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未来最成功的大学是学习型大学。建设学习型大学是应对和改善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弱势现象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必然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构建学习型大学进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努力营造尊重学习尊重知识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宽知识共享途径和方式,强化团体学习。
关键词: 学习型大学; 团队学习;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8904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后,党中央再次突出强调的国家重大战略,对于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强调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这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行动方向。大学作为学习氛围最浓厚的地方,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大力推进学习型大学建设。
一、学习型大学的相关概念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美国著名哲学家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4]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大学作为一种以学习为基础和核心特征的组织,以教学方式传播知识,以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一般来说,学习型大学的理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念。戴维·A·加尔文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5]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主要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将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进行整合,使组织成员的观念与目标之间较好地协调起来,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学习型大学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自1992年著名学者Chris Duke提出“学习型大学”[6]以来,学习型大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也开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对学习型大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刘亚敏认为,“要使大学真正成长为学习型大学,必须具备学习型组织所共有的文化特征。”[7]张保芬认为,“学习型大学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受学习型组织理论真谛启示,学习型大学是指通过培养整个大学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平行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大学。”[8]学习型大学以“学习+激励”作为核心价值观,在强调组织成员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团队成员得到同步发展。通过持续的创新、变革和自我超越,大学得以不断发展,逐步实现质的飞跃,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学习型大学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大学是指高校的氛围与环境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状态,是在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持续学习、不断创新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通过形成开放、多元、共享、互动的制度规范与社会氛围,使学习培训、学术研究和社会需求、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满足和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大学的目的不只是提升老师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而且要通过创建学习型大学,克服高校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僵化和缺失,改变师生学习与发展观念,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进而引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习型大学的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坚持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大学以增强全体师生的学习力为核心,让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内心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每个成员都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超越,都能奋发进取,活出生命意义和价值,感悟到学习本身是人的价值的体现,获得发挥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方式和追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放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然,也是重要的公民权利。在知识经济时代,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二)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影响力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创新前沿领域,除了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还应当结合国家和社会地方的不同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理论、智力和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习型大学应该引导师生主动担负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提高大学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还应当积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三)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多,各行业人才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大。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型大学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为大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四)树立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学习型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取的、能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阵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世界中,要建设学习型大学,必定要具备全球视野,建设国际化大学。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加强,一所大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借鉴他国大学发展经验,汲取先进知识和发展理念;要扩大与他国的交流,相互借鉴先进办学理念,消除孤芳自赏、孤立发展的状况。开放办学程度越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越紧密,学校整体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会越强。 三、创建学习型大学是应对和改善高校
大学生学习弱势现象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学习弱势现象。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最大的困扰来自于学习,对学习的成效不满,对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问题都有意见。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没有好好读书,没有读好书。近年来,一些大学忘却了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片面追求规模而忽视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质量;过分注重学校升格,增设硕士点、博士点,而忽视夯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本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播知识,而忽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不够。正是基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弱势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建设学习型大学是应对和改善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必然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和推进知识创新的重大平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学习是人才成长的方式,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成才。大学的水平和能力,影响着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精神文明状态。大学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学习,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保持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有些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心,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的精神,仅满足于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甚至出现疲劳、空虚、厌倦、困惑、逃课等情况。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大挑战,而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大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在创新知识方面有所突破。只有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大学才能在信息社会时代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现代大学通过学习型大学的创建,改善大学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十分紧迫。”[9]当前,一些高校缺乏学习和创新的氛围与动力,学生也无法在学校学到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影响了大学的声誉和发展。只有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中生存、发展、壮大,构建学习型大学,高校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和保持生机。大学要想成功,必须先成为学习型大学,使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能很好地对接和支撑产业转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也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灵活性、公共性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新的形势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必须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学校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和更新,丰富、拓展办学理念和改革发展的思路。近年来,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日益提高,有些大学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与时俱地进进行变革和创新,因循守旧,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当前高校师资还存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科、能力分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师生存在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状况,存在知识、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学习,增强自主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从办学理念、管理结构以及文化氛围的转型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力,应对新的生存环境。
四、建设学习型大学的实践路径
大学在构建学习型大学的进程中,肩负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国家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进行审视与认定,由此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大学”这一命题。 基于目前大学在构建学习型大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来一段时期内,在构建学习型大学进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和推进。(一)努力营造尊重学习、尊重知识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习型大学建设中,努力营造尊重学习的文化氛围成为学习型大学建设的关键。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高校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文化保证,是高校“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学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激活大学中的广大教职员工,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学习逐步成为自觉行为,努力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文化,从而最终达到建设学习型大学的目的。(二)进一步拓宽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知识共享途径和方式不应仅限于大学范围内,应该与大学范围之外的公众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应有的价值和目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采取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逐渐实施网络化教育,并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自主地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解疑等,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型大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强化团体学习强化团体学习是学习型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绩效的有效手段。团队精神和绩效是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自由协作,知识、经验共享而形成的精神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般认为,团体的目标只有通过团体成员的协作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一个组织,大学的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在学习型大学建设中,大学的团体学习,一方面,能使团体成员相互学习,增强感情,形成团队意识和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团队互相协作,克服障碍,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4]吴兴宏.论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2013(17):162.
[5]CARVIN D A.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M].Harva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1993: 78.
[6]CHRIS DUKE.The learning university:towards a new paradigm[M].Buckingham MK181X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7]刘亚敏.学习型大学的文化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8-20.
[8]张保芬.感悟学习型组织真谛 创建学习型大学[J].理论学习,2003(11):49-50.
[9]方晓维,谭丽,彭草蝶.学习型大学:意义、内涵与建设途径[J].
关键词: 学习型大学; 团队学习;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8904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后,党中央再次突出强调的国家重大战略,对于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强调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这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行动方向。大学作为学习氛围最浓厚的地方,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大力推进学习型大学建设。
一、学习型大学的相关概念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美国著名哲学家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4]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大学作为一种以学习为基础和核心特征的组织,以教学方式传播知识,以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一般来说,学习型大学的理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念。戴维·A·加尔文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5]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主要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将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进行整合,使组织成员的观念与目标之间较好地协调起来,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学习型大学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自1992年著名学者Chris Duke提出“学习型大学”[6]以来,学习型大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也开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对学习型大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刘亚敏认为,“要使大学真正成长为学习型大学,必须具备学习型组织所共有的文化特征。”[7]张保芬认为,“学习型大学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受学习型组织理论真谛启示,学习型大学是指通过培养整个大学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平行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大学。”[8]学习型大学以“学习+激励”作为核心价值观,在强调组织成员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团队成员得到同步发展。通过持续的创新、变革和自我超越,大学得以不断发展,逐步实现质的飞跃,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学习型大学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大学是指高校的氛围与环境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状态,是在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持续学习、不断创新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通过形成开放、多元、共享、互动的制度规范与社会氛围,使学习培训、学术研究和社会需求、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满足和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大学的目的不只是提升老师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而且要通过创建学习型大学,克服高校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僵化和缺失,改变师生学习与发展观念,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进而引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习型大学的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坚持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大学以增强全体师生的学习力为核心,让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内心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每个成员都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超越,都能奋发进取,活出生命意义和价值,感悟到学习本身是人的价值的体现,获得发挥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方式和追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放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然,也是重要的公民权利。在知识经济时代,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二)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影响力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创新前沿领域,除了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还应当结合国家和社会地方的不同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理论、智力和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习型大学应该引导师生主动担负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提高大学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还应当积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三)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多,各行业人才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大。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型大学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为大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四)树立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学习型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取的、能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阵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世界中,要建设学习型大学,必定要具备全球视野,建设国际化大学。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加强,一所大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借鉴他国大学发展经验,汲取先进知识和发展理念;要扩大与他国的交流,相互借鉴先进办学理念,消除孤芳自赏、孤立发展的状况。开放办学程度越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越紧密,学校整体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会越强。 三、创建学习型大学是应对和改善高校
大学生学习弱势现象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学习弱势现象。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最大的困扰来自于学习,对学习的成效不满,对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问题都有意见。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没有好好读书,没有读好书。近年来,一些大学忘却了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片面追求规模而忽视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质量;过分注重学校升格,增设硕士点、博士点,而忽视夯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本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播知识,而忽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不够。正是基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弱势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建设学习型大学是应对和改善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必然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和推进知识创新的重大平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学习是人才成长的方式,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成才。大学的水平和能力,影响着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精神文明状态。大学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学习,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保持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有些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心,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的精神,仅满足于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甚至出现疲劳、空虚、厌倦、困惑、逃课等情况。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大挑战,而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大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在创新知识方面有所突破。只有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大学才能在信息社会时代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现代大学通过学习型大学的创建,改善大学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十分紧迫。”[9]当前,一些高校缺乏学习和创新的氛围与动力,学生也无法在学校学到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影响了大学的声誉和发展。只有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中生存、发展、壮大,构建学习型大学,高校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和保持生机。大学要想成功,必须先成为学习型大学,使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能很好地对接和支撑产业转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也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灵活性、公共性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新的形势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必须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学校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和更新,丰富、拓展办学理念和改革发展的思路。近年来,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日益提高,有些大学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与时俱地进进行变革和创新,因循守旧,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当前高校师资还存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科、能力分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师生存在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状况,存在知识、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学习,增强自主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从办学理念、管理结构以及文化氛围的转型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力,应对新的生存环境。
四、建设学习型大学的实践路径
大学在构建学习型大学的进程中,肩负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国家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进行审视与认定,由此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大学”这一命题。 基于目前大学在构建学习型大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来一段时期内,在构建学习型大学进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和推进。(一)努力营造尊重学习、尊重知识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习型大学建设中,努力营造尊重学习的文化氛围成为学习型大学建设的关键。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高校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文化保证,是高校“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学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激活大学中的广大教职员工,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学习逐步成为自觉行为,努力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文化,从而最终达到建设学习型大学的目的。(二)进一步拓宽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知识共享途径和方式不应仅限于大学范围内,应该与大学范围之外的公众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应有的价值和目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采取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逐渐实施网络化教育,并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自主地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解疑等,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型大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强化团体学习强化团体学习是学习型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绩效的有效手段。团队精神和绩效是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自由协作,知识、经验共享而形成的精神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般认为,团体的目标只有通过团体成员的协作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一个组织,大学的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在学习型大学建设中,大学的团体学习,一方面,能使团体成员相互学习,增强感情,形成团队意识和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团队互相协作,克服障碍,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4]吴兴宏.论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2013(17):162.
[5]CARVIN D A.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M].Harva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1993: 78.
[6]CHRIS DUKE.The learning university:towards a new paradigm[M].Buckingham MK181X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7]刘亚敏.学习型大学的文化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8-20.
[8]张保芬.感悟学习型组织真谛 创建学习型大学[J].理论学习,2003(11):49-50.
[9]方晓维,谭丽,彭草蝶.学习型大学:意义、内涵与建设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