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竹笛在民族音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只是因为竹笛本身具有民族特色,也不仅仅是因为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是因为竹笛的产生、变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竹笛诞生伊始就与中华民族的音乐演进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基于此,本文从发展过程、艺术流派及传承与推广三方面对竹笛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竹笛艺术;发展过程;艺术流派;传承;推广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13-01
引言
竹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喜怒悲欢,是中华民族音乐中吹管乐器类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随着东西文化的交融与进步,竹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形式,为竹笛演奏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竹笛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而让竹笛事业源远流长。
1 竹笛艺术的发展过程
1.1 竹笛表演艺术的发展
1.1.1 竹笛独奏表演阶段
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先生赴美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獨奏民间乐曲《鹧鸪飞》,拉开了中国竹笛迈入独奏艺术表现形式的序幕。此后,著名中国竹笛大师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从此,中国竹笛真正完成了由伴奏到独奏的历史性转变,并且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在此期间的演奏技术上,北方以吐、滑、垛、花(舌头)为主;南方以颤、震、叠、打(手指)为主,还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技巧。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戏曲曲牌或根据戏曲伴奏移植、改编而成的,真正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还没有出现。
1.1.2 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赵松庭创作的《早晨》正式登台亮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赞誉,这标志着是我国竹笛音乐进入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多风格、多地域的笛曲逐渐出现,演奏家们根据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体系,并且都有其代表作。另外,许多音乐家也开始注重将各国家、地区的音乐广泛运用到竹笛音乐中,这也使得演奏技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1.1.3 竹笛音乐的全新阶段
这一时期,竹笛艺术传统的创作、演奏手法仍在延续,但是笛曲在结构、技巧和思想内涵上要更为复杂多样,如《春潮》、《花泣》、《醉笛》、《绿洲》等,这些独奏曲的伴奏方面改变了之前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开始采取用室内乐的形式。另外,《咏春三章》、《钗头凤幻想曲》、《塞外随想》、《巴楚行》等竹笛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大型协奏曲也陆续出现。
1.2 中国竹苗乐器形制的发展
中国竹笛不仅在表演艺术上有很大进步,通过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的不断探索创新,竹笛在形制上也有了许多重要成果,多音孔笛(包括七音孔、八音孔、九音孔等)、加键笛、排笛、口笛(如图1所示)相继出现,竹笛乐器的品种越来越多,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
2 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2.1 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20世纪中叶,北方的笛家冯子存、刘管乐等将山西梆子、二人台、河北吹歌等民间音乐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目。这些曲目均由梆笛演奏,其风格表现为音调宽广明亮、节奏活泼欢快、作品旋律起伏很大,演奏上多用“吐音”、“滑音”、“历音”、“剁音”、“花舌”等技巧,代表性的曲目有《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随着这些演奏家和曲目的影响不断扩大,很多人开始学习和效仿,中国竹笛艺术的北派逐渐形成了,其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份。
2.2 南派的形成与特点
以陆春龄为代表的一些笛家,将江南丝竹、昆曲曲牌和民间曲调整理为竹笛独奏曲,代表性的作品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小放牛》等。这些独奏曲均由曲笛演奏,音色细腻、清丽典雅见长,作品一般旋律优美抒情、清丽流畅,演奏中多用“打音”、“赠音”等。后来,陆春龄、江先渭等笛家又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作与演奏,《今昔》、《喜报》、《江南春》、《姑苏行》等曲目陆续出现并深入人心,中国竹笛艺术的南派就此形成了,其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
2.3 新派的形成与特点
从50年代末起,竹笛演奏家刘森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和作品风格,开创了中国竹笛艺术的新派。他较多采用舞蹈音乐的素材,用它来表达旋律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歌唱性。此外,他还充分借鉴西洋音乐,移植、创作并演奏了大量乐曲,如《霍拉舞曲》、《云雀》、《天鹅》等。刘森在吹奏时的气息运用上,较少用水平状的气息线条,而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并且在演奏过程中,将气冲音与气滑音紧密配合。这些都使得他的演奏富有歌唱性,表现力强,作品多具有抒情性。
3 竹笛艺术的传承与推广
我国的竹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发扬我们民族本身的特点和风格,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它,让竹笛走向世界,充分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近年来,很多演奏者开始尝试将竹笛与各种器乐同台演奏,力求在与各其他乐器的合作中展现竹笛独特的艺术特色,实现各种乐器演奏的共赢。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尝试,并更加注重竹笛自身优势的展示。例如:在与打击乐的合作演奏中,更加注重竹笛自身音色的展示等,使竹笛艺术在与其他乐器的共同合作中,体现自身价值。
另外,近几年,很多表演艺术家纷纷将竹笛表演与电影、魔术、杂技、广告等多种表演形式进行合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认真提炼竹笛与各表演形式合作的方式、方法,将竹笛艺术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合作表演,借助各艺术表演形式的优势促进竹笛自身的传播。
结束语
通过对竹笛艺术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竹笛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的音乐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竹笛的艺术流派也在逐渐多样化,并且各自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艺术还需要我们的传承与推广,让其走向世界舞台,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铁梅.论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2] 张东旭.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艺术的发展[J].当代音乐,2016,04:73-75.
[3] 李智.近现代竹笛的演变与发展[D].齐齐哈尔大学,2016.
[关键词]竹笛艺术;发展过程;艺术流派;传承;推广
中图分类号:TU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13-01
引言
竹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喜怒悲欢,是中华民族音乐中吹管乐器类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随着东西文化的交融与进步,竹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形式,为竹笛演奏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竹笛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而让竹笛事业源远流长。
1 竹笛艺术的发展过程
1.1 竹笛表演艺术的发展
1.1.1 竹笛独奏表演阶段
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先生赴美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獨奏民间乐曲《鹧鸪飞》,拉开了中国竹笛迈入独奏艺术表现形式的序幕。此后,著名中国竹笛大师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从此,中国竹笛真正完成了由伴奏到独奏的历史性转变,并且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在此期间的演奏技术上,北方以吐、滑、垛、花(舌头)为主;南方以颤、震、叠、打(手指)为主,还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技巧。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戏曲曲牌或根据戏曲伴奏移植、改编而成的,真正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还没有出现。
1.1.2 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赵松庭创作的《早晨》正式登台亮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赞誉,这标志着是我国竹笛音乐进入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多风格、多地域的笛曲逐渐出现,演奏家们根据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体系,并且都有其代表作。另外,许多音乐家也开始注重将各国家、地区的音乐广泛运用到竹笛音乐中,这也使得演奏技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1.1.3 竹笛音乐的全新阶段
这一时期,竹笛艺术传统的创作、演奏手法仍在延续,但是笛曲在结构、技巧和思想内涵上要更为复杂多样,如《春潮》、《花泣》、《醉笛》、《绿洲》等,这些独奏曲的伴奏方面改变了之前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开始采取用室内乐的形式。另外,《咏春三章》、《钗头凤幻想曲》、《塞外随想》、《巴楚行》等竹笛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大型协奏曲也陆续出现。
1.2 中国竹苗乐器形制的发展
中国竹笛不仅在表演艺术上有很大进步,通过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的不断探索创新,竹笛在形制上也有了许多重要成果,多音孔笛(包括七音孔、八音孔、九音孔等)、加键笛、排笛、口笛(如图1所示)相继出现,竹笛乐器的品种越来越多,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
2 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2.1 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20世纪中叶,北方的笛家冯子存、刘管乐等将山西梆子、二人台、河北吹歌等民间音乐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目。这些曲目均由梆笛演奏,其风格表现为音调宽广明亮、节奏活泼欢快、作品旋律起伏很大,演奏上多用“吐音”、“滑音”、“历音”、“剁音”、“花舌”等技巧,代表性的曲目有《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随着这些演奏家和曲目的影响不断扩大,很多人开始学习和效仿,中国竹笛艺术的北派逐渐形成了,其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份。
2.2 南派的形成与特点
以陆春龄为代表的一些笛家,将江南丝竹、昆曲曲牌和民间曲调整理为竹笛独奏曲,代表性的作品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小放牛》等。这些独奏曲均由曲笛演奏,音色细腻、清丽典雅见长,作品一般旋律优美抒情、清丽流畅,演奏中多用“打音”、“赠音”等。后来,陆春龄、江先渭等笛家又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作与演奏,《今昔》、《喜报》、《江南春》、《姑苏行》等曲目陆续出现并深入人心,中国竹笛艺术的南派就此形成了,其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
2.3 新派的形成与特点
从50年代末起,竹笛演奏家刘森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和作品风格,开创了中国竹笛艺术的新派。他较多采用舞蹈音乐的素材,用它来表达旋律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歌唱性。此外,他还充分借鉴西洋音乐,移植、创作并演奏了大量乐曲,如《霍拉舞曲》、《云雀》、《天鹅》等。刘森在吹奏时的气息运用上,较少用水平状的气息线条,而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并且在演奏过程中,将气冲音与气滑音紧密配合。这些都使得他的演奏富有歌唱性,表现力强,作品多具有抒情性。
3 竹笛艺术的传承与推广
我国的竹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发扬我们民族本身的特点和风格,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它,让竹笛走向世界,充分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近年来,很多演奏者开始尝试将竹笛与各种器乐同台演奏,力求在与各其他乐器的合作中展现竹笛独特的艺术特色,实现各种乐器演奏的共赢。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尝试,并更加注重竹笛自身优势的展示。例如:在与打击乐的合作演奏中,更加注重竹笛自身音色的展示等,使竹笛艺术在与其他乐器的共同合作中,体现自身价值。
另外,近几年,很多表演艺术家纷纷将竹笛表演与电影、魔术、杂技、广告等多种表演形式进行合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认真提炼竹笛与各表演形式合作的方式、方法,将竹笛艺术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合作表演,借助各艺术表演形式的优势促进竹笛自身的传播。
结束语
通过对竹笛艺术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竹笛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的音乐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竹笛的艺术流派也在逐渐多样化,并且各自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艺术还需要我们的传承与推广,让其走向世界舞台,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铁梅.论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2] 张东旭.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艺术的发展[J].当代音乐,2016,04:73-75.
[3] 李智.近现代竹笛的演变与发展[D].齐齐哈尔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