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道德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对此,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分析了其当前德育教育现状,并针对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尚未实现与时俱进、培养途径过去单调等问题,分别通过创建真实情景、重视情感引导、贴近实际生活三个维度,提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全面树立广大初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40-0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一)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课程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规定师生关系当中,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者,所有的知识理论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深刻体会到。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而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质的影响,一味的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及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没有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造成了学生人格上的缺失,道德素养普遍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在初中教育体制中就不占据重要地位,经常被学校忽视,教师与学校认为初中学生应以成绩分数为主,至于法律知识、法治意识等方面可以在进入高中或是大学后学习也不晚,这样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尚未实现与时俱进
  我国初中教育对于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基本都归纳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但迫于升学的压力,让许多初中学校并未专门设置法治课程,校内也没有专门教授法律知识的教师,学生与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校园法治学习氛围不浓厚,虽然新课程已经完善了教材内容,但由于相关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的传统与落后,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未真正发挥实际效果。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让很多初中生尚未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无法实施德育教育。
  (三)培养途径过于单调
  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落后造成德育教育始终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口头主义严重,没有对学生思想意识及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想要从中渗透德育,就不能依靠教材,生硬的向学生传输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应让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可目前,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整体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的开展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的体系,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学生只能机械化的背诵有关概念及法律条款,但却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失去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真实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表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应通过相应的情景,根据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师生相互交流下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真正角色是特定范式的提供者与建构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中掌握学生的行为出发点,探究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具备课程所需的道德素养及能力。而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自身会产生具体的主观想法,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观念,能够真正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应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定自己的立场,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基本礼仪角度,对于老年人摔倒,就应主动去扶。而学生的这种想法与意识,侧面反映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创建真实教学情景,会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重视情感引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并运用情感引导来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自身的位置,要与学生相互平等,改变过去教学中的高等姿态,创新传统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以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话语、大方整洁的体态去面对学生、引领学生,加强对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此来减少教學中的阻力,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初中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提高自我要求,主动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道德品质优异的合格公民。此外,在课堂上,教师更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可以根据详细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向学生讲解重点与难点知识,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同时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身边正能量的故事通过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呈现,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带动性,强化学生认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思想境界,发挥出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在日常教学中,初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真正走进社会、认知社会、接触社会,从中感受道德与法律规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理性客观且正确的道德意识体系,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真实性,拉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间的距离。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它的渗透过程应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有详细的计划、有一定组织的系统性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学生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渗透德育教育,才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效果的决定者,更是教学效果的反映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仔细观察、分析、体会、应用,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正向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综合素养、养成良好习惯,现已成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玉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8(04):145.
  [2]朱柳霖.新形势下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15(12):94.
其他文献
<正>环境问题严重的今天,不可持续的财富增长和贫困两极分化的进程威胁到整个人类系统的稳定,随之造成全球环境的不稳定。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特别是国际环境保护的
【摘 要】课程教育改革之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处于很大的困境之中。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课堂,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希望。核心素养之下,教师通过问题作为引领,让学生在复杂的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下,丰富自身知识内涵,并体会化学的魅力。教师从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角度开展分析,在生动和形象之下,能够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并让课堂获得激活的机会。问题作为引导,是让高中化学教学成功的
【摘要】在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因素。伴随中央到地方开放大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思考地市级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开放教育 教学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01-01  一、地
【摘要】少先队队干部是一个班级的核心组织,他们在班级活动中从自我做起,发挥自主学习、管理班级,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带领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学习、劳动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一个班级的管理,少先队队干部无论是从带头还是引导、协调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班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确少先队队干部的职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少先队队干部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民主竞选选定少先