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在基层中学普及的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一个快捷、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是全国教育行业应对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工作创新模式。“校讯通”的开发与投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基础中、小学的普通与推广应用,便成为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紧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同步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新平台、新抓手。
   现“校讯通”已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和家庭,受惠群体对“校讯通”的应用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使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形成了互通信息、共同教育的“纽带”,对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积极的意义,共同打造了五项人文工程:具体如下:
   一、它是提高管理教育质量化的“效益工程”
   俗话说得好:“东西好不好,关键看效益。”“校讯通”能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益杠杆”,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充分调动了教育资源来进行各项教学管理,让广大教师在繁重的教育任务中解放出来。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等方面老师可以随时直接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园的各种动态表现,使家长也能够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和监护之中,为学生的成长管理提供一个双向的互动环境。
   二、它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和谐工程”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改善和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校讯通”的应用,逐步改变了农村基层中学信息化水平一般较为落后的现状,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配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加快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学生及其家庭的信息素养,更好地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基层农村校园内也营造出社会和谐共育的局面。
   三、它是凸显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亮点工程”
   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而创新使教育工作有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工作创新的极大需求。而“校讯通”则正是教育创新的一大亮点所在,它已经成为教育力量增长的又一强大推动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都乐于通过“校讯通”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他(她)们更加乐于接受这种新颖好玩而且方便快捷的全新沟通方式。笔者所在班内的一名学生曾经感慨地说:“以前老师对我进行教育和管理,都是当面式的,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对这种传统的当面说教式教育显然不太适应,甚至有抵触情绪,自从有了校讯通,老师都会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通过短信的方式告之,我喜欢这种委婉、中肯的教育新方式。”
   四、它是延伸家庭教育合作化的“桥梁工程”
   在传统的教育思维当中,家长普遍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后,便由老师和学校进行承担教育的主体角色,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脱节。而“校讯通”则改变并逐步取代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家庭——学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笔者所任教的峨嵋中学以留守学生居多,“校讯通”的出现,给其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家长在外务工、上班、出差时,也可以每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和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这种沟通不受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双向敞开式交流。
   五、它是体现公益教育爱心化的“阳光工程”
   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启用“校讯通”后,为全体老师和家长举办了多场免费的学习培训。而且大家在享受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校讯通”也在多方面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爱心关怀,如考试前,在“校讯通”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考前咨询、学习资讯、考后学校填报等内容,十足地分担了老师的压力,给学生和家长也提供了参考。学习期间或者寒暑假期中,教育主管单位、校领导也会及时把一些工作通知、天气预警、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应措施等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减轻了老师逐个通知的庞大工作量,又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让学生一直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综上所述,“校讯通”在教育事业上的普及和应用可谓意义重大、成效明显,对农村基层中学而言,其意义尤甚。但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基层中学进行教学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在享受“校讯通”所带来的信息化创新成果时,也发现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校讯通”功能朝纵深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限于多方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覆盖使用面不全。有少部分学生家庭常年在外务工,学生则留守家中由爷爷奶奶等人进行隔代抚育,家长由于对“校讯通”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自己身处外地,即使使用后也不能在家对孩子进行监管和教育,而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也因囿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故对“校讯通”的参与率和使用热情不高。另外,一些家庭物质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其家中至今也没有安装配备任何通讯设备,故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未能完全覆盖学生群体,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2.由于老师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互动反馈功能缺位。目前,有少部分老师习惯于把“校讯通”当成一个短信群发工具,过份地依赖其群发短信的优势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双向互动的核心功能,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这种现象反映了部分老师只把“校讯通”当作教育的辅助工具,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凌皓教授对此现象曾精辟地进行分析:部分老师尚未牢固树立并真正贯彻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密不可分的“大教育观”,也折射了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存在。
   3.过于反映学生在校的问题,未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校讯通”与家长密切沟通,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但在实践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却过于关切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有些老师也忽略了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乎和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存在的问题都毫无保留地反映给家长。这样一来,“校讯通”则变成了一个单纯反映学生问题的机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弊而无利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尊心较强且性格更趋于偏执和叛逆,对于家长过多的知道其所思所想,特别是涉及到的一些个人隐私的曝光后,会反应比较激烈,产生逆反、反感心理,继而对老师、家长、对“校讯通”都充满抵触、厌恶情绪,不仅对其今后的青春期心理成长造成压力,而且不利于今后老师开展工作,影响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
如果说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那么意象就是这颗明珠的生命。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这些意象我们赋予他们一些特定的含义,我们把握住意象就可以把握住诗歌的意境,从而理解整个诗歌。我们试着把这些
期刊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人生的成败不在于你付出多少,而取决于你的性格,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楚汉相争中败下阵来,最终自刎乌江,这和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寡谋轻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话者是谁?项伯也!项伯是谁?项羽叔父也!项羽听了这句后,不加思索就答应了项伯会好好对待刘邦!作为一个君王
期刊
高考作文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形式更多样,开放度更大,使考生得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文体不限”这一项,更得到了考生的衷心拥挤。那么,如何运用诗歌这种体裁为写作服务呢?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上了诗歌,并想借助诗歌来表现思想,展现才情。近几年高考中,也有考生用诗歌写作为自己赢得高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字数偏少,意象单调,思想贫乏等是学生诗歌创作
期刊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而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用“原形阅读理论”来审视这一难点,我们发现,其“难”主要是由学生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够造成的。这些与阅读鉴赏相关的知识属于原形阅读理论中的“外部知识参照系”,它们涉及面广、门类多,能够反过来影响阅读鉴赏。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颇不容易,学生只有了解了与所鉴赏的古诗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
期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一周两节作文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煎熬。长此以往,学生就对作文产生了自卑、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包袱。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想,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那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作文打高分   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
期刊
每次考试,古诗文默写是必考的题型。按常理来说,古诗文就是照搬课本上的原句,考试的范围也早就划定,老师学生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每次考试很多学生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呢?在我看来,古诗文默写出错有两大原因:  (一)对字形没有掌握,在默写中把某个字直接写错。例如默写唐朝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薄”的正确写法是上下结构,许多同学却写成左右结构,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外边,类似的情况还有“满”。这就是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局面,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才能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增强了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因而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教学面貌大大改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