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有待提高。公共基础课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公共课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04-0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与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落榜者,这些学生总体上学习成绩差,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聊天、化妆等现象很普遍。大部分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课,他们认为学好专业课就等于有了工作。但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单纯地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公共基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中职生虽然成绩差,不爱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优点和某些方面的天赋与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书法,有的热爱音乐,有的喜欢文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掘自身潜力,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成功人士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逐渐地培养。《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转变学生的“厌学”观念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海洋最佳、最强大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玩手机游戏、聊QQ、微信交友、网上购物等事情上。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需要借公共基础课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课优势,开导、引导、鼓励、关心、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空虚、虚拟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拾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四)关心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缺乏理想和自信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少数学生可能自身修养不高,人生价值取向有偏差。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同他们交流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负面情绪。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聆听他们的情感诉求、尊重学生的思想,为学生创造和谐健康、充满温暖和爱的成长环境。
(五)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瞬息万变,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专业技术不断升级,中职生在学校受到的基础教育很显然不能滿足未来社会变革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业与社会变化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阵地,是教师、学生教学与交流的舞台。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基础课老师要与时俱进,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优质教材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定位,把握“实用、创新”的原则,既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易学,又要兼顾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这就充分显示了国家和政府对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充分重视。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各学校可以依据现有资源条件和办学特色,联系学生实际,把握教材难易程度,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多年的“应试教育”“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状态,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抽象、晦涩的说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循序渐进地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为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能力打下基础。
2.创新课堂,探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
(1)新颖变通的策略
公共基础课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时候,要力求新颖多变,不要老生常谈,因为新鲜的与时代接轨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只会让学生“习而无味”,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更别提学习兴趣与创新了。
(2)鼓励竞争策略
中职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学生都有上进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学生互相竞争,一决高下。如小组竞赛、正反方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不仅能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励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3)激励创新策略
创新思维是指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从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包括专业课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要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不拘泥于现有的成果,不要简单机械地模仿重复,要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去超越。
(4)情感影响策略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说,只有老师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学生才心甘情愿去聆听他的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师德、渊博的学识和个人的独特魅力,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四、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公共基础课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用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差,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背定义公式定理等,限制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考核的结果往往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成绩差的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一)实施分层考试
公共基础课可以实施分层考试,即在一套试卷中编制三个层次的试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避免了过去“一棍子打死”一大片的局面,既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又避免了学生因成绩不好而讨厌学习的问题。
(二)实行最低学分制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学生的最低毕业学分,让那些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有努力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引入奖励学分和实践学分
在评价体制中引入奖励学分和实践学分,这样不但弥补了学科学分的不足,而且起到了引领学生发展特长的作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标和动力。
五、改革公共基础课程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进行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整合研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管理上应该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时,既保证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从而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英娣.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阐释与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
[2]包德萱.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2007(3).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4]翟光伟.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
[5]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跃新.创造性思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张兵.家校有机结合促进和谐教育[J].教育科学,2014(9).
[9]常宏.如何培养创新的兴趣[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4).
[10]楊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 李 静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04-0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与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落榜者,这些学生总体上学习成绩差,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聊天、化妆等现象很普遍。大部分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课,他们认为学好专业课就等于有了工作。但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单纯地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公共基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中职生虽然成绩差,不爱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优点和某些方面的天赋与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书法,有的热爱音乐,有的喜欢文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掘自身潜力,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成功人士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逐渐地培养。《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转变学生的“厌学”观念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海洋最佳、最强大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玩手机游戏、聊QQ、微信交友、网上购物等事情上。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需要借公共基础课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课优势,开导、引导、鼓励、关心、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空虚、虚拟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拾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四)关心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缺乏理想和自信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少数学生可能自身修养不高,人生价值取向有偏差。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同他们交流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负面情绪。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聆听他们的情感诉求、尊重学生的思想,为学生创造和谐健康、充满温暖和爱的成长环境。
(五)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瞬息万变,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专业技术不断升级,中职生在学校受到的基础教育很显然不能滿足未来社会变革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业与社会变化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阵地,是教师、学生教学与交流的舞台。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基础课老师要与时俱进,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优质教材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定位,把握“实用、创新”的原则,既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易学,又要兼顾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这就充分显示了国家和政府对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充分重视。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各学校可以依据现有资源条件和办学特色,联系学生实际,把握教材难易程度,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多年的“应试教育”“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状态,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抽象、晦涩的说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循序渐进地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为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能力打下基础。
2.创新课堂,探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
(1)新颖变通的策略
公共基础课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时候,要力求新颖多变,不要老生常谈,因为新鲜的与时代接轨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只会让学生“习而无味”,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更别提学习兴趣与创新了。
(2)鼓励竞争策略
中职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学生都有上进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学生互相竞争,一决高下。如小组竞赛、正反方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不仅能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励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3)激励创新策略
创新思维是指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从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包括专业课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要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不拘泥于现有的成果,不要简单机械地模仿重复,要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去超越。
(4)情感影响策略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说,只有老师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学生才心甘情愿去聆听他的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师德、渊博的学识和个人的独特魅力,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四、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公共基础课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用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差,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背定义公式定理等,限制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考核的结果往往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成绩差的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一)实施分层考试
公共基础课可以实施分层考试,即在一套试卷中编制三个层次的试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避免了过去“一棍子打死”一大片的局面,既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又避免了学生因成绩不好而讨厌学习的问题。
(二)实行最低学分制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学生的最低毕业学分,让那些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有努力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引入奖励学分和实践学分
在评价体制中引入奖励学分和实践学分,这样不但弥补了学科学分的不足,而且起到了引领学生发展特长的作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标和动力。
五、改革公共基础课程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进行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整合研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管理上应该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时,既保证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从而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丁英娣.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阐释与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
[2]包德萱.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2007(3).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4]翟光伟.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
[5]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跃新.创造性思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张兵.家校有机结合促进和谐教育[J].教育科学,2014(9).
[9]常宏.如何培养创新的兴趣[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4).
[10]楊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