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确有相当部分的高师毕业生站不稳三尺讲台。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分高师毕业生本来的理想并不在三尺讲台上;二是在校期间没有学到站稳讲台所需要的本领与技能。下面笔者对第二个原因谈点看法。
1995年前后,我们即将完成对小学(含民办)教师中师学历补偿性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部适时对小学教师提出了逐步达到专科学历的要求,于是我们开始了针对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以成人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学历教育试点工作。因为当时这是一新生事物,所以里边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笔者曾针对这些问题写过一篇《关于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文章,里面主要谈了三点:1.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专科教育应水平相当但有所区别;2.小学教师大专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的确定;3.建立一套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上升制度。在谈第二点时,首先就小学教师大专教育提出了两种编班模式:一是综合大专班。该模式是原中等师范教育模式的延伸,要让学员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各种基本功与技能等样样都学,培养出来的是“多才多艺”型人才。当他们毕业后,能够“围着桌子转一圈”,适合去各种各样办学条件下的小学任教,尤其在布局较为分散、师资配备不尽完善的农村、山村小学,大有用武之地。二是分学科大专班。比如,高师院校可以设置大专文科班、大专理科班、大专艺体班、大专管理班等。各专业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侧重,除开设必需的公修课外,对本专业内的教学内容要向纵深发展。此模式培养出的大专生有所主攻,属于“一专多能”型人才,很适合去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镇学校任教,起学科带头作用。
这篇文章还就小学教育大专班的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必须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必须突出教学研究课程。前者强调必须开全师范教育的基础性文化课;后者强调必须突出本专业的教材教法与研究课。比如,大专理科班不只要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与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可适当浅一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设上述各学科的“教学大纲(现在改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等课程,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环节。
或许笔者孤陋寡闻,这些年来对小学教育的大专学历教育(含成人),在编班形式上曾听说过所谓的“大文”班、“大理”班、“小学管理”班等,却未曾听到过“大艺”班、“大体”班,更没有听到过能够体现原来师范模式延伸的“综合大专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失策。要知道,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山村地区,由于办学资金、各种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校的各科师资配置要想齐全、比例结构达到合理,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再等若干年也是办不到的。像这些学校,特别需要各门小学课程的教学都能拾得起来——“多才多艺”型、复合型的教师。笔者认为,我国在更加广泛、长远的义务教育时空中,对“多才多艺——样样通”型小学教师的需求,应该大于对“一专多能”型小学教师的需求。因此,为了尽快地、更多地培养“多才多艺”的复合型教师,高师院校应该有所作为,开设好类似的“综合大专班”,使之满足教学一线的师资之需。
诚然,上文探讨的一些问题是在上世纪末的成人高师学历教育领域进行的,其中的某些提法、做法等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于全日制的普通高师教育,然而无论如何,二者的教育目标应当一致——培养能够站稳三尺讲台、师德技能“双好”的教师。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去反思我们现在的高师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的话,可以发现目前的高师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师范教育的主旨。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年来高师教育取得的成绩,还要正视失误或失策之处,尽快改进、调整好下一步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布局及课程设置方式等,具体安排好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大教育教学实践的力度,加强在读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敬业教育,让我国的高师教育走出一条正确的路子。[e]
(山东省章丘市明水街道办事处吕家小学250200)
(山东省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250200)
1995年前后,我们即将完成对小学(含民办)教师中师学历补偿性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部适时对小学教师提出了逐步达到专科学历的要求,于是我们开始了针对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以成人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学历教育试点工作。因为当时这是一新生事物,所以里边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笔者曾针对这些问题写过一篇《关于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文章,里面主要谈了三点:1.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专科教育应水平相当但有所区别;2.小学教师大专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的确定;3.建立一套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上升制度。在谈第二点时,首先就小学教师大专教育提出了两种编班模式:一是综合大专班。该模式是原中等师范教育模式的延伸,要让学员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各种基本功与技能等样样都学,培养出来的是“多才多艺”型人才。当他们毕业后,能够“围着桌子转一圈”,适合去各种各样办学条件下的小学任教,尤其在布局较为分散、师资配备不尽完善的农村、山村小学,大有用武之地。二是分学科大专班。比如,高师院校可以设置大专文科班、大专理科班、大专艺体班、大专管理班等。各专业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侧重,除开设必需的公修课外,对本专业内的教学内容要向纵深发展。此模式培养出的大专生有所主攻,属于“一专多能”型人才,很适合去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镇学校任教,起学科带头作用。
这篇文章还就小学教育大专班的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必须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必须突出教学研究课程。前者强调必须开全师范教育的基础性文化课;后者强调必须突出本专业的教材教法与研究课。比如,大专理科班不只要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与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可适当浅一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设上述各学科的“教学大纲(现在改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等课程,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环节。
或许笔者孤陋寡闻,这些年来对小学教育的大专学历教育(含成人),在编班形式上曾听说过所谓的“大文”班、“大理”班、“小学管理”班等,却未曾听到过“大艺”班、“大体”班,更没有听到过能够体现原来师范模式延伸的“综合大专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失策。要知道,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山村地区,由于办学资金、各种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校的各科师资配置要想齐全、比例结构达到合理,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再等若干年也是办不到的。像这些学校,特别需要各门小学课程的教学都能拾得起来——“多才多艺”型、复合型的教师。笔者认为,我国在更加广泛、长远的义务教育时空中,对“多才多艺——样样通”型小学教师的需求,应该大于对“一专多能”型小学教师的需求。因此,为了尽快地、更多地培养“多才多艺”的复合型教师,高师院校应该有所作为,开设好类似的“综合大专班”,使之满足教学一线的师资之需。
诚然,上文探讨的一些问题是在上世纪末的成人高师学历教育领域进行的,其中的某些提法、做法等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于全日制的普通高师教育,然而无论如何,二者的教育目标应当一致——培养能够站稳三尺讲台、师德技能“双好”的教师。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去反思我们现在的高师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的话,可以发现目前的高师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师范教育的主旨。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年来高师教育取得的成绩,还要正视失误或失策之处,尽快改进、调整好下一步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布局及课程设置方式等,具体安排好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大教育教学实践的力度,加强在读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敬业教育,让我国的高师教育走出一条正确的路子。[e]
(山东省章丘市明水街道办事处吕家小学250200)
(山东省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