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效率;
兴趣;难点;思维;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8—00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把抽象的文字形象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从而给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不是把课文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小组,自己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的一件事。
二、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中心的核心,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是突破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种利用色光交融,视听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光的折射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信息技术的刺激和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后,笔者出示自制的网页,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照片,配上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作为健康人,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四、自主学习,增长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见,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如,教完《景阳冈》一课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书本上,还能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笔者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在图书馆查找资料。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它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制作或选择恰当的媒体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增加无穷的魅力。
编辑:马德佳
兴趣;难点;思维;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8—00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把抽象的文字形象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从而给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不是把课文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小组,自己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的一件事。
二、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中心的核心,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是突破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种利用色光交融,视听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光的折射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信息技术的刺激和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后,笔者出示自制的网页,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照片,配上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作为健康人,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四、自主学习,增长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见,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如,教完《景阳冈》一课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书本上,还能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笔者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在图书馆查找资料。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它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制作或选择恰当的媒体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增加无穷的魅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