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持续强化职业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文章指出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培育校内外学生自主实训基地,组建项目作业团队,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实训和实践,它们对高职院校培养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学实训组织 自主管理 组织建设
[作者简介]胡敏(1971- ),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浙江 杭州 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高职‘学生主体、任务驱动’工学项目派遣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01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强调“职业性”,主要是指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强调了教与学的职业导向,但对课余持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关注较少。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为例,研究该组织的建设,同时研究高职院校课余有序开展以职业行为养成为目标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某职业的条件。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对现阶段不同职业体系下的职业素质做出更准确的定义,同时在实际职业岗位中确定能体现职业素质的行为。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职业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下,职业行为的要求不同。事实上,职业素质更应该被理解为是动态的、行为化的概念。职业素质并不是指导行为的概念性文字表述,而是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协助从业者完成日常岗位工作。
高职院校普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课堂和实训为核心围绕行业特点展开,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培养氛围。但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职业素质的关键是职业行为,职业行为依存于日常岗位为主的职业环境。如果能够在学习阶段进一步让学生走上职业岗位进行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由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答疑解惑,将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工学实训组织,正是基于现阶段的职场环境的以学生职业行为养成和职业素质修炼为目的平台。它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常见“工学结合”模式,教师成为指导者和顾问,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以作业团队为核心完成职业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职业行为的校正和重塑。工学实训组织成员完成任务,不只是社会兼职获取报酬,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培养职业行为的机会。
二、工学实训组织运行机制的构建
工学实训组织是一个学习平台,它将职业实践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的工学交替。不同于学校一般的社团组织,工学实训组织的运行需要进行五个方面设计:工学组织构建、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作业团队组建、职业实践、实践经验总结。
(一)工学组织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面对职业的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任务驱动的工学实训组织,同时聘请行业经验丰富或正在企业挂职的教师担任该组织的顾问或指导。实训组织的日常工作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其依据是不断充实完善的机构章程和根据章程设置的部门、岗位、作业团队,编制的管理制度,确定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标准。实训组织总负责人通过公开竞聘招选,任职时间一般为一年,实训组织各岗位的负责人由实训组织总负责人负责招募。
(二)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在系部的支持下建立校内自主实训基地。主要做法是将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全部或部分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管理,变为开放式实训场所,为组织成员也为其他学生课余提高职业技能服务,学生承接的企业任务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工学结合的对口服务企业,对一些可以开展经常和稳定职业实践的企业,由系部与它们签订协议,再交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具体时段任务的完成。校内实训基地以职业技能提高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则突出职业实践。
(三)任务作业团队组建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和实际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设立作业团队。作业团队承担企业任务的组织实施,也是职业行为培养的主要客体。作业团队设常设团队或临时组建团队两类。常设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需求或者行业发展的现状,这类团队工作目标指向明确、职业岗位职能清晰,有固定指导教师负责技能训练和具体任务分派。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则对各作业团队进行支持、协调和管理。
(四)职业实践
这是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职业环境真实接触的过程,更是职业行为养成的关键过程。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习惯决定了实践任务的完成,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而仍然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一些临时性或富有创造性的任务。任务引入的起始阶段、完成任务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任务完成以后,更需要教师召集作业团队成员进行适时适当的点评,“孵化”正确的职业行为,“校正”不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认知。
(五)实践经验总结
为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后劲,要求作业团队的成员在任课老师或作业团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所完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充分提炼总结并反思,进一步明确应该努力养成的未来职业的职业行为。成效比较好的可以转化为实训讲义。这种讲义的汇编可以是开放式的,根据实训组织职业实践开展情况持续增加和更新。 三、工学实训组织运作实践
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和设计思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2009年9月开始推动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发展概况
对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工学实训组织,学院的建设思路是,给予三年孵化的经费资助,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组织的自我良性发展。2010年底,根据工学实训组织建设实际,学院将申报建设之初的18个工学实训组织整合成为16个,15个专业的学生受益于工学实训组织牵头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实践。16个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实践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能+创业”型。比如烹饪系的“美味教室食品有限公司”,以校内和社区为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旅苑”校内实验旅行社是旅行社管理专业在我院“校中店”旅苑旅行社在校内的分支机构,拥有自己的营业执照和门市部,旅行社各岗位均由在校学生担任,开展对外经营。这类工学实训组织内的所有工作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很好地利用了专业技能并对经营管理能力进行了拓展。二是“技能+服务”型。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分别根据自己专业的核心服务技能成立了酒店“PARTTIME”社、旅苑导游服务部和旅苑礼仪服务社,这些组织提供学生在未来就业企业的职业实践机会,以服务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为主。三是“技能+实践”型。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由于专业指向的就业行业等方面的原因,强调学生真实技能实践,突出的是技能实训和职业体验,但不像前两种实训组织一样会给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只能带来很少的经济效益。比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卓越会展工作室、旅游英语专业的英语沙龙工作室、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的TC智苑旅游策划工作室等。这些组织开展了真实的职业实践,但尚不是真实职业环境中开展的工作,有些学生实践成果尚显稚嫩,无法真正被企业采用。“技能+实践”型工学实训组织必须向“技能+创业”型或“技能+服务”型组织转变,否则将在三年期满后予以淘汰。目前学院还有一批二、三型综合的实训组织,比如外语系的译之园旅苑工学翻译社、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以旅游线路策划为主的旅游创意工作室、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凡尔赛工设计社等,它们在加强学生职业实训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与市场对接。
(二)工学实训组织对学生职业行为培养的作用
1.工学实训组织是学生开展职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工学实训组织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非营利机构,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依托专业,容易获得专业对应企业的认可;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容易获得院系管理部门的认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实训组织不同于搭建学生兼职平台的学校团委或其他机构,它是学生职业实践和专业实训的重要平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16个工作实训组织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转良好,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设计有自己独特的LOGO,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也逐渐规范,成为相关专业学生产学结合衔接未来职业的重要平台。“技能+创业”型和“技能+服务”型实训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总金额超过了150万元人民币职业实践机会,参与学生总人次超过2万人次/天。
2.激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工学实训组织通过协议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将这些企业纳入到专业实训基地体系里来。不同于实习基地,工学实训基地由于开展的是短期的职业实践和体验,企业没有托管学生的压力却可以获得短期用工的便利;工学实训组织也由于不存在教学环节要求,又没有创收压力,有更好的主体地位可以维护同学权益。工学实训组织建立的校外工学实训基地一般是经过工学双方良好磨合基本达成职业实践和体验共识、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职业实践。另外,在这种学生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的自主实训体系中,学生有更强的愿望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也促进了校内实训场所的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进行技能实训,巩固课堂上学习的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实践。
3.以团队作业为基础的项目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未来职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很多知名企业都将是否具有团队意识放在选人用人首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经过各种实践锻炼、训练有素、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企业也更有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项目是工学实训组织开展工学实训的基本作业,作业团队是完成项目实训的基本单位。建立职业目标明确、相对稳定的作业团队,一方面可以开展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团队分工,完成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实训项目,再就是可以很好地在技能训练和职业实践中引入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如杭州导游服务团队,课余针对杭州地陪景点到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导游实训,在节假日到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职业实践后进行小组研讨小结,每个团队的导游讲解技能和带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三)工学实训组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实训组织的建设需要向综合和长远方向转变。由于实训组织的非营利性和管理人员的短暂任期,使实训组织更注重了当下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对组织长远发展和综合管理考虑不够。主要出现的问题,一是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在经过短暂的义务劳动之后开始下降,职业指导开始缺失;二是财务管理规范不够,出现提留经费使用不当引起争议和提留经费不够导致新任务开展困难两种情况;三是实训组织建设方向盲目,自我良性运行机制由于职业岗位定位等原因无法形成,组织运行有终止的可能。这要求工学实训组织建设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引导和规范责任。
2.开放性实训室使用率问题。按照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设想,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为作业团队成员也为其他学生开展课余技能实训提供便利,但实践中存在实训室总体使用率不高的情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开放式实训室就存在这个问题。模拟导游实训室由于景点讲解技能训练的需要,其利用率比较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餐饮实训室由于服务技能的要求低些,学生使用率就低。另外实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烹饪实训室,水、电、油和实训材料等运行成本较高,学生无法负担。让工学实训组织发挥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训的机制有待探索。
3.参加项目化实训的学生有重收益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倾向。建立工作实训组织、组建作业团队、安排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去所学专业面向的企业或岗位进行职业体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岗位工作的收入,而对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出现轻视现象,管理难度有加大的趋势,由此也导致不同专业工学实训组织发展的不均衡。
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依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训和实践,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高职学生偏好感性思维、强于动手和行动的学习习惯。毫无疑问,以专业真实实践为核心的职业实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有积极意义。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来看,虽然这一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其运行机制尚需持续完善,其长期效果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从设计、运行、实践和现有成果看,它对学院把学生培养成为“知富行高”的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3]朱海岳,方黛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关键词]工学实训组织 自主管理 组织建设
[作者简介]胡敏(1971- ),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浙江 杭州 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高职‘学生主体、任务驱动’工学项目派遣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01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强调“职业性”,主要是指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强调了教与学的职业导向,但对课余持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关注较少。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为例,研究该组织的建设,同时研究高职院校课余有序开展以职业行为养成为目标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某职业的条件。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对现阶段不同职业体系下的职业素质做出更准确的定义,同时在实际职业岗位中确定能体现职业素质的行为。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职业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下,职业行为的要求不同。事实上,职业素质更应该被理解为是动态的、行为化的概念。职业素质并不是指导行为的概念性文字表述,而是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协助从业者完成日常岗位工作。
高职院校普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课堂和实训为核心围绕行业特点展开,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培养氛围。但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职业素质的关键是职业行为,职业行为依存于日常岗位为主的职业环境。如果能够在学习阶段进一步让学生走上职业岗位进行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由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答疑解惑,将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工学实训组织,正是基于现阶段的职场环境的以学生职业行为养成和职业素质修炼为目的平台。它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常见“工学结合”模式,教师成为指导者和顾问,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以作业团队为核心完成职业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职业行为的校正和重塑。工学实训组织成员完成任务,不只是社会兼职获取报酬,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培养职业行为的机会。
二、工学实训组织运行机制的构建
工学实训组织是一个学习平台,它将职业实践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的工学交替。不同于学校一般的社团组织,工学实训组织的运行需要进行五个方面设计:工学组织构建、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作业团队组建、职业实践、实践经验总结。
(一)工学组织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面对职业的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任务驱动的工学实训组织,同时聘请行业经验丰富或正在企业挂职的教师担任该组织的顾问或指导。实训组织的日常工作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其依据是不断充实完善的机构章程和根据章程设置的部门、岗位、作业团队,编制的管理制度,确定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标准。实训组织总负责人通过公开竞聘招选,任职时间一般为一年,实训组织各岗位的负责人由实训组织总负责人负责招募。
(二)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在系部的支持下建立校内自主实训基地。主要做法是将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全部或部分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管理,变为开放式实训场所,为组织成员也为其他学生课余提高职业技能服务,学生承接的企业任务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工学结合的对口服务企业,对一些可以开展经常和稳定职业实践的企业,由系部与它们签订协议,再交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具体时段任务的完成。校内实训基地以职业技能提高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则突出职业实践。
(三)任务作业团队组建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和实际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设立作业团队。作业团队承担企业任务的组织实施,也是职业行为培养的主要客体。作业团队设常设团队或临时组建团队两类。常设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需求或者行业发展的现状,这类团队工作目标指向明确、职业岗位职能清晰,有固定指导教师负责技能训练和具体任务分派。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则对各作业团队进行支持、协调和管理。
(四)职业实践
这是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职业环境真实接触的过程,更是职业行为养成的关键过程。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习惯决定了实践任务的完成,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而仍然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一些临时性或富有创造性的任务。任务引入的起始阶段、完成任务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任务完成以后,更需要教师召集作业团队成员进行适时适当的点评,“孵化”正确的职业行为,“校正”不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认知。
(五)实践经验总结
为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后劲,要求作业团队的成员在任课老师或作业团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所完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充分提炼总结并反思,进一步明确应该努力养成的未来职业的职业行为。成效比较好的可以转化为实训讲义。这种讲义的汇编可以是开放式的,根据实训组织职业实践开展情况持续增加和更新。 三、工学实训组织运作实践
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和设计思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2009年9月开始推动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发展概况
对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工学实训组织,学院的建设思路是,给予三年孵化的经费资助,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组织的自我良性发展。2010年底,根据工学实训组织建设实际,学院将申报建设之初的18个工学实训组织整合成为16个,15个专业的学生受益于工学实训组织牵头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实践。16个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实践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能+创业”型。比如烹饪系的“美味教室食品有限公司”,以校内和社区为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旅苑”校内实验旅行社是旅行社管理专业在我院“校中店”旅苑旅行社在校内的分支机构,拥有自己的营业执照和门市部,旅行社各岗位均由在校学生担任,开展对外经营。这类工学实训组织内的所有工作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很好地利用了专业技能并对经营管理能力进行了拓展。二是“技能+服务”型。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分别根据自己专业的核心服务技能成立了酒店“PARTTIME”社、旅苑导游服务部和旅苑礼仪服务社,这些组织提供学生在未来就业企业的职业实践机会,以服务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为主。三是“技能+实践”型。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由于专业指向的就业行业等方面的原因,强调学生真实技能实践,突出的是技能实训和职业体验,但不像前两种实训组织一样会给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只能带来很少的经济效益。比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卓越会展工作室、旅游英语专业的英语沙龙工作室、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的TC智苑旅游策划工作室等。这些组织开展了真实的职业实践,但尚不是真实职业环境中开展的工作,有些学生实践成果尚显稚嫩,无法真正被企业采用。“技能+实践”型工学实训组织必须向“技能+创业”型或“技能+服务”型组织转变,否则将在三年期满后予以淘汰。目前学院还有一批二、三型综合的实训组织,比如外语系的译之园旅苑工学翻译社、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以旅游线路策划为主的旅游创意工作室、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凡尔赛工设计社等,它们在加强学生职业实训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与市场对接。
(二)工学实训组织对学生职业行为培养的作用
1.工学实训组织是学生开展职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工学实训组织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非营利机构,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依托专业,容易获得专业对应企业的认可;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容易获得院系管理部门的认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实训组织不同于搭建学生兼职平台的学校团委或其他机构,它是学生职业实践和专业实训的重要平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16个工作实训组织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转良好,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设计有自己独特的LOGO,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也逐渐规范,成为相关专业学生产学结合衔接未来职业的重要平台。“技能+创业”型和“技能+服务”型实训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总金额超过了150万元人民币职业实践机会,参与学生总人次超过2万人次/天。
2.激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工学实训组织通过协议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将这些企业纳入到专业实训基地体系里来。不同于实习基地,工学实训基地由于开展的是短期的职业实践和体验,企业没有托管学生的压力却可以获得短期用工的便利;工学实训组织也由于不存在教学环节要求,又没有创收压力,有更好的主体地位可以维护同学权益。工学实训组织建立的校外工学实训基地一般是经过工学双方良好磨合基本达成职业实践和体验共识、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职业实践。另外,在这种学生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的自主实训体系中,学生有更强的愿望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也促进了校内实训场所的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进行技能实训,巩固课堂上学习的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实践。
3.以团队作业为基础的项目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未来职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很多知名企业都将是否具有团队意识放在选人用人首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经过各种实践锻炼、训练有素、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企业也更有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项目是工学实训组织开展工学实训的基本作业,作业团队是完成项目实训的基本单位。建立职业目标明确、相对稳定的作业团队,一方面可以开展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团队分工,完成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实训项目,再就是可以很好地在技能训练和职业实践中引入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如杭州导游服务团队,课余针对杭州地陪景点到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导游实训,在节假日到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职业实践后进行小组研讨小结,每个团队的导游讲解技能和带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三)工学实训组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实训组织的建设需要向综合和长远方向转变。由于实训组织的非营利性和管理人员的短暂任期,使实训组织更注重了当下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对组织长远发展和综合管理考虑不够。主要出现的问题,一是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在经过短暂的义务劳动之后开始下降,职业指导开始缺失;二是财务管理规范不够,出现提留经费使用不当引起争议和提留经费不够导致新任务开展困难两种情况;三是实训组织建设方向盲目,自我良性运行机制由于职业岗位定位等原因无法形成,组织运行有终止的可能。这要求工学实训组织建设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引导和规范责任。
2.开放性实训室使用率问题。按照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设想,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为作业团队成员也为其他学生开展课余技能实训提供便利,但实践中存在实训室总体使用率不高的情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开放式实训室就存在这个问题。模拟导游实训室由于景点讲解技能训练的需要,其利用率比较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餐饮实训室由于服务技能的要求低些,学生使用率就低。另外实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烹饪实训室,水、电、油和实训材料等运行成本较高,学生无法负担。让工学实训组织发挥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训的机制有待探索。
3.参加项目化实训的学生有重收益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倾向。建立工作实训组织、组建作业团队、安排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去所学专业面向的企业或岗位进行职业体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岗位工作的收入,而对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出现轻视现象,管理难度有加大的趋势,由此也导致不同专业工学实训组织发展的不均衡。
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依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训和实践,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高职学生偏好感性思维、强于动手和行动的学习习惯。毫无疑问,以专业真实实践为核心的职业实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有积极意义。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来看,虽然这一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其运行机制尚需持续完善,其长期效果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从设计、运行、实践和现有成果看,它对学院把学生培养成为“知富行高”的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3]朱海岳,方黛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