,确保绿地面积。
(2)规范建设行为,保证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应该用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选择有实力的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技术服务,特别是配套绿化项目达到一定规模要公开招标,实行高质量的技术监督和服务,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最低价的评标办法来选择施工和监理。
(3)突出植物造景,实现物种多样性。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培植具有乔、灌、花、草结合,具有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常绿、落叶形态变化的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生态效应最佳的人工植物群落。①突出植物季相和色相景观。着力营造春季繁花似锦、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红叶如火,冬季苍翠连绵的季相景观。可以选择以下植物种类:春天多选择连翘、榆叶梅、碧桃、紫荆、樱花、海棠、丁香等繁花类植物;夏天除选择木槿、紫薇等花灌木外,还宜采用苦楝、黄山栾、合欢、白蜡等高大乔木来营造浓荫蔽日的效果;秋季选择银杏、五角枫(元宝枫)、黄山栾、柿树、毛黄栌等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植物;冬季常绿品种可以选择大叶女贞、雪松、北海道黄杨等。另外还可选择紫叶李、金枝槐、红枫、红叶石楠等常色叶树种,使其萌芽、抽叶、开花、变色时间相互交错,达到季相、色相变化丰富,景观效果显著的目的。②大力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对围墙、无窗的建筑物墙面、各种围栏、矮墙进行攀缘绿化,可采用植物有紫藤、凌霄、猕猴桃、五叶地锦、爬墙虎、金银花、茑萝、葡萄等。
(4)恰当运用园林小品,提高环境艺术品味。恰当地使用雕塑、花架、景观桥等园林小品,提升绿地景观品味和档次。注意园林小品规模要小,占地要少,数量要少,不可过多过滥。
(5)控制硬质与软质景观的比例,合理营造居住空间。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合理控制硬质、软质景观的比例,努力营造生态化、景观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
3.2.3 从管理视角
(1)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由园林部门定期督察,严格执法,为管理保驾护航。(2)按照物业有关管理标准收取绿化养护费。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使居民既尽了义务,又对绿地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情感。(3)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将绿地养护推向市场,让有实力的园林企业来养护,园林管理部门也可以参与竞标,这样更有利于绿化事业的发展。(4)积极鼓励认建认养活动,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意识。对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居民委员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绿化、维护居住区环境的意识,从而提高绿地的景观品质和使用寿命。
4 结语
在根据旧村当地自然及人文景观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园林建设理念和手法,以人为本,做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观赏效益相结合,以此提升旧村改造的园林建设工作,达到旧村改造中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春海.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2] 王淑玉,尹丽波.对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8(10).
[3] 孙亚,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
[4] 张秀敏.浅谈居住区绿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