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在努力“创业”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的组织架构,使自己具备了崭新的能深入参与、服务并影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大学。本文探讨了“创业型大学”对我国高职院校能力建设的启示: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变革,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提升质量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变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运作能力。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高职院校;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李丽明(1965-),女,内蒙古锡盟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创业型大学及其特点
1994年~1996年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系统研究了英国沃里克大学等5所欧洲大学的创业努力,总结了每所大学多年的创业经验,分析并描绘了创业的努力给大学自身带来的根本性变革——组织上的转型,1998年完成了《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并出版。在书中,克拉克在大学的组织框架中使用了“创业型”作为关键词,之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创业型大学”被认为是继“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之后第三种大学模式,或者说是大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克拉克对创业型大学的描述是:一所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为了改变它们的特性,成为能够适应环境(内部和外部)需求的“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构”而产生的。克拉克用“创业型”来描述这种有别于“传统型”大学的特点,替代了之前学术界一直使用的“‘前摄性’和‘创新型’等较为柔和的词语”,他认为,“创业型”“更有力地指向地方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努力,指向导致改变组织姿态的行动。”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结果,使大学“形成了新的结构、过程和方向”,“它能提供资源和基础结构,构筑超出一所大学原来具有的能力”。创业型大学是大学“集体的创业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变革的决心和变革行动是决定性的要素,变革的决心和精明的行动方针成为了“创业型大学特征的新的组织要素”。
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研究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兴起,他在研究中强调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功能,认为创业型大学一般应具有三个特征: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教职人员、学生、普通雇员)一定程度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和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相对于传统型大学而言创业型大学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研究意识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
我国学者在对创业型大学及其理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顾坤华、赵慧莉认为:“所谓创业型大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实践,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课程的多样化;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率;为创业活动提供文化氛围等等。”陈笃彬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与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相对应的全新的办学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创业”是指大学为适应外部和内部的需求,改变自身的持续努力,在“创业”过程中,大学改变了自身的组织架构,使自己具备了崭新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于是大学从象牙塔里的“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演变为能深入参与并影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所显示出来的大学在社会中的职能转变是它的核心价值,大学的职能已经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大学的职能已扩展到了参与并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的变革精神、变革的能力和持续稳定的变革行动是创业型大学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
1.能力建设的内涵
“能力”的原意是一种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潜在于每个人之上的综合素质或本领,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对于活动的结果而言,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从20世纪末,能力的概念已经被推广运用到团体的能力,比如国家能力、执政党能力、学校能力等,它是团体展现出来的整体实力特征,是团体的综合素质和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实现团体目标的必备条件。“建设”是指完善某一特定方面的活动,一般多指硬件设施的改善,后借用这个概念到软件的改善。“能力建设”是指团体在提升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增长,“它贯穿在人们不断改善能力效率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发现从前低效率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①
2.高等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建设指的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建设,它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领导及管理队伍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机制、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而这一切的能力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建设,这是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高职院校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依托独特的专业优势、技术或技能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十几年来长足发展,在规模扩张、内涵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提升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能力的目标,必须具备基于专业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把握能力,使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形式和速度符合市场需求。具体表现在:能与社会发展多维度全方位的结合、开放双赢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高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动发展、快速反应的人才与培训市场的要求等等。高职院校在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发通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地方产业发展动向的跟踪调研、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教师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等等。保障这一切需求能够实现的根本在于高职院校能快速变革不适应环境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一个灵活反应的运行机制。然而,在社会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需求面前,许多高职院校表现出反应能力不足,缺乏灵活性。
三、创业型大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建设的启示
1.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提升质量能力
(1)创业教育观:从就业能力到就业创业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教育观念经历了从学科型知识教育体系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高职教育注重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被广大职业院校所接受。但是近些年来,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和技术多变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使高职教育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回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多挑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内涵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到主动地创建事业,更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观。2009年江苏省“高教强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术年会上已有专家提出江苏“率先试行推进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跨越”,这是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新的重要观点。
(2)终身教育观:从学历教育到终身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还必须从职前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职业教育观。高等职业院校是不同于教学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是和政府、企业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职前学历教育的功能,更要发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支持的综合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在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能力,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概念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高职教育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高职院校必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面对传统习惯的强大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高职院校依然在苦苦地摸索着。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发展“创业型大学”是适应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天赋的职能就是回应社会的需求,致力于变革,积极寻求转型,从比较被动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千方百计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积极寻求双方的合作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的创业能力建设,通过自身创业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3.变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运作能力
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型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保守的学科式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的灵活反应的运行机制:适应行业企业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适应专业特点的弹性学分制和动态假期制等。高职院校在运行机制上一定要敢于尝试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积极寻求学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途径。第一,高职院校要引入产业界的管理经验,丰富学校管理工作者产业界的经历和经验,实现学校运作企业化;第二,完善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如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建共管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方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能力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行动起来,致力于转变观念、改变模式、变革体制机制,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这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型高等职业大学建设应该提到高职院校议事日程的前列。
注释:
①陈如平.学校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EB/OL].http://house.focus.cn
参考文献:
[1]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子杰,程广文.论创业型大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顾坤华,赵慧莉.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促高等职业教育转型”[C].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强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2009.
[6]卢胜,施冠群,刘林青.创业型大学及创业生态系统初探[J].当代经济,2009,(2).
[7]陈笃彬.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西工业科学发展[J].发展研究,2008,(9).
[8]邓志革,华金科.创业型大学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9]陈宝华.建立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高职院校;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李丽明(1965-),女,内蒙古锡盟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创业型大学及其特点
1994年~1996年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系统研究了英国沃里克大学等5所欧洲大学的创业努力,总结了每所大学多年的创业经验,分析并描绘了创业的努力给大学自身带来的根本性变革——组织上的转型,1998年完成了《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并出版。在书中,克拉克在大学的组织框架中使用了“创业型”作为关键词,之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创业型大学”被认为是继“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之后第三种大学模式,或者说是大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克拉克对创业型大学的描述是:一所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为了改变它们的特性,成为能够适应环境(内部和外部)需求的“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构”而产生的。克拉克用“创业型”来描述这种有别于“传统型”大学的特点,替代了之前学术界一直使用的“‘前摄性’和‘创新型’等较为柔和的词语”,他认为,“创业型”“更有力地指向地方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努力,指向导致改变组织姿态的行动。”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结果,使大学“形成了新的结构、过程和方向”,“它能提供资源和基础结构,构筑超出一所大学原来具有的能力”。创业型大学是大学“集体的创业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变革的决心和变革行动是决定性的要素,变革的决心和精明的行动方针成为了“创业型大学特征的新的组织要素”。
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研究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兴起,他在研究中强调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功能,认为创业型大学一般应具有三个特征: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教职人员、学生、普通雇员)一定程度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和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相对于传统型大学而言创业型大学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研究意识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
我国学者在对创业型大学及其理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顾坤华、赵慧莉认为:“所谓创业型大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实践,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课程的多样化;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率;为创业活动提供文化氛围等等。”陈笃彬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与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相对应的全新的办学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创业”是指大学为适应外部和内部的需求,改变自身的持续努力,在“创业”过程中,大学改变了自身的组织架构,使自己具备了崭新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于是大学从象牙塔里的“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演变为能深入参与并影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所显示出来的大学在社会中的职能转变是它的核心价值,大学的职能已经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大学的职能已扩展到了参与并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的变革精神、变革的能力和持续稳定的变革行动是创业型大学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
1.能力建设的内涵
“能力”的原意是一种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潜在于每个人之上的综合素质或本领,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对于活动的结果而言,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从20世纪末,能力的概念已经被推广运用到团体的能力,比如国家能力、执政党能力、学校能力等,它是团体展现出来的整体实力特征,是团体的综合素质和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实现团体目标的必备条件。“建设”是指完善某一特定方面的活动,一般多指硬件设施的改善,后借用这个概念到软件的改善。“能力建设”是指团体在提升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增长,“它贯穿在人们不断改善能力效率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发现从前低效率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①
2.高等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建设指的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建设,它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领导及管理队伍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机制、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而这一切的能力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建设,这是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高职院校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依托独特的专业优势、技术或技能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十几年来长足发展,在规模扩张、内涵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提升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能力的目标,必须具备基于专业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把握能力,使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形式和速度符合市场需求。具体表现在:能与社会发展多维度全方位的结合、开放双赢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高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动发展、快速反应的人才与培训市场的要求等等。高职院校在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发通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地方产业发展动向的跟踪调研、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教师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等等。保障这一切需求能够实现的根本在于高职院校能快速变革不适应环境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一个灵活反应的运行机制。然而,在社会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需求面前,许多高职院校表现出反应能力不足,缺乏灵活性。
三、创业型大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建设的启示
1.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提升质量能力
(1)创业教育观:从就业能力到就业创业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教育观念经历了从学科型知识教育体系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高职教育注重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被广大职业院校所接受。但是近些年来,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和技术多变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使高职教育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回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多挑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内涵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到主动地创建事业,更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观。2009年江苏省“高教强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术年会上已有专家提出江苏“率先试行推进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跨越”,这是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新的重要观点。
(2)终身教育观:从学历教育到终身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还必须从职前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职业教育观。高等职业院校是不同于教学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是和政府、企业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职前学历教育的功能,更要发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支持的综合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在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能力,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概念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高职教育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高职院校必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面对传统习惯的强大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高职院校依然在苦苦地摸索着。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发展“创业型大学”是适应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天赋的职能就是回应社会的需求,致力于变革,积极寻求转型,从比较被动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千方百计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积极寻求双方的合作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的创业能力建设,通过自身创业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3.变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运作能力
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型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保守的学科式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的灵活反应的运行机制:适应行业企业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适应专业特点的弹性学分制和动态假期制等。高职院校在运行机制上一定要敢于尝试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积极寻求学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途径。第一,高职院校要引入产业界的管理经验,丰富学校管理工作者产业界的经历和经验,实现学校运作企业化;第二,完善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如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建共管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方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能力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行动起来,致力于转变观念、改变模式、变革体制机制,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这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型高等职业大学建设应该提到高职院校议事日程的前列。
注释:
①陈如平.学校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EB/OL].http://house.focus.cn
参考文献:
[1]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子杰,程广文.论创业型大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顾坤华,赵慧莉.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促高等职业教育转型”[C].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强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2009.
[6]卢胜,施冠群,刘林青.创业型大学及创业生态系统初探[J].当代经济,2009,(2).
[7]陈笃彬.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西工业科学发展[J].发展研究,2008,(9).
[8]邓志革,华金科.创业型大学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9]陈宝华.建立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