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苏是云南省6个人口较少、经济特困民族支系之一。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山苏人在经济和教育上的扶贫与帮助,以及普通话和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很多山苏人开始学习普通话。普通话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山苏人的民族认同和母语保持带来相对的影响,如何在双语教育中让学生学会普通话的同时又能拥有积极的民族身份认同值得政府和学校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山苏人民族身份民族语言语言保持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云南特少民族山苏双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J09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3-01
一、民族身份与认同
在英文中,认同和身份的表达均为“identity”,但由于不同学者对身份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身份”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Hall (1996) 认为身份是个体不断认同本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的过程,即来自于个体社会价值和人生经验的自我认知。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交往而被创造出来的。Block(2009)综合各学科观点指出,身份是个体在社会情景中,有意识的、不断编写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个体的所想、所为、所说在服饰、体态和语言上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建立在有共享的历史、祖先、信念、惯例、语言和宗教基础上的自我概念。Block将身份划分为少数民族身份,民族身份,社会等级身份等。少数民族身份(ethnic identity)指个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对自己民族的评价和了解(Phinney, 1990)。
人们在获得语言身份的同时还会获得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ies)。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个体受到新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改变。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文化,而文化则是语言的灵魂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个体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就是个体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获得新文化身份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接受和融入目的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正习得了第二语言。
二、山苏基本概况
山苏是彝族支系之一,在旧时也被称为“车苏”、“扯苏”(佘孟良,1990)。它是云南省6个人口较少、经济特困民族支系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峨山三个民族自治县,人口约15737人(2010)。他们多居住于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贫困面大,居住条件简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山苏虽然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但是山苏语和彝语并不相通,甚至与彝族其他支系以及居住地周边其他民族的语言都不相通,在语言表达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可谓是“独立门户”(许鲜明等,2012)。山苏人母语保持状况良好;相比而言,会说汉语的山苏人较少。针对这一情况玉溪市政府于2002起开始对山苏进行教育扶贫。
学校方面首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帮助山苏人学会普通话,大部分山苏学生接触双语教育的时间在小学一年级。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年级采用以山苏语为主,普通话为辅的教学方式;二年级时山苏语和普通话各占一半;三年级起除较难理解部分用山苏语教学外主要用普通话教学,三年级后采用全普通话教学。由此可见,对山苏学生实行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民族语教会学生说普通话,是普通话为主导的双语教学。
三、语言政策及普通话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我国政府官方正式用语,同时也是学校、大众传媒及服务行业等的正式交流用语。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的任务,还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任。作为我国公民,如不能掌握普通话,便会失去诸多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常将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了解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家长让儿女放弃学习本民族语,转而以汉语为其母语,以方便孩子未来发展。放弃母语会造成民族身份认同缺失,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并造成民族语言濒危。
造成语言濒危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社会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外部原因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等力量逼迫而成,内部因素如少数民族自身对其母语持消极不认同态度(范俊军等,200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128种,但在这其中却有超过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一千人,语言活力较低,语种濒临灭绝;而其他近半数少数民族语言存在生存危机(范俊军,2005)。木佬语,拉基语,仙岛语等使用人数已不足百,语言濒临灭绝。
从身份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的行为,是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为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如此长期发展下去,这些少数民族的个体民族身份认同会逐渐改变为对主流民族的认同,导致少数民族失去群体母语认同,放弃自己原本的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
四、对山苏人民族身份认同及其语言的保护
民族语言相对于普通话或汉方言属弱势语言,语言使用范围和语言社会影响力较小,政府应该予以相对的政策保护。母语认同是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民族母语保持能强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这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体对普通话和主流文化汉文化都持积极和认同的态度;相对的,国家也应该在建立更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少数民族语言认同。
虽然目前山苏人的母语保持情况较为良好,但随着普通话和双语教育的继续推广,势必会对其母语、民族身份势必逐渐认同产生相对的影响。对于特少民族支系山苏人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的保护,首先是需要政府和学校在把先进主流文化引入的同时,也对山苏语言和文化进行保护,鼓励他们在外说汉语,在家说母语,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双语教学中,不仅要给他们介绍先进的文化知识、学习汉语通用语,更要注重培养和建立他们对自己母语的自豪感,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血脉关系,让其民族语言、文化继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 S.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M]. In S. Hall & P.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1996:1-17.
[2]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ies (Reprinted). London: Continuum, 2009: 27.
[3]佘孟良. 石屏县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659.
[4]许鲜明,白碧波等. 山苏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5]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2005(6): 42-47.
[6]范俊军,宫齐,胡鸿雁.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 民族语文, 2006 (3): 51-61.
【关键词】山苏人民族身份民族语言语言保持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云南特少民族山苏双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J09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3-01
一、民族身份与认同
在英文中,认同和身份的表达均为“identity”,但由于不同学者对身份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身份”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Hall (1996) 认为身份是个体不断认同本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的过程,即来自于个体社会价值和人生经验的自我认知。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交往而被创造出来的。Block(2009)综合各学科观点指出,身份是个体在社会情景中,有意识的、不断编写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个体的所想、所为、所说在服饰、体态和语言上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建立在有共享的历史、祖先、信念、惯例、语言和宗教基础上的自我概念。Block将身份划分为少数民族身份,民族身份,社会等级身份等。少数民族身份(ethnic identity)指个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对自己民族的评价和了解(Phinney, 1990)。
人们在获得语言身份的同时还会获得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ies)。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个体受到新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改变。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文化,而文化则是语言的灵魂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个体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就是个体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获得新文化身份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接受和融入目的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正习得了第二语言。
二、山苏基本概况
山苏是彝族支系之一,在旧时也被称为“车苏”、“扯苏”(佘孟良,1990)。它是云南省6个人口较少、经济特困民族支系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峨山三个民族自治县,人口约15737人(2010)。他们多居住于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贫困面大,居住条件简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山苏虽然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但是山苏语和彝语并不相通,甚至与彝族其他支系以及居住地周边其他民族的语言都不相通,在语言表达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可谓是“独立门户”(许鲜明等,2012)。山苏人母语保持状况良好;相比而言,会说汉语的山苏人较少。针对这一情况玉溪市政府于2002起开始对山苏进行教育扶贫。
学校方面首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帮助山苏人学会普通话,大部分山苏学生接触双语教育的时间在小学一年级。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年级采用以山苏语为主,普通话为辅的教学方式;二年级时山苏语和普通话各占一半;三年级起除较难理解部分用山苏语教学外主要用普通话教学,三年级后采用全普通话教学。由此可见,对山苏学生实行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民族语教会学生说普通话,是普通话为主导的双语教学。
三、语言政策及普通话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我国政府官方正式用语,同时也是学校、大众传媒及服务行业等的正式交流用语。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的任务,还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任。作为我国公民,如不能掌握普通话,便会失去诸多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常将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了解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家长让儿女放弃学习本民族语,转而以汉语为其母语,以方便孩子未来发展。放弃母语会造成民族身份认同缺失,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并造成民族语言濒危。
造成语言濒危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社会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外部原因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等力量逼迫而成,内部因素如少数民族自身对其母语持消极不认同态度(范俊军等,200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128种,但在这其中却有超过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一千人,语言活力较低,语种濒临灭绝;而其他近半数少数民族语言存在生存危机(范俊军,2005)。木佬语,拉基语,仙岛语等使用人数已不足百,语言濒临灭绝。
从身份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的行为,是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为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如此长期发展下去,这些少数民族的个体民族身份认同会逐渐改变为对主流民族的认同,导致少数民族失去群体母语认同,放弃自己原本的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
四、对山苏人民族身份认同及其语言的保护
民族语言相对于普通话或汉方言属弱势语言,语言使用范围和语言社会影响力较小,政府应该予以相对的政策保护。母语认同是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民族母语保持能强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这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体对普通话和主流文化汉文化都持积极和认同的态度;相对的,国家也应该在建立更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少数民族语言认同。
虽然目前山苏人的母语保持情况较为良好,但随着普通话和双语教育的继续推广,势必会对其母语、民族身份势必逐渐认同产生相对的影响。对于特少民族支系山苏人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的保护,首先是需要政府和学校在把先进主流文化引入的同时,也对山苏语言和文化进行保护,鼓励他们在外说汉语,在家说母语,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双语教学中,不仅要给他们介绍先进的文化知识、学习汉语通用语,更要注重培养和建立他们对自己母语的自豪感,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血脉关系,让其民族语言、文化继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 S.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M]. In S. Hall & P.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1996:1-17.
[2]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ies (Reprinted). London: Continuum, 2009: 27.
[3]佘孟良. 石屏县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659.
[4]许鲜明,白碧波等. 山苏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5]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2005(6): 42-47.
[6]范俊军,宫齐,胡鸿雁.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 民族语文, 2006 (3): 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