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都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党和政府也通过各种法律、政策来进一步地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校自身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并长期存在着理想化、现实化、功利化等现象,从而也就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困境之中。究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数都以“升学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升学率”可以说是一个学生的生命线,也是衡量整个学校教职工工作绩效的标准。所以中小学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升学率”来展开,而德育工作只需要做一做表面工作就行了。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学校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的德育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这一现象也就充分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今社会下,人们渐渐地将德育排除在了正规的教育工作之外,不仅大学教育中没有,甚至在中小学也很难看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课程向着学科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却忽视了教育课程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相关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活严重脱节的。”这就意味着现有的德育工作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通过知识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良好思维道德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上的缺失。
德育工作体制化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还是有学校来开展。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专门开展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开展德育活动,这是德育工作体制化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体制化的德育工作下,可能会造成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下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还可能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消解中小学德育困境的策略分析
德育工作要围绕着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特点展开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一代道德素质水平。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人生观念正在成型的阶段,德育工作者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引导,防止中小学生在道德水平过渡阶段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某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发现,班里新转来的一名女同学性格内向,不爱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下降。教师从她原来的学校了解到,这名同学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奶奶对自己的学习也不太重视,所以存在着一定自卑感。教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每次上课都会提问该同学,并用一种赏识的语气来认可她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由自卑走向了自信,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围绕着相关的要求来进行,根据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切实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热爱学习、孝敬父母、尊重教师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
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充分发挥出教育工作作用的前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来说,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其主导思想一定要正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出完善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其性格、情绪等一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形成造成影响,若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形成对某种社会认知的固定倾向。所以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思想的传播者,只有对德育工作认识得足够充分,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所以由此看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教师正确的“育人”意识,教师要做到身传言教,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其次要提高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唤起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热情,避免德育工作向着形式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对自身工作具有足够热情,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良好道德知识的生活场所。最后,学校要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为德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解决德育教师在工作上的一些难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数都以“升学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升学率”可以说是一个学生的生命线,也是衡量整个学校教职工工作绩效的标准。所以中小学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升学率”来展开,而德育工作只需要做一做表面工作就行了。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学校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的德育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这一现象也就充分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今社会下,人们渐渐地将德育排除在了正规的教育工作之外,不仅大学教育中没有,甚至在中小学也很难看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课程向着学科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却忽视了教育课程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相关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活严重脱节的。”这就意味着现有的德育工作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通过知识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良好思维道德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上的缺失。
德育工作体制化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还是有学校来开展。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专门开展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开展德育活动,这是德育工作体制化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体制化的德育工作下,可能会造成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下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还可能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消解中小学德育困境的策略分析
德育工作要围绕着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特点展开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一代道德素质水平。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人生观念正在成型的阶段,德育工作者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引导,防止中小学生在道德水平过渡阶段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某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发现,班里新转来的一名女同学性格内向,不爱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下降。教师从她原来的学校了解到,这名同学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奶奶对自己的学习也不太重视,所以存在着一定自卑感。教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每次上课都会提问该同学,并用一种赏识的语气来认可她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由自卑走向了自信,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围绕着相关的要求来进行,根据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切实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热爱学习、孝敬父母、尊重教师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
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充分发挥出教育工作作用的前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来说,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其主导思想一定要正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出完善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其性格、情绪等一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形成造成影响,若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形成对某种社会认知的固定倾向。所以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思想的传播者,只有对德育工作认识得足够充分,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所以由此看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教师正确的“育人”意识,教师要做到身传言教,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其次要提高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唤起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热情,避免德育工作向着形式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对自身工作具有足够热情,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良好道德知识的生活场所。最后,学校要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为德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解决德育教师在工作上的一些难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