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青少年; 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96-001
2001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也是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2003年,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阐明了对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爱国情感、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的重任,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也加进了一些公民教育的内容,很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公民教育,但我们也发现,学校目前开展的公民教育主要还停留在教育的层面,说教的内容比较多,把公民教育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没有真正把公民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没有真正走向学生的实际。
那在新时期,如何在广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公民教育制度保障
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推动作用、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把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计划中。为提高青少年学生公民素质,需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监控和督导机制。例如,全市性地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全市中小学新学年开学典礼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第一课等等,这样的政府行为就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制度保障,学校公民教育的方向性就会更强。
二、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品德课程中普遍渗透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但其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应达到的教育目标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不能靠一门课程来完成,各门课程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平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为建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可以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提倡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作为品德课程补充的公民教育读本。工作中校校互动,强手联动,开展对公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落实在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之中,构建完整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三、组织全员教育培训,造就公民教育引路人
道德教育具有全员化的特点,学校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担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职责。公民教育对于当前教师群体,也是新的课题和较为陌生的领域,因此在强调德育工作面向全体教师的同时,也应当对全体教师开展有关公民教育理论和技术层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及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提高他们实施教育的能力,以恰当的方法落实德育目标,全面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强调全体教师都负有公民教育的责任,强调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组织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四、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公民教育实践体验
一是结合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关注公共政策,发现社会上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校内外的丰富学习体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公民行为能力的提升。
二是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名言、人物、故事、文物和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载体,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通过校训、校歌、校风、班风的建设,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和动员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来。
五、推进家校协同合作,形成公民教育社会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责任。应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体制。加强对成人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教育引导,积极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提供对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和专业帮助。提倡成人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言行示范公民素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共同育人的纽带把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大环境。
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合格公民,是任何民族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期望,也是教育的价值与责任。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和地区对公民含义和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解有各自的特点,但在重视对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具有广泛的共识。我国学者李慎之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如何有效实施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这也将是我们所有教育同仁不断探讨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青少年; 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96-001
2001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也是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2003年,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阐明了对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爱国情感、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的重任,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也加进了一些公民教育的内容,很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公民教育,但我们也发现,学校目前开展的公民教育主要还停留在教育的层面,说教的内容比较多,把公民教育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没有真正把公民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没有真正走向学生的实际。
那在新时期,如何在广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公民教育制度保障
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推动作用、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把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计划中。为提高青少年学生公民素质,需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监控和督导机制。例如,全市性地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全市中小学新学年开学典礼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第一课等等,这样的政府行为就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制度保障,学校公民教育的方向性就会更强。
二、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品德课程中普遍渗透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但其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应达到的教育目标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不能靠一门课程来完成,各门课程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平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为建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可以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提倡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作为品德课程补充的公民教育读本。工作中校校互动,强手联动,开展对公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落实在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之中,构建完整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三、组织全员教育培训,造就公民教育引路人
道德教育具有全员化的特点,学校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担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职责。公民教育对于当前教师群体,也是新的课题和较为陌生的领域,因此在强调德育工作面向全体教师的同时,也应当对全体教师开展有关公民教育理论和技术层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及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提高他们实施教育的能力,以恰当的方法落实德育目标,全面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强调全体教师都负有公民教育的责任,强调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组织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四、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公民教育实践体验
一是结合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关注公共政策,发现社会上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校内外的丰富学习体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公民行为能力的提升。
二是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名言、人物、故事、文物和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载体,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通过校训、校歌、校风、班风的建设,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和动员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来。
五、推进家校协同合作,形成公民教育社会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责任。应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体制。加强对成人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教育引导,积极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提供对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和专业帮助。提倡成人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言行示范公民素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共同育人的纽带把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大环境。
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合格公民,是任何民族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期望,也是教育的价值与责任。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和地区对公民含义和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解有各自的特点,但在重视对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具有广泛的共识。我国学者李慎之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如何有效实施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这也将是我们所有教育同仁不断探讨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