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可园的构建及其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性意义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可园是可园博物馆数字化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可园古建筑三维测量与建模。本文论述了“数字可园”构建的全过程和对可园古建筑的真实还原、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以及对于建立古建筑文物科学保护长效机制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构建 数字可园 古建筑文物保护
  一、东莞可园
  东莞可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与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可园占地约2204平方米,临湖、近路、傍江,自然风光幽雅。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紧凑、虚实得体。厅堂室舍、廊榭房轩、亭台悬阁糅合天成,极尽园趣。可园主人张敬修以武将之姿起家、以文人之风行世,“将骨文心”的特质在可园建筑风格中亦可窥探一斑。一是由他自撰的《可楼记》云:“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可园,自喜颇得幽致……”[1]可见其以“幽”与“览”为造园匠意。二是在建造手法上,运用传统民居、庄寨、园林,把雅集会客、瞭望防卫、休憩游览等功能统筹兼顾,营造了可园别出心裁的独特个性。
  可园博物馆是可园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机构,集文物保护与收藏、研究与展示、学术与交流、文化与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展示可园古建筑本体、可园主人张敬修生平、岭南传统园林与建筑特色、“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巢、居廉与可园的关系及脉络传承等的专题性博物馆。
  二、数字可园的构建初衷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2]可园博物馆从上一个“五年计划”起已启动可园博物馆数字化系统工程建设,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本文所论及的“数字可园”的构建,是可园博物馆数字化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可园的核心内容
  数字可园的核心内容是“可园古建筑三维测量与建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古建筑的测绘和精细模型建模,包含四类数据:古建筑测绘图、古建筑精细三维模型、古建筑高精度点云数据、多媒体数据。构建内容包含两大部分:
  (一)数据采集制作部分
  (1)全方位三维激光扫描和高清影像采集
  (2)测制平、立、剖面古建筑测绘图
  (3)制作古建筑精细三维模型、非重点建筑、园林小品三维模型与高清影像纹理
  (二)系统构建部分
  (1)专家科研系统
  (2)公众互动系统
  (3)互联网漫游系统
  四、项目具体实施
  经公开招标,数字可园中“可园古建筑三维测量与建模”项目的承办单位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经过勘查、调研和数据采集,双方项目组进行了设计交底,明确项目任务,确定实施方案,理清系统结构、软件与硬件配置等方面的需求。
  (一)划定区域范围
  包括可园古建筑群(面积2204平方米)、博物馆外围和三个湖面,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测绘图范围包括可园古建筑总平面图中有名称的建筑。点云数据范围覆盖整个可园古建筑区。
  (二)可行性试验
  为验证双方制定的技术实施方案是否可行,选择可园“东南角楼”为试验对象,从三维激光扫描、生成点云数据、三维模型构筑及至测绘图制作等全过程先行试验。验证了技术设计流程、数据检查流程的可行性,制定了测绘图和三维模型的数据标准。
  (三)三维激光扫描与测量
  采用GDCORS-RTK与全站仪控制测量、站心点、特征点测量。采用RieGL VZ_400细部扫描测量,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古建筑区全面扫描,含植被、家具;第二期:移除盆栽、家具,采用自制云台补扫遮挡、屋顶,扫描非古建筑部分;第三期:配准结束,根据点云查漏补缺。
  通过在围墙、天花吊顶内、楼梯隔间等可园全部空间设站,并设计平台采集死角,使原始点云数据量达到1.2T,点云覆盖率优于90%。
  (四)点云处理与入库
  原始点云配准和精确匹配后,经过去燥、抽稀、滤波分类,重新进行排列、分块并写入点云存储文件。在数据库中记录点云分块在文件中的偏移量和测量时间。
  (五)测绘图制作
  建筑测绘图是反映建筑现状的正投影线划图,包括总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门窗详图等。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测绘图制作原则,先确定建筑的控制点和控制线的精确位置,再细部测量各部位、各构件细节尺寸。按照“平面—剖面—立面”顺序绘制,合理安排各视图间的关联组合。绘制完成可园古建筑测绘图纸,分八个区绘制测绘图纸66页。测绘图制作要求如下:(1)如实反映材质信息;(2)实测结构尺寸,检测精度优于5厘米(尺寸较差中的误差);(3)图线、字体、比例、符号、定位轴线、材料、尺寸标注等参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执行;(4)根据门窗型号绘制门窗详图,制作门窗图录表。
  (六)三维模型制作
  (1)技术路线(见图1)
  (2)三维模型分级
  三维模型按照精细程度分为四级:一级模型为点云模型,采集精度为5毫米,实现量测功能,满足专家科研系统调用;二级模型为细节建模表现,辅以高清影像表达,用于视点15米以内的近距离显示,满足古建筑查看及對比;三级模型为主体建模表现,辅以高清影像表达,用于视点15米时的显示;四级模型主要为消防器材、垃圾筒、路灯、虚拟游客等。二至四级模型用于构建漫游系统场景。   (3)生成模型
  构筑而成的模型主要有:古建筑模型、外围建筑模型、家具与植被模型、雕塑与假山模型、地形模型。
  (七)系统集成
  为适应数字可园档案的总体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项目集成了“古建筑园林专家科研与互动漫游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1)专家科研系统:采用单机模式,实现可园古建模型、点云的管理和分析应用,实现测绘图的调用、授权修改与更新、安全存储等功能。
  (2)公众互动系统:采用C/S模式,实现用户端的浏览、漫游、查阅,部分重要建筑结构的模拟拆分与拼合功能,模拟光效、水波、重力、碰撞、门窗开合等特效。
  (3)互联网漫游系统:采用B/S模式,基于优化的可园模型而搭建的网络版漫游系统,在互联网上发布,功能同公众互动系统类似。
  (八)构筑软硬件架构(见图2)
  五、项目成果与专家验收
  数字可园中的“可园古建筑三维测量与建模”从项目招标至2014年7月全面完成,耗时约两年,期间双方项目组经二十多次的技术磋商、阶段性成果演示与修改再调试,最终完成的项目成果包括:专家科研系统、公众互动漫游系统、互联网漫游系统、点云模型(电子文档)、建筑测绘图(图纸及电子文档)。
  2014年7月8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可园古建筑三维测量与建模”项目验收会议在可园博物馆召开,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汤国华,广东中科遥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北京大学理学博士范海生,广东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魏峻,广东省计算中心教授级高工潘纪前,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钟凯文,组成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专家组经听取项目承接办方的工作报告、审阅招投标文件与项目成果资料,观摩系统演示,经质询、答疑与共同讨论,一致认为项目组已完成合同规定的内容,同意通过验收。2015年11月,该项目由项目承接办方申报荣获“2015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
  六、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性意义
  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智慧博物馆的建立已悄然而至,“互联网+”更是近年来吹响的科技号角,数字化管理已迅速融入大众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数字可园形象地记录了可园古建筑的本体构造、传统工艺、型制体量,建立了海量点云的分层存储与基于模块索引的数据库管理,以及健全了建筑测绘图等,为可园古建筑的建造档案和养护维修等提供原始资料。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字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向外打开的另一扇窗口,是广泛传播博物馆文化、强化文物保护(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渠道。该项目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集成开发可园古建筑综合展示与管理分析平台,实现了可园古建筑高精度的线上漫游、宏信息量的数据存储、多功能的动态调用、海量点云数据支持下的流畅视觉表达,带给游客及网上游览者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有认知才有了解,而保护与传承则从认知与了解开始。数字可园以及逐步完善的数字博物馆,是可园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沟通的纽带,让公众对可园古建筑从了解逐渐转变为感性认知,使古建筑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潜移默化。
  (二)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之巧妙、工艺之精湛,一般的测绘技术难以准确、精细地测量与记载,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多种测绘设备与技术集成,可实现对古建筑的高精度、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记录与描述。使可园古建筑的精妙构造、传统工艺、型制体量得以真实还原,为探研可园古建筑乃至岭南建筑园林的流变,亦为可园古建筑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
  (三)可园古建筑是岭南古典庭园的杰作,其建筑工艺、布局构图精雅而幽致,是岭南古建筑的珍品。然而,可园古建筑的历史资料档案仍局限于部份的建筑图纸,再者因年代久远,纸质档案资料的保存不能绝对完好。数字可园的构建,获取了可园古建筑海量点云数据、构筑了精细的三维模型、测制了古建筑平立剖面测绘图,使可园古建筑的基础资料更真实、更完整、更利于永久保存与有效调用。为建立科学保护古建筑文物长效机制、实施古建筑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相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
  七、结语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古建筑园林的“厅堂轩院、亭台廊榭,湖山桥树”是人类历史文脉的符号与延续,可园亦然。让我们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对可园古建筑进行信息化研究,向数字化、大数据、智慧型迈进,科学合理地传承与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宝霖.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國务院.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sach.gov.cn/.
其他文献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此算法容易理解和实现,在实际网络中应用广泛。文章分析了该算法存在的路由环和无穷计算等缺陷,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期刊
【正】 今年以来,我校中文系、历史系和政治系等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鲁书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天津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
【正】 张玉书同志在《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三都赋〉何时写成》一文。他既不同意《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中所说的左思《三都赋》写成
以红富士苹果为原料,探讨了果浆酿制苹果酒的生产工艺和成品品质,研究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糖度的变化。确定了果浆发酵苹果酒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条件,制得的成品中含有丰富的氨
利用水热合成法,以钨酸钠为钨源,硝酸为酸源,柠檬酸与酒石酸为辅助剂,制备了单斜相且形貌规整的WO3。对WO3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homso离子谱仪利用磁场和电场对带电粒子有偏转作用,通过测量偏转的曲率来获得离子种类和离子能量。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有多种带电离子,为了得出质子的能谱,常采样Thomso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2月17日推出中国汉代贵族生活与文化考古特展,包括金缕玉衣在内的160余件汉代珍贵文物首次在美国亮相,参观者可从中领略2000多年前汉代贵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此特展名为“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展出的陶俑、漆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均出土于江苏大云山江都王陵和徐州楚王墓。其中大部分展品从未离开过当地博物馆。
宁波保国寺现存有一方《灵山保国寺志序》碑,碑上之序为清代费淳所撰。费淳历仕清乾嘉两朝,是为数不多的汉人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者,为官廉谨公允,颇有政声。本文从该志序碑着眼
利用代数数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定方程x^2+4^n=y^3(其中,n∈N,X≡1(mod2),x,y∈Z)仅有整数解(x,y,n,)=(±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