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属于基础自然科学,高中学生学习甚至研究物理,必须依托一定的实验,形成比较理想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探求物理知识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物理实验的理想与否。如何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笔者以为需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实验内容的生活性原则
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总体来说延续了近几年的出卷风格,其题目贴近生活,考查题的背景也都来自生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实验,也必须紧扣学生生活。物理学是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物理就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理念:物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也必须使得我们的物理实验题型不能完全就是书本原型,应当对书本原型做出适当的改编,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更为接近,或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原型。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也比较容易促使学生进行优质高效的思维。因此,平时学生物理实验的预设,笔者力求做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譬如让学生学习《磁场》时,笔者就让学生联系自己在校学习的生活实际,操作一些相当简单的实验,从简单的生活实验中感知比较深刻的道理。学生在校就餐时,用的是就餐卡,那卡一刷,十分方便地打走了饭菜,那是多方便的事。买生活用品,在学校周围的银行柜员机上,卡一插,密码一输,按一下需取款的数字,钱就取了出来,这些都与卡上的小小的磁块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由此,学生便从多个方面产生了研究磁学的兴趣。
二、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原则
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试卷总体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也必须看到其考查点有所创新,就拿实验题来说,有相当多的实验考题都不是书本中的原型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改编的。这就给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问题,那就是物理实验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一些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高标准建设物理实验室,十分利于物理实验的创新。譬如教学《摩擦力》时,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摩擦力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并能用动摩擦因素计算摩擦力。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用弹簧秤水平拉一个放在水平固定长木板上的木块,让学生由此认识摩擦力,虽然这样的方式也能获取一定的研究效果,但由于实验材料比较粗糙,学生也不太容易看清楚数据的变化。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实验时将弹簧秤改为力传感器,这样学生实验时,将力传感器固定起来,而感知力的一端则通过细绳与木块连接,在外力作用下,不同时刻的拉力便清晰地反映出比较准确的相对应的摩擦力。这个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摩擦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滑动摩擦力与外界拉力则无关,且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应当说这样的带有一定创造意识的实验,既能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三、实验方法的灵活性原则
每年高考,题目构思都比较灵活且不落俗套,能力倾向也十分明显,尤其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法的灵活性还是相当重要的。实验方法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实验时空的灵活上,平时物理实验我们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在实验室里操作,殊不知由于物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那么学生的生活则成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的不竭源泉,我们有责任拓展学生实验的时空。比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说为学生的前置性实验创设了一片蓝天,让学生自由实验。其次是实验者的灵活,一般我们都以演示实验去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这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实验也不完全需要动手,应当是学生多种器官的运用或者说是多种感官的灵活和综合应用。如可以让学生撰写物理实验的探究性论文。如在教学《电场强度》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实验以后,可让学生撰写电场强度的相关论文,学生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荷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形成的。学生依靠自己的实验所获取的电场强度概念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深的印记,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许多物理奥秘,进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获取探究成功的诸多喜悦。而给我们物理教学所带来的根本启示就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法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实验内容的生活性原则
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总体来说延续了近几年的出卷风格,其题目贴近生活,考查题的背景也都来自生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实验,也必须紧扣学生生活。物理学是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物理就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理念:物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也必须使得我们的物理实验题型不能完全就是书本原型,应当对书本原型做出适当的改编,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更为接近,或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原型。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也比较容易促使学生进行优质高效的思维。因此,平时学生物理实验的预设,笔者力求做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譬如让学生学习《磁场》时,笔者就让学生联系自己在校学习的生活实际,操作一些相当简单的实验,从简单的生活实验中感知比较深刻的道理。学生在校就餐时,用的是就餐卡,那卡一刷,十分方便地打走了饭菜,那是多方便的事。买生活用品,在学校周围的银行柜员机上,卡一插,密码一输,按一下需取款的数字,钱就取了出来,这些都与卡上的小小的磁块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由此,学生便从多个方面产生了研究磁学的兴趣。
二、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原则
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试卷总体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也必须看到其考查点有所创新,就拿实验题来说,有相当多的实验考题都不是书本中的原型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改编的。这就给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问题,那就是物理实验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一些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高标准建设物理实验室,十分利于物理实验的创新。譬如教学《摩擦力》时,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摩擦力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并能用动摩擦因素计算摩擦力。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用弹簧秤水平拉一个放在水平固定长木板上的木块,让学生由此认识摩擦力,虽然这样的方式也能获取一定的研究效果,但由于实验材料比较粗糙,学生也不太容易看清楚数据的变化。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实验时将弹簧秤改为力传感器,这样学生实验时,将力传感器固定起来,而感知力的一端则通过细绳与木块连接,在外力作用下,不同时刻的拉力便清晰地反映出比较准确的相对应的摩擦力。这个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摩擦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滑动摩擦力与外界拉力则无关,且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应当说这样的带有一定创造意识的实验,既能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三、实验方法的灵活性原则
每年高考,题目构思都比较灵活且不落俗套,能力倾向也十分明显,尤其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法的灵活性还是相当重要的。实验方法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实验时空的灵活上,平时物理实验我们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在实验室里操作,殊不知由于物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那么学生的生活则成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的不竭源泉,我们有责任拓展学生实验的时空。比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说为学生的前置性实验创设了一片蓝天,让学生自由实验。其次是实验者的灵活,一般我们都以演示实验去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这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实验也不完全需要动手,应当是学生多种器官的运用或者说是多种感官的灵活和综合应用。如可以让学生撰写物理实验的探究性论文。如在教学《电场强度》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实验以后,可让学生撰写电场强度的相关论文,学生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荷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形成的。学生依靠自己的实验所获取的电场强度概念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深的印记,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许多物理奥秘,进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获取探究成功的诸多喜悦。而给我们物理教学所带来的根本启示就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法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