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是当今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后,美国的制造业仿佛萎缩,事实上,美国处于全球第一的地位没有变。
当人们将注意力纷纷转向“世界工厂”中国时,仿佛制造业正在从美国经济中慢慢萎缩。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此刊文称,从很多方面考量,其实当今美国的制造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
谁是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果你对美国人说,美国仍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或许这一地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大多数人肯定会说你在撒谎。”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大部分美国人都低估了美国制造业的实力。中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随之而来的倾销、贸易顺差太大等指责也时常见诸外国报端。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仅美国工厂的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工厂,而且在价格方面,美国产品远比中国产品价值高。世界上真正处于领先地位的仍然是“美国制造”。
事实上,从美国政府、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的数据中不难发现,“美国制造”占世界产品总价值的比例约为21%,跟1995年的21.3%几乎持平,处于全球第一的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丹·艾肯森说:“从中国工厂里每生产出来价值1美元的产品,美国工厂就生产出价值2.5美元的产品。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工厂现在生产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生产飞机、通信设备、人造卫星等成本较高的产品。”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美元计算的产值来衡量,美国如今制造的工业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美国工业最兴盛时期;与之相比,如今的工业产值高出了2倍。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制造业却占全球产值的近1/4。数十年来,该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据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在1977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制造业产值从1.3万亿美元增长到历史最高的4.5万亿美元。
技术创新重振制造业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信息产业的风起云涌,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直接后果就是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异军突起,一跃而超过美国。或者说,美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工业化早期的辉煌之后,曾经一度落后于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但是此后,美国凭什么找回了制造业霸主的地位?
原来,美国在反省因产业政策的失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开始发力振兴制造业。为了占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提出了跨世纪的研究计划。政府提出“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敏捷制造技术计划”、“下一代制造(NGM)”等计划。经过战略调整,美国在逐渐收复失地的同时也巩固了其霸主地位,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使得制造业重现非凡的活力,并帮助美国在20世纪末期实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黄金发展。
技术创新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发力点,美国制造业强调利用新的技术,借助自动化流水线,从业务单元的高效率运作开始,在整个企业内建立大规模的生产线,很多制造商在重新设计生产线,以提高效率,尽可能地以机器代替人。1979年,美国制造业雇用了1900万工人,是历史最高数字,现在已经降至1400万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的经济学家向美国制造商建议:瞄准高附加值的产品,用美国的高科技优势来抵御高劳动力成本造成的压力。北卡罗莱纳州的制造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称,从2002年到2005年,该州丢失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为7.2万个,3/4在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和电子业。同时,该州在利润丰厚的制造业包括生物技术、制药和精密纺织等行业,积累了雄厚实力,也产生了很多就业机会,美国制造业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
同时,国际劳动组织(ILO)公布的2007年版《劳动市场主要指标》显示,美国工人比他们的欧洲同行待在办公室或工厂里的时间更长,生产的价值也更多。2006年,美国劳动者的人均生产力达63885美元。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分别以55641美元、55235美元和54609美元名列第三、四、五位。
其中,真正构成美国竞争力的是工作效率。美国以每小时35.63美元排名每小时生产力排行榜的第二位,仅次于每小时37.99美元的挪威。与此同时,美国工人的教育水平变化非常大。1973年,超过一半的美国制造业工人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只有6%的人上过大学。2001年,几乎半数工人有高中学历,1/4的工人上过大学。
产业工人素质和工厂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使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独领风骚。以波音公司为例,2005年和2006年的飞机订单连创历史新高,全面超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空中客车公司。
再比如说生物燃料。近两年来,各大能源消费国竞先寻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美国和欧洲不约而同地都选择生物燃料乙醇作为主要的替代运输燃料,并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开发计划。2007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计划在今后10年中将其国内的汽油消费量减少20%,其中15%通过使用替代燃料实现,计划到2017年燃料乙醇的年使用量达到1325亿升,是目前年使用量的7倍。目前,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0.56美元/升,而美国2007年11月汽油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3美元/加仑左右,即0.8美元/升。因此,与目前高昂的油价相比,燃料乙醇的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美国的一些企业已加大对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研究步伐。
出口成重要经济支柱
现在,美国的工业品进口占其总消费的1/3,而20世纪70年代只占10%。而美国的工业品出口比进口增长更快。比如北卡罗莱纳州的格兰·拉文纺织厂,原来雇用225人,生产连裤袜。现在该厂只雇用156名工人,他们使用电脑来控制机器人,工人每小时的薪水在10.5~22美元之间,他们生产的高科技布料销往中国,中国工厂用这些材料来制造太阳伞,然后销往美国,而中国工人的月薪还不如这种高级太阳伞在美国的单把售价。
现在,美国正以空前的水平向全世界出口工业产品。与过去五年不同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正在逐渐减小。面对国内经济增长放慢,美国的企业瞄准了外国客户。由于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其实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差距早在2005年底就开始调整了。从那时以来,贸易逆差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减少了大约15%。
由于出口势头强劲,贸易逆差减少的速度也加快了。在2007年,如果不是出口激增刺激了经济增长了1个百分点的话,美国经济就会难以摆脱衰退。
从外贸增长中获得的诸多好处早已在企业利润和就业市场上显现出来了。利润和就业的增加是推动商业和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企业从海外获得的利润已经比一年前增长了21.3%,而国内的利润仅增长了0.9%。过去一年,美国企业从海外获得的收益在利润总额的增长中占80%以上。
穆迪氏经济网站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在经济想方设法寻求增长的时候,出口突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过去两年,美国出口最多的是核电站、电机、汽车、飞机和医疗设备。赞迪说,贸易格局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以至于美国25年来首次向加拿大出口林木产品。
过去两年,出口到新兴市场的美国商品的比重从38%上升到45%。中国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进口国。过去五年,美国对华出口每年的增长幅度高达25%,美国的大部分出口已经从主要经济体转向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
当人们将注意力纷纷转向“世界工厂”中国时,仿佛制造业正在从美国经济中慢慢萎缩。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此刊文称,从很多方面考量,其实当今美国的制造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
谁是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果你对美国人说,美国仍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或许这一地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大多数人肯定会说你在撒谎。”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大部分美国人都低估了美国制造业的实力。中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随之而来的倾销、贸易顺差太大等指责也时常见诸外国报端。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仅美国工厂的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工厂,而且在价格方面,美国产品远比中国产品价值高。世界上真正处于领先地位的仍然是“美国制造”。
事实上,从美国政府、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的数据中不难发现,“美国制造”占世界产品总价值的比例约为21%,跟1995年的21.3%几乎持平,处于全球第一的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丹·艾肯森说:“从中国工厂里每生产出来价值1美元的产品,美国工厂就生产出价值2.5美元的产品。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工厂现在生产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生产飞机、通信设备、人造卫星等成本较高的产品。”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美元计算的产值来衡量,美国如今制造的工业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美国工业最兴盛时期;与之相比,如今的工业产值高出了2倍。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制造业却占全球产值的近1/4。数十年来,该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据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在1977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制造业产值从1.3万亿美元增长到历史最高的4.5万亿美元。
技术创新重振制造业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信息产业的风起云涌,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直接后果就是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异军突起,一跃而超过美国。或者说,美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工业化早期的辉煌之后,曾经一度落后于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但是此后,美国凭什么找回了制造业霸主的地位?
原来,美国在反省因产业政策的失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开始发力振兴制造业。为了占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提出了跨世纪的研究计划。政府提出“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敏捷制造技术计划”、“下一代制造(NGM)”等计划。经过战略调整,美国在逐渐收复失地的同时也巩固了其霸主地位,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使得制造业重现非凡的活力,并帮助美国在20世纪末期实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黄金发展。
技术创新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发力点,美国制造业强调利用新的技术,借助自动化流水线,从业务单元的高效率运作开始,在整个企业内建立大规模的生产线,很多制造商在重新设计生产线,以提高效率,尽可能地以机器代替人。1979年,美国制造业雇用了1900万工人,是历史最高数字,现在已经降至1400万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的经济学家向美国制造商建议:瞄准高附加值的产品,用美国的高科技优势来抵御高劳动力成本造成的压力。北卡罗莱纳州的制造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称,从2002年到2005年,该州丢失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为7.2万个,3/4在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和电子业。同时,该州在利润丰厚的制造业包括生物技术、制药和精密纺织等行业,积累了雄厚实力,也产生了很多就业机会,美国制造业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
同时,国际劳动组织(ILO)公布的2007年版《劳动市场主要指标》显示,美国工人比他们的欧洲同行待在办公室或工厂里的时间更长,生产的价值也更多。2006年,美国劳动者的人均生产力达63885美元。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分别以55641美元、55235美元和54609美元名列第三、四、五位。
其中,真正构成美国竞争力的是工作效率。美国以每小时35.63美元排名每小时生产力排行榜的第二位,仅次于每小时37.99美元的挪威。与此同时,美国工人的教育水平变化非常大。1973年,超过一半的美国制造业工人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只有6%的人上过大学。2001年,几乎半数工人有高中学历,1/4的工人上过大学。
产业工人素质和工厂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使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独领风骚。以波音公司为例,2005年和2006年的飞机订单连创历史新高,全面超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空中客车公司。
再比如说生物燃料。近两年来,各大能源消费国竞先寻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美国和欧洲不约而同地都选择生物燃料乙醇作为主要的替代运输燃料,并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开发计划。2007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计划在今后10年中将其国内的汽油消费量减少20%,其中15%通过使用替代燃料实现,计划到2017年燃料乙醇的年使用量达到1325亿升,是目前年使用量的7倍。目前,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0.56美元/升,而美国2007年11月汽油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3美元/加仑左右,即0.8美元/升。因此,与目前高昂的油价相比,燃料乙醇的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美国的一些企业已加大对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研究步伐。
出口成重要经济支柱
现在,美国的工业品进口占其总消费的1/3,而20世纪70年代只占10%。而美国的工业品出口比进口增长更快。比如北卡罗莱纳州的格兰·拉文纺织厂,原来雇用225人,生产连裤袜。现在该厂只雇用156名工人,他们使用电脑来控制机器人,工人每小时的薪水在10.5~22美元之间,他们生产的高科技布料销往中国,中国工厂用这些材料来制造太阳伞,然后销往美国,而中国工人的月薪还不如这种高级太阳伞在美国的单把售价。
现在,美国正以空前的水平向全世界出口工业产品。与过去五年不同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正在逐渐减小。面对国内经济增长放慢,美国的企业瞄准了外国客户。由于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其实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差距早在2005年底就开始调整了。从那时以来,贸易逆差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减少了大约15%。
由于出口势头强劲,贸易逆差减少的速度也加快了。在2007年,如果不是出口激增刺激了经济增长了1个百分点的话,美国经济就会难以摆脱衰退。
从外贸增长中获得的诸多好处早已在企业利润和就业市场上显现出来了。利润和就业的增加是推动商业和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企业从海外获得的利润已经比一年前增长了21.3%,而国内的利润仅增长了0.9%。过去一年,美国企业从海外获得的收益在利润总额的增长中占80%以上。
穆迪氏经济网站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在经济想方设法寻求增长的时候,出口突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过去两年,美国出口最多的是核电站、电机、汽车、飞机和医疗设备。赞迪说,贸易格局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以至于美国25年来首次向加拿大出口林木产品。
过去两年,出口到新兴市场的美国商品的比重从38%上升到45%。中国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进口国。过去五年,美国对华出口每年的增长幅度高达25%,美国的大部分出口已经从主要经济体转向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